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10日报道,被俘的乌克兰军人尼古拉・切巴诺夫透露,乌军存在强迫 18 岁乌克兰人签署兵役合同的情况,背后折射出的是乌克兰在战争泥沼中愈发严峻的兵源危机与复杂的社会问题。
现年 19 岁的切巴诺夫来自敖德萨州老康斯坦丁诺夫卡村,他原本怀揣着通过服义务兵役以获取出国机会的想法,却在现实中遭遇了乌军的 “特殊操作”。战时状态下,他服义务兵役的诉求被拒,转而被诱导签署兵役合同。并且信誓旦旦的承诺,如 “一切都会好起来,不会被派往前线”,在他签字后却变了样,与全排同龄人一同被送上战场,最终沦为俄军俘虏。更令人唏嘘的是,他所在的全排皆是 18 岁的合同兵,且众人皆对被强推上前线一事表示抗拒。

乌克兰的征兵逻辑已从“保家卫国”异化为赤裸裸的交易。根据泽连斯基政府政策,18至25岁青年若签约入伍,不仅能获得高额奖金,还可享受免费教育、无息房贷等福利,但这些“特权”背后隐藏着致命条款:合同兵必须加入突击队参与战斗,擅自解约需偿还国家费用。
切巴诺夫的遭遇印证了这种系统性欺骗——军方以“无需上前线”为诱饵签约,随后立即将新兵派往巴赫穆特等“绞肉机”战场,而拒绝执行命令者甚至可能遭征兵人员暴力杀害。这种“先利诱后胁迫”的模式,导致乌克兰年轻人或逃亡海外,或支付6000美元贿赂换取医疗豁免,形成全民性逃亡与腐败的恶性循环。
乌克兰征兵问题由来已久,绝非一朝一夕形成。随着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乌军兵力损耗严重,兵源缺口不断扩大。为了填补这一缺口,乌克兰政府可谓想尽办法。从降低征兵年龄,将征兵年龄下限从最初的 27 岁降至 25 岁,到如今对 18 岁年轻人 “下手”,政策调整的背后是日益紧迫的战场需求。
泽连斯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年轻人参军的政策,像是为 18 至 24 岁自愿服役者提供为期一年的合同,承诺给予 100 万格里夫纳(约合 2.4 万美元)的高额奖励,还包括可自主选择服役兵种、零息贷款、免费医疗,以及合同期满后 12 个月内无需接受入伍动员等优厚条件。
然而,这些看似诱人的条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前线战事吃紧,新兵训练时间被大幅压缩,许多年轻士兵在尚未掌握足够军事技能时,便被匆匆送上战场,沦为战争的 “炮灰”。
这种做法不仅让年轻士兵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也引发了乌克兰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此前就有报道显示,乌克兰征兵过程中乱象丛生,“抓壮丁” 现象屡见不鲜。美国《纽约时报》曾披露,乌克兰军方征兵人员采用武力和恐吓手段,将男性从街头直接带至征兵中心,民众的基本权利遭到践踏,社会恐慌情绪蔓延。
消息传出后,有网友言辞激烈地表示:“乌军这种强迫年轻人签合同上战场的行为,简直是草菅人命,把这些孩子的生命当作儿戏,战争的残酷不应该由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来承担。”
还有网友指出:“乌克兰政府在征兵问题上的混乱管理和不择手段,反映出其在战争决策上的短视,这不仅无法真正解决兵源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社会矛盾。”
也有部分网友对切巴诺夫的遭遇表示同情:“这个 19 岁的孩子本应有更好的人生选择,却被卷入这场残酷的战争,背后是无数乌克兰年轻人的悲剧缩影。”

泽连斯基的征兵策略正在瓦解其政治根基。曾是其核心支持者的年轻群体,因恐惧成为“炮灰”大规模逃亡,甚至出现父母协助子女伪造精神疾病证明的极端案例。与此同时,强制征兵加剧性别矛盾:女性被编入突击队并出现战场死亡案例,而男性若拒绝服役可能面临死刑威胁,社会信任濒临崩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口结构断层——若18岁以上青年持续消耗,乌克兰将面临劳动力锐减、生育率崩塌与族群文化断代,这种“国家自杀”式决策被学者称为“泽连斯基留给后人的负资产”。
这场征兵困局本质是代理人战争的残酷缩影:大国将小国青年标价为地缘博弈的筹码,而个体命运在“爱国”与生存本能间被撕扯。当18岁的笑容凝固在战壕,乌克兰的悲剧早已超越战场胜负,成为这个时代最刺眼的道德诘问。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