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
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智能汽车的竞赛,一切才刚刚开始。
春节前的最后一次选题会,关于2024年全球汽车业第一大新闻的讨论很激烈。我的选择是特斯拉发布Robotaxi,因为这则新闻宣告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汽车机器人不再是漫威电影,也不再是PPT上画的大饼,它真的要来了。
转过年来的美国CES展,中国参展商去了1300多家,这是前所未有的。穿着黑色皮夹克的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风头抢过了马斯克,俨然是新的全球科技教主。他说,2025年是通用机器人元年,10年或20年后,地球上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达到数十亿,甚至数百亿。
Agent,就是智能体,是一种能够感知环境、进行决策和执行动作的智能实体。它涵盖的范围很广,从穿戴设备到家居电器,从智能汽车到具身机器人。大家熟悉的豆包、Kimi、车载语音大模型都属于生成式AI,生成式AI走向应用,就必须进化为智能体。
毋庸置疑,具身机器人超过人的能力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定是智能汽车,因为智能汽车不仅仅是各种AI技术的集大成者,而且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产生的海量数据反过来能促进AI技术的整体进步。
因此,汽车人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造交通工具了,还关乎人类文明的进程。最近,老汽车人、工信部原部长苗圩有个讲话,感兴趣的可以上网看看。他说,我们在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我们不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为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以智能化为代表的“下半场”。
在现阶段,谁能掌握自动驾驶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钥匙。放眼全球汽车业,能掌握这把钥匙的只能是中美两国的企业,美国以特斯拉、英伟达为代表,中国以华为、Momenta、元戎、大疆卓驭、地平线和一众车企构成。
就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而言,它迭代的速度非常快,你很难说谁才是最先进的。2024年,科技大神们还在吹BEV+Transformer,特斯拉FSD力推的端到端大模型就扑面而来。也就是一夜之间,各家的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就上车了。
端到端大模型给自动驾驶带来一个新词叫做“端味”,就是开启自动驾驶后,是否像普通人一样有自我决策并行动的意识,而不是完全规定好的。在端到端之前,华为、小鹏是绝对领先,但端到端之后,异军突起的Momenta、元戎、理想的自动驾驶和华为的差别已经没有代际差异了。
年底的一次交流中,我问理想的智驾负责人,为啥华为的端到端显得慢了,他回答说,因为理想在2024年裁掉了3000多技术工程师,而华为车BU的5000多技术工程师还在继续研发。在一个技术烙大饼的时代,今天的领先就意味着明天的落后,变革是残酷的,这对决策者们来说,需要精准的决策和巨大的勇气。
当然,就眼下自动驾驶的体验来看,华为还是最好的,因为端到端有一个学习的过程,用端到端做基座,用规则兜底是眼下最好的解决方案,但这不代表未来,甚至这个未来可能只有几个月。所以,2025年,高阶自动驾驶最大变量是比亚迪,已经有报道说,比亚迪2025给行业最大的惊喜是“智驾平权”,至少高速NOA下放到五六万元的车型,应该没有悬念。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1300多人Momenta拿到了更多的订单,因为端到端释放了成本,这也给大疆卓驭、地平线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事实上,端到端其实不是高阶智驾的万能解,它存在着“先天缺陷”,自身可解释性和验证性较差。于是,被誉为“端到端2.0”的VLM(视觉-语言-动作模型)逐渐热了起来。
理想最新发布的“端到端+VLM”双系统架构就是,端到端跑在一颗Orin X芯片上,VLM跑在另一颗Orin X上。从目前看到信息是,元戎和极氪准备2025年推出同样的技术架构。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端到端还没搞清楚,VLM和VLA又将成为主流。
事实上,VLM和VLA也不是最先进的。2024年10月21日,启源E07的上市发布会上,长安智驾首席技术官陶吉说:“多模态输入加多模态输出的产品形态,这在业界长安是第一个提出来的”。陶吉认为,长安的智驾大模型已经超越自动驾驶本身,它能接受人的语言输入,结合车内外多模态传感器的判断,决定驾驶行为应该怎么调整。而Vlm还是VLA,还只是智驾系统的大模型外挂,没有人的输入,没有智驾以外的传感器输入。陶吉的团队希望为用户打造出一个真正的数智司机。只是可惜,长安做为一家传统主机厂的声量太小了。
回到今天讲的主题,既然说2025是智能体元年,就意味着汽车的智能化会从自动驾驶向全域AI进发。2024年,理想换剧本了,公开宣称要成为一家AI公司,而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吉利则在CES上发布了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据说,比亚迪为这场AI大战准备了2000亿元。不远的将来,Agent的领先者一定是汽车企业。
教员说: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智能汽车的竞赛,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