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VS库克:数据隐私到底重不重要

李彦宏VS库克:数据隐私到底重不重要
2018年03月26日 18:41 金融科技洞察

25年前《纽约客》封面登了一幅著名的漫画:“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在大数据的今天,我们早已无处躲藏,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翻译成一串代码。这些饱含财富的代码,很有可能会伤害我们。

3月26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说:“中国人相对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外国人)那么敏感。如果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是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他们(中国人)是愿意这么做的”。

这是他在论坛上讲到大数据时提出的观点,他也承认目前网络上能够搜到的数据只占20%,而80%的数据都被各个企业所掌控,如果将这些数据放到一起,那么数据的力量将会呈指数级上升。

而在同样一个活动上,苹果CEO蒂姆·库克则发表了不同的观点。针对Facebook用户信息发生泄露事件,库克在上周六的发言中呼吁“精心制定”法规,以防止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户信息被整合在一起,并以新的方式被应用。

这番话的背景是Facebook眼下深陷“泄露门”的泥潭,库克对小扎有点“插刀”的嫌疑,但是回想库克在2016年拒绝FBI要求苹果提供“后门数据”的强硬态度,他本人对于“隐私”与“数据安全”应该还是有一番价值考量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一方面貌似享受着大数据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比我更懂我”),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放弃了个人隐私(当然,有些放弃也许是我们愿意的,有些放弃是被迫的,或者是不知不觉的),我们真的无所谓吗?

2017年咨询公司安永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能得到一些回报,大约有50%的数字通信熟练客户都乐意和银行分享更多数据。这也取决于具体情况。当英国零售商乐购根据会员卡数据向购物者提供折扣,供他们购买心仪之物时,没什么人对此感到困扰。但使用同样的数据来计算保费时(它确实也这样做了),很多人都感到骇人。

现实就是这样,没有人否认个人隐私很重要,但我们似乎完全没有准备好,也没有足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来帮助我们找到隐私保护与生活便利之间的平衡。

当我们看到“大数据杀熟”这样的新闻,还能说自己的数据和隐私不重要吗?商业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需要逐利,并利用一切可能获得的信息或机会来制造垄断,这背后的本质无非是“信息优势公司利用野蛮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者被动损失”。

讨论“大数据”和“隐私”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先厘清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样的个人信息是可以被收集的?

这里面存在一定的共识,例如个人生物特征、密码一般不允许第三方收集,网站本身也需要单向加密,以防员工非法截取。但更多的是分歧,尽管有一些规则要求互联网公司不得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但像用户的兴趣、消费偏好、政治倾向、地理位置、社交网络等,都可能是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或优化服务的必要条件。

2、用户授权的时效性?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一次授权,永远有效、固定期限内有效还是单次有效?无论长短,都是其理由,一事一授权,责任与界限清晰,不会被滥用,但增加了交易成本,容易造成供给不足,最终也会损伤用户的福利。但一授权永远有效,交易成本低了,但滥用的成本也低了。这里面的平衡是很难掌握的,并不是一句严格监管就能涵盖得了的。

3、什么样的提醒和操作才算“用户知情”?

首先是这个提醒是否是醒目足以让用户知情,公开信息中的授权是在问卷的末尾设置了一个不起眼的选项请求用户的授权。问题来了,什么样的提醒才算是醒目的呢?现在有一些规范的互联网公司隐私条款变更提醒已经非常细致,如默认选择“否”,必须手动选“是”,强迫用户从上拉到下面,在底部显示确认按钮,确认后计时十秒种才能操作下一步,强制要求用户阅读条款。但大多数用户都不关心这些,只操作不阅读,更何况多数情况下,不同意条款就无法享受服务。

隐私保护到底是一个企业的战略动因还是一个应该坚守的商业伦理?抑或是一个自由信仰问题?2016年美国政府要求苹果公司提供一种专门工具,以破解圣贝纳迪诺袭击者使用过的iPhone,当时库克写道:

“政府表示,这个工具只会被使用一次,只用在一部手机上。但是,这根本不是真的。工具一旦制造出来,该技术可以被一次又一次地使用,用在各种各样的设备上。”

我们每天都会做出很多决定,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影响我们今后几十年的选择,但我们的隐私保护开关在哪里?该不该利用以及如何利用我们个体的隐私是否应该要被告知?我们是数据的贡献者,但数据财富却与我们无关,我们打开搜索、点击app、留下电子轨迹,这些被用来设计和指引看似更符合我们的广告?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这样的data获得报酬吗?

监管机构总是行动迟缓,因此“解铃还需系铃人”,一些新企业如digi.me开始设计给予客户更多的数据控制权,让他们只和自己愿意与之分享的人共享数据,利用数据精准服务固然可以赢得市场,但隐私遗忘权的确认同样也可能会成功。

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带来一线金融科技资讯与评论,服务金融科技从业者。

转载请注来源于金融科技洞察(fintechdaily),侵权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