充电宝变“充电爆” 监管不能越位更不能失位

充电宝变“充电爆” 监管不能越位更不能失位
2025年07月01日 06:21 看看新闻KNEWS

这段时间,从高校禁用到民航禁飞,从百万台召回到快递拒收,充电宝这件人手必备的“续命神器”,一夜之间被贴上“易燃易爆”的标签。

此举一出,机场安检口瞬间堆起“充电宝山”,无数旅客措手不及。看似简单的安全升级,暴露的却是消费品市场长期以来“野蛮生长”与“滞后监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消费者,作为这场无序狂欢的最终买单者,正承受着信息不对称与潜在安全风险的双重煎熬。

疑问一:新规为何要搞“突袭”?6月26日发布通知,6月28日起就开始执行,不可谓不雷厉风行。其初心是让乘客告别“空中燃烧弹”的危险,但乘客出行需要安全,也需要好心情。这种“突袭式”的一刀切,将本应由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承担的责任,粗暴地转嫁给了个体消费者。

信息传播需要时间和效率,相关部门有没有做到最大程度地广而告之。现在的科技已经足够发达,在乘客动身前往机场之前,发上一个提醒短信,并非难事。

疑问二,市场监管总局自去年8月1日起,就命令对锂离子电池和移动电源实施强制性3C认证,否则将面临下架和罚款风险。既然如此,机场堆积如山的无标充电宝又是从何而来?

疑问三:当民航局果断禁止问题充电宝登机时,有网友发现,铁路系统却能“一路畅通”。同样事关生命,为何会出现“限飞不限铁”的荒诞?针对同一安全隐患,为何会有“盲区”与“慢半拍”?

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答案,新的疑问又已产生,有媒体报道,机场被丢弃的充电宝出现在二手交易平台。这些被丢弃的充电宝,作为易燃易爆物品,究竟是怎么处理,没有人给出答案。

种种疑问,暴露出监管的随意性、碎片性。此次充电宝风波,与其说是对航空安全的及时补漏,不如说是对中国消费品市场监管现状的一次“照妖镜式”的审视。

要彻底终结此类产品安全危机,我们必须打造“全链条防范”,构建一套涵盖设计、生产、流通、使用、回收的生态系统,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实现监管部门协同联动,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手段。

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重塑公众信任。

编辑: 秦扬轲

视频编辑: 王骋

责编: 张庆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