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廊坊三河市的一纸“颜色禁令”将蜜雪冰城推上风口浪尖——城管部门要求沿街商铺招牌禁用红、黑、蓝三色,连锁品牌蜜雪冰城的标志性红底白字招牌被强制改为灰底白字,网友戏称其为“丧葬风设计”。

这场争议并非孤例,早在2023年,沈阳大东区一条街道的商铺招牌被统一改为黑底白字,蜜雪冰城门店因此被调侃为“蜜血殡城”,最终因舆论压力恢复原貌。从“黑雪”到“灰雪”,行政权力对商铺招牌的粗暴干预,折射出城市治理中审美与市场逻辑的深层冲突。
三河市的“颜色禁令”以城市规划为名,却无正式文件支撑。在执行过程中,标准也十分模糊,当商户质疑为何仅限这三色时,城管部门仅笼统回应 “其他颜色均可使用”,且未提供任何补偿方案,更换招牌的费用需商户自行承担。

灰色底色直接消解了蜜雪冰城的品牌辨识度——心理学研究表明,红色招牌的辨识度比灰色高68%,而灰色易引发“冷淡”“疏离”的消费心理,导致进店率下降15.6%。
类似剧情在沈阳已预演:2023年,当地为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将整条街招牌统一为黑底白字,市民直言“像灵堂”,商家抱怨“生意雪上加霜”。尽管两地事后均以“考虑不周”回应,但商户的损失无人补偿,行政指令的随意性暴露无遗。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讽刺:“建议直接开殡仪馆,形成产业链”;另一部分则担忧营商环境:“今天管颜色,明天管橱窗,后天管灯光”。更有尖锐质疑:“故宫的红墙是否也该刷灰?” 这些声音背后,是公众对行政权力越界的集体焦虑——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地方政府有权规范广告设置,但无权指定具体颜色。
有学者指出,“法无授权不可为”,红头文件还没出,该执法行为无依据可援引。此类“颜色禁令”本质是行政权对经营自主权的侵犯。商家更换招牌的平均成本达2.3万元,且间接商誉损失难以估量,但鲜见行政机关赔偿。品牌管理专家则警告,灰色招牌导致蜜雪冰城线上搜索量下降27%,而重建消费者信任需投入年营收12%-15%的营销费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一刀切”治理模式打击市场主体信心,与“优化营商环境”的承诺背道而驰。

这场“颜色战争”暴露了城市治理中的“审美贫困”——将整齐划一等同于美观,忽视商业生态的多样性。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不仅是品牌符号,更是城市烟火气的具象化。日本东京的“景观条例”值得借鉴:由商户、设计师、市民共同参与决策,平衡商业需求与公共美学。如果将权力意志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制造出类似“灵堂风”的街道,既无文化底蕴,更无生活温度。
20世纪90年代,拉斯维加斯的霓虹招牌催生了波普艺术;今天,“统一招牌”却在扼杀个性与创意。蜜雪冰城的红色被灰色覆盖,熄灭的不仅是品牌之光,更是市场经济最珍贵的活力。或许,唯有将“法无授权不可为”刻入治理基因,让各美其美的招牌重新点亮街道,才能真正守住人间烟火气。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