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指针转向2025年,中国科技界迎来了一场蓄力已久的“奇点时刻”。
在这场以杭州为中心的创新风暴中,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在春晚舞台完成高难度舞蹈编排,深度求索的“DeepSeek-R1”大模型登顶全球开发者工具榜,群核科技冲刺港股IPO——三股科技浪潮的交汇,让世界意识到中国硬科技已进入系统性突破的新阶段。
杭州更是成为“中国硅谷”,以一己之力拿下新闻联播6分钟的专题报道,一夜之间成功拥有全中国最顶尖的科技力量,光是杭州六小龙的存在就足以让北上广深嫉妒。
更令人瞩目的是新生代创业者的集体崛起。元宵节前夜,一张多位企业高管拜访华为任正非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
照片中,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与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硅基流动的CEO袁进辉、面壁智能的CEO李大海、霸王茶姬的创始人张俊杰等多位行业领袖并肩而立。
大家都在惊呼,原来像王兴兴这批技术创业者已经开始“上桌吃饭”。
从王兴兴到梁文锋:出圈背后的创新力量
别看王兴兴现在上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但八年前,王兴兴已经开始在创业路上摸索,并在创投圈小试牛刀的人物了。
故事得从2017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说起,那是一场汇聚了众多行业大佬的盛会,27岁的王兴兴带着他自主研发的机器狗XDog,与雷军、王兴等业界领袖同桌交流。
虽然演示过程中机器狗意外“翻车”,场面一度尴尬,但依然给大佬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王兴兴回到了杭州,其实彼时的宇树科技已陷入困境,账面资金枯竭。王兴兴只能停发了自己的工资,甚至掏空了个人积蓄,只为给员工们续上一口“活气”。那时的他,就像那只在实验室里不慎摔倒的机器狗一样,狼狈却坚韧。
转机在2018年5月到来——张鹏的变量资本与港澳资本的天使+轮投资如及时雨,让公司起死回生。这笔投资也成了宇树科技的及时雨。
时间流转至三年后的2021年7月,宇树科技迎来了A轮融资,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独家投资了千万级美元。而在2022年4月,顺为资本又参与了B轮的投资。
而王兴的投资虽然稍晚,但在2024年2月的B+轮中,美团战略投资部首次对宇树科技进行了投资。2024年9月的C轮投资,王兴旗下的美团龙珠资本进行了投资。
中国人打仗行军讲究粮草先行,资金充裕了,事儿也好办了,此后王兴兴专注于机器狗的研发,再无后顾之忧。
去年12月,宇树科技的一段机器狗B2-W的演示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视频中机器狗展示了后空翻、高空跳跃、载人越障等高难度动作。
连特斯拉及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都转发评论,预言“未来的战争将是无人机的战争”。
而在不久前的蛇年春晚舞台上,宇树科技的16个机器人身着红绿大花袄,整齐划一地表演舞蹈《秧BOT》,让人眼前一亮。
在波士顿动力称霸四足机器人领域十年后,宇树科技终于撕开市场裂缝,其明星产品Unitree B2-W机器狗已应用于安防巡检、灾难救援等场景,而Unitree Go2机器狗则凭借亲民的价格和出色的性能,在消费级市场上大放异彩。
通过自研电机和运动控制算法,宇树科技将四足机器人的成本压缩至行业均价的1/5,将价格打到消费级,目前已占据全球60%的市场。
与此同时,另一家公司群核科技(酷家乐)也正式递交了港股IPO申请。
这家由80后学霸黄晓煌、陈航、朱皓创办的公司,14年来取得了三项让西方惊叹的成就:建起了全球最大的室内场景数据库(1.3亿张3D图)、研发出比英伟达更便宜的渲染集群、训练出能指挥机器人“走路”的AI大脑。
凭借这三项核心技术,群核科技手握3.62亿个3D模型,月活跃用户超8630万,营收和毛利率一路飙升。作为全球最大的空间设计平台,群核科技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2.2%。若成功IPO,群核科技将成为“全球空间智能第一股”。
不止宇树和群核,杭州的科技军团正以多点突破的姿态改写全球产业规则——深度求索的国产头部大模型火爆全球;强脑科技专注脑机接口,研发出的智能仿生手与马斯克的Neuralink并称为人机接口双极;游戏科学研发出中国首个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重新定义了中国文化新范式;云深处的绝影X30机器人更是拿下了海外电力巡检的“第一单”。
这六家公司,在各自领域几乎都是顶尖高手。
当然,除了“杭州六小龙”之外,不能忘记的还有Rokid祝铭明。
这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智能硬件研发的科技公司。他们的智能家居机器人和AR眼镜,已经在消费级和工业级市场都展现出了竞争力。
祝铭明
特别是Rokid的AR设备,已经应用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个行业,祝铭明说,RokidAR眼镜还成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AR产品,领先美国整整一年。
杭州“六小龙”:年轻创始人的共通之处
