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O2O快死光后,叮当快药再融资,机构股东已集体退出

医药O2O快死光后,叮当快药再融资,机构股东已集体退出
2021年06月12日 09:51 AI财经

文 | AI财经社 张梦依

编辑 | 杨洁

继18名股东减资退出后,叮当快药的融资消息传出。这也引起了外界对其上市动向的新一轮猜测。

6月8日,叮当快药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规模达到2.2亿元,此轮投资由TPG亚洲及奖金领投,奥博资本、鸿为资本联合领投。在今年4月,作为叮当快药股东之一的泰康人寿曾发布公告称,叮当快药正调整股权架构以符合境外上市要求,需要各股东减资。

而在这次融资前,叮当快药的十几名机构股东集体退出。这是为上市做的股权架构调整,还是因叮当快药的业绩没有达到预期,外界一时众说纷纭。

在这背后,是医药O2O行业曾经的大洗牌。几年前的医药O2O头部项目们,已经大多数因资金断裂要么被迫转型,要么走向倒闭,包括药给力、药快好、快方送药等一众玩家,均已黯然离场。

叮当快药作为其中的幸存者,现在又受到资本青睐,“送药上门”是否再次成了一门值得期待的生意?但现在,医药电商的江湖中,情势已经又发生了改变。京东健康在2020年上市,还有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巨头在侧,更加残酷的互联网医疗下半场中,叮当快药如何突围,仍是它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股东为何集体退出?

叮当快药的背后,倚靠的是仁和药业。2014年,仁和药业的500万元天使轮投资,为叮当快药的启动奠定了基础,依托仁和集团已经合作的30万家药店资源,叮当快药创立了“药厂直供、网订店送“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模式。

在成立7年时间里 ,叮当快药已经获得7轮融资。在2020年8月到10月的两个月时间里,叮当快药就敲定了两轮融资。2020年下半年至今,该公司先后完成4轮融资,融资交易金额合计达到24亿元。

送药O2O,是件烧钱的事儿。当年创立初期,叮当快药走的是轻资产模式,和线下药房合作提供配送服务。为了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2016年叮当快药开始布局线下自营店“叮当智慧药房”,但自营店的高房租和人力成本,带来的是巨大的成本压力。到2018年,叮当快药被曝出多家北京门店倒闭。据了解,截至目前,叮当快药整体仍未实现盈利。

新近获得了融资的叮当快药,在不久前却经历了股东集体退出事件。2021年5月20日,叮当快药运营主体发生多项工商变更,泰康人寿等18名机构股东集体退出,徐军、俞雷、罗萌等11名董事、监事从主要人员中退出。其中退出的俞雷为叮当快药CEO,冯刚为东南亚事业部总经理。

此外,公司的注册资本也由9947.68万元减少至5294.12万元,经营范围新增了物业管理、出租办公用房。

尽管泰康人寿发布了公告解释说,减资退出是为了让叮当快药调整股权架构,以符合境外上市要求;但业界仍然有声音质疑称,18名股东以减资的方式退出,而非常见的股权转让退出,是否意味着叮当快药的亏损严重,盈利状况不佳。

易观医疗行业分析师张竞文指出:“对于仅仅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其往往会受到线下药店的约束,无法解决夜间送药、线上促销等痛点。选择自建线下药店的叮当快药,短期内难以依靠线下药店盈利,面临不小的租金压力;同时承诺快速送药也对其物流配送提出高要求,增加物流成本。”

目前,叮当快药的业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O2O送药上门服务,二是线下的实体药店叮当智慧药房。但目前两大板块的发展也都面临着压力。

据了解,很多上门送药业务一开始的宣传是,可以增加线下药店的辐射半径,但很多药店在配送过程中发现,如果药品价格过低,则成交单数越多、赔得越多,因此很多药店采取对交易金额设置最低档,低于一定价格不予配送。但药品相对而言,属于小众、低频的需求,很难通过走量降低配送成本、实现盈利。

单纯地做“配送”服务,对送药项目来说,溢价空间不大、利润空间小,却又极易被模仿。

在上门送药这块市场上,叮当快药还面临着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的降维打击。这些平台拥有强大的本地配送体系,凭借运力网络、技术平台、海量骑手,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可以实现一流的即时配送效率,“吊打”医药O2O领域的一众玩家。

更重要的是,送药并非这些平台的主要业务,更像是外卖员送餐时顺带的服务,即使送药不赚钱,它们也可以靠其他餐饮、酒店等主营业务覆盖成本,不存在生存焦虑。但作为“卖药维生”的创业公司们,可做不到这般淡定。

