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买一个,西瓜为什么越来越贵?

100元买一个,西瓜为什么越来越贵?
2021年07月31日 22:10 AI财经

撰文 / 薛永玮 黎雨辰

编辑 / 宋函

西瓜,吃不起了?

7月中旬的一天,在北京CBD上班的杨可儿和同事们难忍酷暑,便决定到国贸商城附近一条街道的水果摊上,买西瓜吃。

钱是同事们“集资”的,他们买了半个西瓜,一斤6元,总共花了50元。捧着半个西瓜回来,平时从不买瓜的领导听到价格后,觉得简直贵得离谱,大骂他们是“败家子”。

生活在广州天河区CBD的魏荣,也为西瓜败了一次家。盛夏的一个晚上,她在一家广州连锁的水果超市好食惠,买了1/8个麒麟瓜,重3斤,一斤8元,总共24块钱。买来西瓜后,她还专门合影留念了一下,“今年西瓜都太贵了。”

白静婷是一个吃瓜大户,她在上海长宁区上班,下班后每天她都在外卖平台上下单百果园的西瓜。最近三天里,她买了一次10斤的麒麟西瓜果切,55.8元,一次5斤A级麒麟瓜果切,30元,相对便宜的一次B级麒麟瓜果切,也要18元。

老家在西北的白静婷说,“我一直以为西瓜都是4毛钱一斤,来到上海才知道要四五块。”

然而,作为西瓜主产地之一的西北,其西瓜也在涨价。身在甘肃兰州的刘语馨向AI财经社表示,“往年都没感觉,就今年特别贵。”前些天,她在自家楼下的一个瓜农卡车上买瓜,一斤已经涨到了1块8毛钱。

在刘语馨的记忆中,往年的西瓜8毛钱就算贵了。她家里买瓜,都是至少买一大个,多的时候则是直接买一麻袋,买来慢慢吃,“现在已经沦落到只能买半个回来了。”

谈及今年的西瓜零售行情,宁夏中卫某西瓜产地的一位瓜农向AI财经社透露,“今年西瓜行情好,都卖得贵。”

与此同时,买瓜太贵的吐嘈声也充斥社交网络。一位网友说:“打工好难,西瓜好贵,我三千的工资不配。”有网友在广东一个二线城市买了两次瓜,一次是甘美西瓜,花了60块钱,一次是麒麟瓜,花了50块钱。

7月中下旬,AI财经社走访北京多个水果超市和商超,发现不同渠道所售西瓜价格存在一定差距,但总体而言,一斤西瓜至少要3元起。最便宜的属东大桥一家京客隆门店内的京欣西瓜,一斤1.38元。而华润万家旗下精品超市Ole,所售西瓜仅1个品种,AI财经社反复确认后得知,一斤要16.9元。

在线上渠道,当AI财经社定位“北京国贸”进行查询时,每日优鲜最便宜的京欣西瓜一斤2.99元,京东水果自营最便宜的硒沙瓜一斤3.92元,美团优选最便宜的也是硒沙瓜,一斤1.87元。叮咚买菜最便宜的密童西瓜则是一斤4.48元。

7月中旬至下旬,北京地区3个西瓜品种价格数据。图/AI财经社

西瓜的价格波动基本成U型,5月下旬北方头茬瓜上市,6到8月各地瓜果开始供给,市价理应迎来最低点,但今年的最低点明显比往年高了许多。

商务部今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批发市场的西瓜价格整体数字都比去年高。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的西瓜批发价为1.45元/斤,2021年6月为1.87元/斤。据农业农村部7月30日的监测数据,当周全国西瓜平均批发价格为3.17元/公斤,同比上涨56.9%。

为什么现在的西瓜,越来越贵了呢?

哪个环节涨疯了?

