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行业“寒冬”,京东找到了新赛道

破局行业“寒冬”,京东找到了新赛道
2022年01月24日 12:16 摩根商研所

2021年与2022年的交替,京东仿佛被绑在了过山车上,在短短几个月之间上演了戏剧般的起落沉浮。

先是在2021年公布的国内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以7686亿元的数据成为仅次于华为的全国第二大民企,将阿里、腾讯远远甩在身后。为欢呼高举的双手还未放下,到了年底,就遭到腾讯“清仓式”减持,股价一度大跌,各种奇怪的流言也甚嚣尘上。

不等唱衰的声音消散,元旦过后,京东忽然在1月5日宣布成为央视2022年春晚的独家互动合作伙伴,“承包”了今年的红包互动环节和电商业务。一时间京东口碑反转,舆论一片哗然。

可是紧接着,被业内称作“科技女股神”的ARK方舟投资创办人,就在美股“落井下石”般抛售了89万股京东股票。只不过,这一轮大幅度减持并没有引发连锁反应,反而刺激着京东在美股强势反弹,连夜大涨10.29%,并创下了近半年来最大的涨幅。

几天后,京东更是公布了2022年将在全国范围招聘超过2万名毕业生的校招计划。在整个互联网都在裁员、收缩业务中苦熬“寒冬期”的当下,京东可谓是降本增效浪潮中的一股清流。

2022年开年阶段的良好市场表现,也无不指向了一种可能——极有可能率先走出互联网行业低潮的京东,距离超越华为成为国内第一大民企,似乎已经不远了?

“寒冬”中前进,京东率先破局

其实用寒冬来形容当下的互联网,并不是非常合适的。

诚然,进入2021年后半年之后,各大互联网头部企业为了降本增效,大都选择通过裁员的方式来收缩业务、节约成本。看起来一片风声鹤唳,满眼望去,皆是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碎的哀嚎。

但实际上,随着“元宇宙”之类新科技概念的爆火和涌现,互联网行业依旧保持着非常可观的前景,整体经济形态也始终呈现出前进态势。真正进入“寒冬”的,只是那些被裁员,亦或是担心被裁员的互联网“打工人”。

深究一切的直接起因,则是阿里、美团等大厂相继受到反垄断调查后,在上百亿的罚单刺激下,互联网企业被迫结束无序的狂野扩张,开始向着平稳有序的增长迈进。

这一场波及整个行业的低潮,归根到底还是在扼制资本的无序扩张。

进入强监管时代,互联网企业必然要承受转型所带来的阵痛。在梳理产业结构,打造更健康的运营体系之前,势必要通过裁撤人力成本来达到“轻装上阵”的效果。

而在裁员的大环境中,京东率先打破僵局,以校招2万名应届毕业生的大手笔计划,成为了转型阵痛期中第一个进行尝试的破局者。摩根商研所认为,这份底气,大概来自于两个方面:

其一,京东的核心业务已经熬过了最难的结构优化阶段。

作为业务板块的基本盘,京东的物流和电商平台,早已结束了对订单量和市场份额的追求,开始着重于品质、服务建设。凭借着高正品率和售后服务,京东电商平台的口碑护城河正在不断拓宽。

而在几乎所有互联网头部企业都不愿意做长久投入的物流领域,京东在亏损中支撑多年,终于完成质变,等到了自主物流带来的持续收益增效。特别是采用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无人配送领域后,京东对科技的投资也开始迎来回报。

尤其是对实体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让京东摆脱了第三方物流仓储环节的影响限制,更是直接促成了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降本增效打下了足够扎实的基础。

其二,流量思维已经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万金油”。

从2018年左右,京东就在有意识地推动,由流量思维主导的消费互联网,转向以科技创新主导的产业互联网。从AI机器人切入科技赛道后,京东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产业生态链。

而习惯于流量思维和打法的各大互联网企业,仍旧坚守短期主义原则下的既得利益。但在新的市场环境面前,流量已经不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想要在下阶段互联网市场中赢得领先,还是要掌握更具体、更具深度的核心优势。在这方面,京东无疑是走到了前面。

只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前,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以互联网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信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对手迎头赶上,京东还远没有到达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主战场变迁,腾讯阿里并未走远

作为京东发展史中,始终都保持着最高出镜率的两家互联网企业,阿里和腾讯,还将会持续扮演京东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在摩根商研所看来,京东下阶段需要关注的还在于这三点:

一、阿里的末端配送。

截至去年第四季度,淘宝、天猫等阿里旗下电商平台的总活跃人数已经超过8亿人,而京东的整体活跃人数只有约4.7亿。这也意味着,阿里在用户数量、市场宽度上,始终都保持着更高的上限和潜力。

除了体量上的差异外,阿里的技术优势也不容忽视。毕竟贸易的本质,大致可以理解为如何将路途成本消耗折算为更多的利润,而技术革新,永远都是释放成本最有效的方式。

高质量的物流配送固然是京东成功超越阿里的主要优势所在,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落地,由快递员组建的配送服务网络,逐渐会被更高效、更快捷的无人配送设备所取代。

