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关税,明知经济受创为何还一意孤行?

特朗普: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关税,明知经济受创为何还一意孤行?
2025年03月27日 10:06 鲁南在线

当地时间3月26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宣布自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加征25%关税,并称这一政策将是“永久的”。尽管特朗普声称此举旨在“保护国家安全”并推动制造业回流,但经济学家、行业领袖甚至美国传统盟友纷纷警告:这记“关税大棒”恐将引发一场全球产业链的“地震”,而美国自身也难以独善其身。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延续其一贯的“美国优先”策略。他宣称,通过提高进口成本,可迫使车企将生产线迁回美国,从而创造就业并减少贸易逆差。白宫甚至乐观预测,关税每年能为美国带来1000亿美元新增收入。

然而,这一逻辑遭到多方质疑。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加里·赫夫鲍尔直言,关税将推高汽车价格、抑制需求,最终导致车企裁员而非扩产。数据显示,一辆美国制造的电动车可能因零部件关税成本上涨1.2万美元,而跨界车的生产成本也将增加约4000美元。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虽因本土化生产暂时“逃过一劫”,因其在美国销售的汽车全部由加州和得州的工厂组装,但其依赖进口的电池等零部件仍面临成本压力。特斯拉股价在政策宣布后逆势上涨2%,而福特、通用等传统车企则暴跌超4%。这种分化暴露了关税政策的矛盾:它既想保护本土产业,又可能加速依赖进口技术的企业外流。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直接瞄准了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和日韩等主要汽车贸易伙伴。加方怒斥此举“损人不利己”,并威胁采取报复性关税;欧盟则表示将评估反制措施。数据显示,欧盟每年向美国出口价值384亿欧元的汽车,德国车企首当其冲;日本对美国出口的28%为汽车产品,韩国对美汽车出口占比更高达49.1%。

与此同时,北美汽车产业链的“一体化”格局面临瓦解风险。一辆汽车需在美、加、墨三国间往返8次才能完成组装,而特朗普嘲讽这种模式“荒唐可笑”,并断言未来汽车将在“单一地点”生产。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协会主席弗拉维奥·沃尔佩警告,此举可能拖垮百万美国汽车工人的生计5。

美国消费者将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研究机构安德森经济集团估计,部分车型成本将飙升2000至12200美元,而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家电、乐器等日用品价格也可能上涨4%。美联储早已下调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至1.7%,并警告通胀压力加剧36。投资顾问亚当·克里萨富利更尖锐指出,即便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认,未来几个季度美国经济将面临“严重干扰”。

有网友认为,中国的汽车美国消费者肯定是愿意买的,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美国是供不应求,得预定至少半年。别说加25%,就是加55%也愿意买,只不过这个负担让美国消费者负担日益严重,支出的钱越来越多,美国银行又要加息了。

有人调侃:“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计划,原来是让物价再次伟大?”也有人讽刺:“这下好了,买辆卡罗拉的钱够买宝马了!”更有悲观者预测:“贸易战2.0开场,全球经济安全带系紧了吗?”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明知加征汽车关税会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却依然坚持,背后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他试图通过保护主义政策兑现竞选承诺,赢得国内产业工人和相关利益集团的支持。另一方面,特朗普将关税作为谈判筹码,期望借此迫使其他国家在贸易谈判中做出让步,以实现美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

然而,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会损害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破坏全球贸易秩序,还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制,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紧张局势。

八成经济学家认为,关税将拖累美日GDP,日本学者北尾早雾指出,短期生产回流难抵长期物价上涨对居民收入的侵蚀。中国学者孙立鹏则分析,特朗普此举意在为《美墨加协定》谈判攒筹码,但代价是颠覆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这场关税闹剧,本质是政治叙事与经济现实的激烈碰撞。特朗普的“铁锈带优先”策略虽迎合部分选民,却可能让美国陷入“通胀-衰退-失业”的恶性循环。若说贸易战是七伤拳,特朗普这一拳,或许先打碎的是自家的饭碗。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