不同于流水线上的工业食品,西瓜的生产与一些偶然因素相关,比如今年的极端天气、疫情下的国际贸易等,均会对西瓜价格产生影响。但对于零售终端的消费者来说,这些影响较为微弱,感知或许并不明显。

“果品质量、品牌溢价及稀缺性等愈加成为影响水果价格的因素。”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孟丽在一份报告中,根据2021年水果总体态势作出如上分析。

中国的西瓜果品质量确实在不断提高。很早以前,大众只看重西瓜熟不熟、甜不甜、口感怎么样,但慢慢的,西瓜品种进入人们的视野,麒麟瓜、8424等品种被人们广泛知晓。

AI财经社走访发现,光在北京,产自全国各地的多个西瓜品种,大小、形状、纹理、口感都不一样:本土的庞各庄小吊瓜以口感好、体积小而闻名,因为种植技术要求高,价格相对大个头西瓜来说也较贵;同样较贵的还有甘美西瓜、麒麟瓜,它们普遍在一斤3元以上;而硒砂瓜、京欣西瓜等老品种较为便宜,价格普遍在1元到2元之间。

然而,距离“8424”培育出来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距离麒麟瓜培育出来也已有将近二十年,品种更迭给西瓜价格带来的变化是缓慢的。

在西瓜产销链上,农业农村部孟丽副研究员的报告中提到的“品牌溢价”,才是影响西瓜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五年前,好多产西瓜的基地都开始打出自己的品牌了。”汉良农业合作社经理廖志告诉AI财经社。他所负责供货的Ole超市北京国贸门店,只有庞各庄小吊瓜一个品种,这种西瓜高达16.9元一斤,并且带有明显的品牌标识——“汉良牛奶西瓜”。

据廖志介绍,该品牌注册于2008年,主要卖点是以牛奶代替肥料浇灌西瓜,品牌在与Ole超市合作两年后,盒马也找上门来,“新发地、高碑店,随便一问都知道我们的西瓜,这就是品牌化(的作用),有口碑了。”

Ole超市售货人员也给出了他们卖得贵的理由,“我们的庞各庄小吊瓜不一样,进价就要10多块。”

不过,在2019年北京卫视的一档节目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冯双庆否认了“牛奶施肥”的科学性,“牛奶是大分子化合物,农作物不能吸收。”

Ole超市在售“牛奶西瓜”。图/AI财经社 薛永玮

盒马鲜生北京光华路门店在售的麒麟瓜仅有“晓吸”一个品牌,该品牌也将麒麟瓜送上了6元一斤的高位。这种西瓜用红色纸盒包装,比盒马App上其他未特意标注的普通海南麒麟瓜贵1.5元左右。售货人员表示,“我们这个瓜和别的不一样,这个主要是用来送人的。”

在北京东五环一家果多美超市,每一个甘美西瓜上均贴有品牌贴纸,贴纸设计显眼,面积较大。这样的一个甘美西瓜一斤6.58元,拿走一个需要60元左右。

AI财经社致电贴纸上“一包糖”品牌的主体公司,其生产端负责人任广福表示,自家的瓜较贵是因为走精品路线,从生产端就开始进行品控检测,只有当甜度、成熟度、个头、外观等指标都达到一定标准后,才会被打上“一包糖”的品牌,不符合标准的西瓜,都会直接卖给客商或拿去批发市场销售。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秘书长陈磊曾公开表示:“标准化,是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钥匙,和品种、品质、品牌都息息相关。”

标准化,或许才是西瓜最大的溢价环节,也是人们感受到西瓜贵的最直接原因。

AI财经社经过调查发现,盒马、京东、美团、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渠道中,西瓜都是按个儿卖,每个西瓜重量控制在一定区间。任广福表示,“论标准化要求,盒马等新零售渠道要求最高,连锁水果超市次之,最后是永辉、沃尔玛等传统商超体系。”

廖志告诉AI财经社,其庞各庄小吊瓜按不同标准流向不同销售渠道。盒马和Ole超市要的瓜都是3斤左右,重量只能向上浮动0.5斤左右。筛选完之后,3斤以下、4斤以上的西瓜流向了平价商超或合作社自营平台,最后剩下的西瓜,流入批发市场或地方超市。

多家农业合作社均向AI财经社表明,标准化西瓜的筛选环节,均会增加商超的拿货成本,其中包括称重的人力成本、测试的物料成本等。

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经过一系列筛选后,盒马、Ole等渠道的拿货价只比平价商超等渠道高1元左右,但最后的售价却高了远远不止1元。

一位某大型商超工作人员也侧面证实了这一点。据他透露,盒马之所以最后给到消费者的售价很高,“可能只是为了更高利润,以此弥补在其他方面的高投入。”

他分析称,盒马等渠道的西瓜目前属于从外部采购,而随着物流水平和智能化设备的发展,采购成本并不会很高;另一方面,盒马等渠道的受众定位就是中高端市场,所以即便给出“高售价”,也能最终被消费者接受。

为确定感付费

西瓜的价格确实比早年高了不少,许多人在心理上仍无法接受。白静婷觉得,“西瓜难道不就是应该很便宜的吗?”