在线下零售药店市场,叮当快药有仁和药业作为“靠山”。但医药战略规划专家史立臣认为,仁和药业的品类远远无法满足药房的需求,仅凭医药工业企业,无法对零售药房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供应链管理能力上不及一心堂、老百姓大药房这类零售连锁药房;另一方面,叮当智慧药房和普通药房区别不大,在消费群体中的品牌影响力和识别度不高。

“普通的小药房,药品品种就有几百个,正常规模的药房品种要上千,加上不同品规分类,以及5毫克、10毫克、50克的含量分类,品种几乎要上万了。如果是九州通这种医药批发集团还好说,仁和药业生产的品类可能不超过两百个,无法支撑药房的品类需求。”史立臣表示。

此外,医药O2O平台的发展,还受到了医保体系的制约。“医药O2O平台目前仍然存在无法使用医保的问题,这就丧失了与传统线下药店的竞争优势,将影响平台上的药品销售。目前已有地区在进行试水,预计未来将有所改善。但仅是送药,并不能解决家庭用药的全部问题。平台仍然缺乏应用场景,也未能挖掘出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要想实现快速发展,仍需将医药电商纳入互联网医疗体系中,形成安全有效的电商闭环。”张竞文指出。

医药O2O玩家,死得差不多了

不过相较于同行,叮当快药仍然属于幸运儿。

“上门送药”也曾经是风口。当年与叮当快药一同角逐互联网医疗市场的,还有快方送药、药给力、药快好一众玩家。但一轮轮烧钱大战过后,叮当快药成为医药O2O赛道唯一幸存的头部玩家。

当用户因病痛身体虚弱时,如果有人能在半小时内送药上门,无异于雪中送炭,因此,“上门送药”业务看上去,成为隐藏着巨大商业机会和消费需求的赛道。但是,送药上门服务方面,医药O2O企业,普遍面临着巨大的配送成本压力,让医药O2O成为了烧钱严重的游戏,单纯的“配送”业务是否能够造血,却仍是疑问。医药O2O项目们开始和药企合作开展送药业务,想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解决盈利问题,但对于药企们而言,这却并非刚需。

烧钱阶段过后,对于仍不见盈利希望的医药O2O们,资本纷纷停止输血,大量业内玩家被迫转型或停运。2016年5月19日,药给力1小时送药的业务暂停;6月,药快好停止北京地区电商送药业务;快方送药则在资本断供后转战无人药店,却始终未在业内激起太大水花。

在一位医疗营销人士看来,医药O2O公司纷纷倒闭,除了无法造血外,与其自身运营水平也脱不开干系,“药给力是因为自己的合伙人之间闹矛盾;药快好业务没有做好,创始团队不够专业;快方送药业务做得比较扎实,但资本力没跟上。”但赛道内的玩家无一实现盈利,单纯依靠资本输血维生,令业界对医药O2O的商业模式充满质疑。

直至现在,在不少医药行业人士看来,“上门送药”仍然是个“伪需求”。

“送药并不是患者的刚需。消费者用药需要线下医生处方指导,一大部分市场就被给分走了;常用药物需求量也不大,真正量大的是慢性病用药这一块,但网络卖药很难竞争得过线下的医院;药品最大的消费者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有大把闲暇时间,一出门满大街就是药店,不需要上门送药。”医药战略规划专家史立臣解释称。

业内还存在一种声音,即网络送药生意很难做大。“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用户行为本身具有低频性的特点,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用户。线上问诊和购药涉及信任与安全问题,患者往往更加倾向于线下医院,与医生或药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以获取更专业可靠的指导。处方药是药品利润中的大头,而网售处方药政策尚在验证中,处方真实与用药安全问题并未完全解决,O2O平台仅仅依靠非处方药,难以实现持续性盈利。”张竞文认为。

《2020年中国医药电商发展白皮书》显示,70%的患者希望能从线上渠道购买需要长期服用的慢性疾病药物,慢性药品在互联网医药市场中需求增长较快、维持在最高水平。BCG调查在2016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不愿在网上购买处方药”的顾虑因素中,79%的人表示担心药品质量问题,60.5%的人担心专业用药指导问题。