“杭州六小龙”的创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既是顶尖科学家,又是成功企业家。
首先,他们对底层技术有着近乎痴迷的追求。王兴兴作为宇树科技的掌舵人,他自幼对机械、航空等领域充满兴趣的他,动手能力极强,自制过遥控车、模型船、航模飞机等。
他从大学期间就开始对机器人进行研发,立志要做出自己的机器人,甚至赶超波士顿动力。
传统机器人依赖精密硬件与预设程序,而他通过端到端的AI训练模型,将人形机器人的学习周期从“一到两年学会走路”缩短至“一个月”。他坚信,AI驱动的机器人每天都在进化,速度远超预期。
而群核科技黄晓煌高中时即以数学模型研究减肥问题获奖,大学期间参与国际超算项目,最后创始团队研发出两大技术引擎——群核启真(渲染)引擎和群核矩阵(CAD)引擎,正是基于GPU集群和AI技术构建的物理世界模拟器。
游戏科学的冯骥团队突破了游戏引擎物理渲染极限,深度求索的杨植麟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云深处的朱秋国研发了特种机器人多模态感知系统,强脑科技的韩璧丞则突破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
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他们选择在“硬骨头”领域建立技术护城河。
而且他们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征:85后主导的年龄结构,100%硕博学历背景,普遍选择技术门槛高、商业化周期长的领域,遵循长期主义,在各自领域沉淀平均10年。
他们押注“未来产业”,选的都是当时的冷门赛道:强脑科技2018年落户杭州时,脑机接口尚属冷门,但创始人韩璧丞坚持技术前瞻性,最终在医疗康复领域实现突破;云深处科技早期专注电力巡检机器人,避开人形机器人红海竞争,逐步拓展至工业场景。
其次,他们拥有跨界思维和商业思维,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积累,更有着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决心和能力,同时,他们也更加擅长利用资本来帮助撬动科技的商业价值。
从宇树科技的机器狗跃过流量风口,到群核科技叩响港交所大门,“杭州六小龙”的故事仍在继续。在这些企业家身上,我们“务实的浪漫主义”——用扎实的技术和资本的力量突破天马行空的商业想象。
他们实现了从“贸工技”向“技工贸”的全面转型。
为什么是“杭州六小龙”?
2025年的杭州,平均每天有282家新企业破土而出,1700万元风险资本注入初创型科技赛道——这座曾以电商闻名的城市,正以每小时诞生11.8家科技公司的速度重构创新版图。
曾经的“阿里依赖症”已成往事,如今在钱塘江两岸,宇树科技的机械犬、群核科技的3D宇宙、深度求索的认知模型,共同编织着新的城市图腾。
这样的现象,也让国内其他城市开始反思,为何南京等地无法孕育出属于自己的“六小龙”?答案或许就隐藏在杭州的创新生态中。
为了吸引八方英才,杭州将落户门槛降至极低。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生,来杭找工作可享受七天免费的人才驿站,找到工作后,只需交一个月社保即可落户。高层次人才更有机会获得15万至800万元的购房补贴。而杭州政务APP的“最多跑一次”,更是让一切手续变得简单高效。
杭州的创业氛围同样令人瞩目。从研发补贴到办公场地支持,从产业基金到人才政策,杭州为这些初创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扶持。所以才会孕育出“六小龙”这样的科技新贵。
比如游戏科学的冯骥,当年选择来到杭州追逐自己的游戏梦想。他指着两栋空楼说出“等我三年”时,政府真的为他保留了园区黄金位置,并提供全额租金补贴。
而杭州支持他的原因仅仅在于,冯骥的项目计划书上不是搞套皮换壳割韭菜那一套,而是真的想做一款高品质的3A单机游戏。
这种“陪创业者做梦”的底气,源于杭州十年如一日的包容与支持。最终,冯骥的团队爆肝七年,打造出了备受瞩目的《黑神话:悟空》。
“浙大知识生产+阿里数字基建”的组合拳也是杭州“六小龙”崛起的重要因素。杭州“六小龙”中三位创始人来自浙江大学,另一位则出自浙江理工大学,他们的核心团队多由本校同学组成。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精神和高创业率,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创业文化土壤。
阿里巴巴在杭州的二十多年里,不仅推动了杭州经济的全方面发展,还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技术人才池,并且阿里的数字基建更是为这些初创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说完杭州,我们再回看杭州六小龙创始人。
印象深刻的是,在冯骥团队爆肝七年的背后,一直坚持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我们只是一群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或许这正是这些青年创业家给中国创新的启示:当技术理想主义遇见制度性耐心,当学术执着碰撞商业智慧,那些曾被嘲笑“不切实际”的年轻人,终将改变这个世界。
参考资料:
1、《“杭州六小龙”,首个IPO要来了》投资家
2、《90后王兴兴,凭啥成为任正非“座上宾”?》快刀财经
3、《抢先梁文峰、王兴兴一步,浙大清华校友联手赴港IPO》雷达Finance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