家中常年必备西瓜的余子秋觉得,“西瓜就是一个物美价廉的水果,如果要花很多钱,还不如吃别的水果。”

西瓜最大的优点是解暑、水多,但营养价值并不高。西瓜的维生素C含量不敌猕猴桃、草莓,叶酸含量比个头小小的樱桃和葡萄还要低,唯一含量可观的是胡萝卜素,也只是和杏子的含量一样。但作为一种平民水果,它的销量一直位居前列,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的数据,2018年中国年度销量前十的水果中,西瓜稳居第一。

便宜的瓜当然也有。AI财经社在北京一家京客隆超市里看到,最便宜的京欣西瓜只要1.4元一斤,但西瓜个头较大,纹路纷乱,外表也不够圆润,甚至还有部分凹槽。

早市、小摊贩上卖的西瓜更便宜。在北京大兴一处早市,中午时分甚至还有9毛钱一斤的庞各庄小瓜,但表面有大面积纹路模糊。据买了该瓜的顾客描述,这算收摊前低价处理的瓜,吃起来籽特别多,很影响吃瓜的感受。

余子秋也遭遇过这样的时刻。两年前他在小摊上买了一个“麒麟西瓜”,看着又大又圆,他专门托着西瓜敲了敲,听到发出熟瓜才有的震动声才放心。但刚举起菜刀切下去,西瓜就崩了,吃起来也不甜,余子秋怀疑,这根本不是麒麟瓜。

在小摊贩和早市上买西瓜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无法确定果品质量,买西瓜就像拆盲盒,切开后才能知道里面是个什么东西。

于是,为了能吃瓜吃的更有安全感、确定感,许多人开始愿为西瓜付高价。

生活在北京的彭辉发现,他之前在其他生鲜平台买到的便宜的西瓜,质量一般,所以现在宁可去盒马买更贵的西瓜,“宁可花更多的钱,也要买个确定能吃的西瓜。”

白静婷虽然对4毛钱的西瓜念念不忘,但当要身体力行买瓜时,也只会选择去百果园。她知道大型平价商超的瓜会更便宜,只是一想到要拎着一个很重的西瓜回来,她就选择直接放弃,“而且感觉百果园的西瓜切得更干净。”

余子秋的妈妈为了买到有品质保证的新鲜瓜,还会专门开车去北京昌平的西瓜基地亲自挑选,在基地挑选西瓜价格并不会更便宜,还要大费周折。但肉眼可见的品质保证,让她觉得更安心更可靠。

盒马在售的“晓吸瓜”品牌。图/AI财经社 黎雨辰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专业了,对原产地和品牌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愿意用高价换取高品质。”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说道。

中国的食品消费,正在从吃饱、吃好到吃精转变。在朱丹蓬看来,“不再以性价比为唯一参考因素,这是消费升级的典型体现。”同时,消费升级的另一重要表现是,消费者开始更注重颜值管理、体重管理、健康管理,“如果某个产地,某个品牌的西瓜更符合这种管理需求,他们将愿意为其付出更高成本。”

在这样的消费趋势下,商家也抓住时机在品控上大做文章,按个计价、强调精品。随之,客户粘性提高了,新的消费习惯也慢慢培养起来了。

当广州的魏荣,再次路过那家一斤西瓜卖8元钱的水果店时,发现即便还是一样贵,但周围还是围了不少人,3分钟之内,两个顾客买走了西瓜。魏荣开始理解其中的道理,“贵是贵,但吃了之后确实比普通超市的要甜很多。”

在北京CBD上班的杨可儿,在被领导骂过一次“败家子”之后,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被黑心摊贩给坑了。但她后来在一家生鲜平台下单3元一斤的西瓜,便宜是便宜,却没有上次的甜。分给同事时,还被一些人嫌弃“熟过了”。

她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花钱买贵的西瓜,其实是在为一种确定感付费。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