医药电商的大蛋糕集中于慢性病,但慢性病对医疗系统的要求较高,而多数医药电商公司的药品体系和医疗体系无法相互支撑,没有形成商业闭环,复购率和用户黏性小。

史立臣表示,患者是因为病情需要或者以前吃过这个药、开过处方才会用药,而医药O2O平台上网购用药,这种交易是“一次性”的。“但是如果医药电商能够获得你的相关数据、过往检查经历、治疗记录,就能形成内部黏性。线上医药平台解决不了的,由医疗体系解决,医疗体系解决了又能把客户导流回来,从而提高复购率。”

在他看来,没有形成商业闭环,是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丁香医生等各类创新型互联网医疗公司普遍不盈利的原因所在。

“很多商业公司都在做医药线上生意,但他们只是把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和产品照搬到线上,过于强调药品销售创新,实际上还是传统的卖药方式,缺乏医疗体系做支撑,无法长久走下去。有的企业只考虑了药品这一块,还有的企业只考虑了提供医生资源,却不考虑变现载体的问题,自己把市场分化了。实际上,医药电商要做起来,一定是医药、医疗、医保、保险同时发力,把线上医保支付也纳入进来,体系越复杂,才能越赚钱。”

巨头林立,夹缝求生

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玩家包括京东健康、天猫医药馆这类电商自营平台,京东药急送、叮当快药为代表的O2O平台、以及医药工业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巨头林立。

当叮当快药还为盈利努力的时候,入局更晚的京东健康却率先跑了出来。京东健康APP分为两大板块——药品商城和医疗中心,药品商城以京东大药房为主,既提供即时配送药品服务,也通过线上直营店售卖药品;医疗中心除了极速问诊、在线坐诊等服务项目,还提供糖尿病控糖服务、高血压管理服务、体检服务等。通过大数据记录用户的过往病史、治疗经历、药物服用史,一方面为药店输送用户。

在京东的流量扶持下,据《2020年中国医药电商发展白皮书》,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在2020年已实现每天为12万人次提供问诊咨询服务,用户复诊率近50%,25%的患者问诊后直接购药。

阿里健康也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和自营药房,但其APP页面上鲜见慢性病的医疗服务,仍然主打医疗销售环节。另一头部企业平安好医生则主要提供线下复查、门诊挂号业务,不以药品零售为主营业务。

是否形成商业闭环、是做综合服务还是细分市场,进一步影响了三者的营收规模和市值。

京东健康的日子看起来最滋润。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实现收入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实现净利润2.1元、2.5亿元、3.4亿元,2020年京东健康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7.8%至168亿元。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京东健康2020年盈利7.49亿元,较2019年的利润翻了一倍。

根据阿里健康财报,其在2020年上半年成功扭亏为盈,经调整后利润为4.36亿元。而平安好医生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中。截至6月11日收盘,三者的总市值分别是3445.49亿港元、2414.35港元和1023.39亿港元。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已经走在市场前列,九州通、国药等医药商业巨头也对这片市场虎视眈眈。但相较于万亿的医药市场和保健器械市场,上述企业远远没有形成垄断,留给业内玩家的增长空间和前景仍然广阔,随着网络售药的政策逐渐放开,预计互联网医疗赛道很快会跑出“庞然大物”。

但缺乏流量和药品资源的医药O2O企业,在各路玩家中并不具备优势。史立臣告诉AI财经社,“O2O医药企业无论线下的资源还是线上的配送能力,都不是业内最强的。药品的品类非常复杂,国药、华润、九州通在药品资源上的优势明显;阿里、美团有流量,但品类数量稍微薄弱。如果双方合资组建公司,有极大可能冲到行业龙头乃至第一的位置。”

张竞文则看好互联网企业的前景。“互联网企业未来有望形成行业龙头,互联网企业拥有更充足的资金、更丰富的渠道资源和运营经验,能够快速打通商业模式,渗透下沉市场,占领市场份额。同时,互联网医疗企业为解决医疗低频消费的问题,开始向健康领域进行拓展,以获取更多的用户流量。而连锁零售药房和医药流通企业向互联网医疗的转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尽管专业性上占有优势,但不能形成压倒性的竞争力。”

在抢夺市场阶段,互联网医疗玩家很可能通过价格补贴的方式获取市场份额,一旦价格战打起,大企业可以通过规模采购压降药品价格,对第三方O2O平台的生存就很不利了。

史立臣指出,“医药集团药品资源本就丰富,可以满足市面上90%的药品需求,如果商业模式走得通,能够满足老百姓的用药痛点,把慢性病患者和用户争取过来,届时可以建立线下仓储式门店通过大批量采购压降成本,就能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市场上的其他玩家很难与之竞争。”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