鉴于阿里的云计算技术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取得领先,占据了信息端优势。以此为基础,配合菜鸟驿站系统的布局,抢占“最后一公里”的定义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更何况,在去年双十一期间,阿里与毫末智行合作推出的“小蛮驴”无人配送车,已经在高校场景中取得了优秀的表现。在末端配送市场,京东和阿里还会有一场硬仗要打。

二、腾讯的流量。

作为京东曾经的第一大股东,除了投资和业务扶持,腾讯对京东发展最大的作用还是持续的流量导入。例如在互联互通还没有出现的时期,微信为京东提供的一二级入口,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效应,甚至于超过四分之一的京东用户,都是来源于腾讯的引导。

这也是为什么,在腾讯大幅减持京东股票的时候,业界会普遍担忧,在失去了腾讯的流量支持后,京东的业务是否会遭到根本性的影响。

虽然京东早已转型为技术为主、服务驱动发展的综合电商企业,已经不再依赖于腾讯的流量。但是哪怕流量红利已经见顶,砸钱换规模的打法已经不合时宜,流量竞争依旧是互联网竞争的常态行为。

随着流量洼地和存量运营的精细化越发重要,京东并不能就此剥离腾讯对电商平台的流量赋能,反而要在二者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到期之前,寻求更有效的合作途径,亦或是寻找新的流量来源。

在监管不断加强的当下,究竟是选择去腾讯化,还是加重自身的“腾讯系”标签,或许会成为京东无法逃避的难题。

三、互联网的主战场。

当下的互联网主战场,已经从“消费”转向“产业”,这也是阿里、腾讯、字节等互联网头部企业所共同追逐的方向。广告收入增速整体放缓、B端市场的崛起,不仅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带来了更复杂的产业逻辑。

在C端市场主导的大环境中,阿里、腾讯等企业以庞大的业务板块,支撑着大体量的商业体系,通过流量变现来获取更多的盈利收入。因此在监管加强、业务收缩、流量降效的阶段,京东才得以依靠更深度和专业的产业结构完成逆转。

主战场回归B端后,虽然京东的优势依然巨大,但互联网企业也都在加强对服务入口的争夺。例如有ToB基因的阿里,就在凭借自身体量和供应链体系,通过钉钉的试水,以产品服务取代流量思维,在智能移动办公领域获得领先。

强监管时代,越是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京东所面临的挑战就越是会更加沉重。只不过,相比于这些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长期战略,短期而言,最适合京东思考的,还是在成为国内第一大民企后,该如何划定下阶段的发展方向。

无人配送,电商下一个战场

2021年中旬公布的500强榜单,统计的是2020年全年的营收数据,其中以8914亿元营收排名第一的华为,超出京东1300亿元左右。

综合已经公布的财务报表,2021年京东前三季度的营收,已经达到了6756.85亿元。根据前三个季度平均6%左右的环比增长率,第四季度的营收很大几率能够超过2000亿元,最终全年营收预期不会小于8000亿元。

而去年挡在京东身前的华为,受美国制裁的负面影响开始展现,营收数据出现了大幅度的跌落。整个2021年,华为全年四个季度都有着28%左右的跌幅,总营收数字只有6340亿元。

从天眼查的数据库中就能够发现,华为在2021年的投资数量和规模,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收缩状态。这也导致了,华为甚至落后于去年榜单中以营收6442亿元排名第五的阿里。

至于阿里,在受到反垄断罚单后一度表现低迷,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的营收只有4064.3亿元。即便保持着超过7%的环比增长,想要在第四季度反超京东,大概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考虑到榜单中居于三四名的恒力集团和正威集团,其主要业务大都以石化、材料、制造等重资产业务为主,理论上营收数据不会产生太大波动。再加上,受到去年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影响,相对而言,也很难对以互联网业务为主的京东造成太大威胁。

尽管现在还不是过早定下结论的时候,但综合现有数据信息,京东超越2020年的自己,向前更进一步,几乎成为了必然。

而且,京东似乎早已经选好了下一阶段的方向。

自2020年疫情期间京东无人配送车亮相武汉以来,就开始频繁布局无人配送领域。无论是L4级无人配送车的持续落地、获得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上路资质,还是建造全球首个“智能配送城”的战略,都已经成为业内较为成熟的案例典范。

京东的目的,或许还是为了对物流的业务结构进行科技赋能,通过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节省物流运输环节中的冗杂成本,以期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也就是说,哪怕即将成为国内第一大民企,京东仍然在坚持对物流领域进行深度挖掘,持续拓宽基本盘的护城河。其直接竞争对手,也从纯粹的互联网电商企业,转向了互联网综合科技企业,例如阿里、百度、滴滴等巨头。

在摩根商研所看来,很可能,一如多年来对自主物流的坚持一样,排名、短期盈利或许都不是京东最在意的东西,而真正被京东看重的,还是未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