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亏8年!平安健康2022年中期财报披露,成平安集团最大“累赘”?

连亏8年!平安健康2022年中期财报披露,成平安集团最大“累赘”?
2022年08月24日 11:20 摩根商研所

8年过去,平安好医生背后的平安健康,仍然没能盈利。

8月18日,平安健康公布了2022年中期财报,总营收28.28亿元,同比降低了25.94%。而且净利润方面仍然没能止住亏损,以4.24亿元的亏损数据,将平安健康连续亏损的记录延续到了第8个年头。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8月至今,平安健康累计亏损数额已经超过了60亿元。同时按照业内人士估算,依照目前的经营状态,平安健康想要实现盈利,至少还需要3年的时间。

只不过,顶着如此巨大的亏损压力,再加上监管部门对网售药品和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管理日趋严格,平安健康真的能够顺利度过这3年吗?

一、转型阵痛盈利无望,亏损8年成平安集团最大“累赘”?

表面来看,平安健康距离“止亏”并不遥远。

毕竟今年上半年虽然仍有大幅度亏损,但是相比2021年上半年已经缓解了51.75%。在上半年总营收下降近三成之外,具体业务上,平安健康也有着较为亮眼的表现。

例如在过去12个月中,平安健康成功吸纳了大量新用户,付费用户的总数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人,在2021年的基础上增长了4.8%。而且销售及营销费用也同比下降了52.6%,管理费用降低0.7%,算得上是在“降本增效”环节取得了有效的进步。

与此同时,在2021年第四季度开启战略2.0深化转型后,奔赴ToB的道路上,平安健康也取得了不小的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的B端付费用户已经超过200万,F端付费用户超过3300万,累计服务企业也达到了749家。

然而如果深入了解平安健康的营收结构,却是不难发现,想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盈利,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转向B端市场后,平安健康的核心业务板块,也由面向C端用户的“卖药”业务,转向了更稳健的“医疗服务”。可是根据财报数据,2022年上半年,占据平安健康总营收40%的医疗服务,环比下降约8.4%,其余占比60%的健康服务,更是环比下滑25.6%。

包含“卖药”业务的健康服务如预料那般主动收缩,但医疗服务却没能撑住业绩表现,平安健康的转型,多少有些“丢了芝麻也没捡到西瓜”的意味。之所以如此,除了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变动外,或许还离不开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1.连续8年亏损,全靠平安集团输血维持。

在2018年,平安健康就从平安集团中拆分出来,以独立企业的身份在港交所上市。但是迟迟找不到盈利模式的平安健康,在连续8年的亏损压力下,始终都离不开平安集团的“输血续命”。

例如2020年和2021年,平安健康的关联交易收入分别是25.16亿元和27.17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36.65%和37.05%。同时,2022年上半年的付费用户增长,其中46.5%左右都来自平安集团插件的导流。

按照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从资金到业务,平安健康短时间内都离不开平安集团的扶持。只是自2020年以来,平安集团的净利率都在持续下滑,受到房地产相关影响,股价更是“腰斩”式下跌,两年间蒸发了近万亿市值。

2022年第一季度中,平安集团净利润206.58亿元,更是同比下滑了24.12%。甚至在近期,有传闻称,平安银行将对零售部门“挥刀”,整条零售线降薪40%。

尽管在18日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高管做出解释,降薪情况并不存在,只是因为绩效考核的原因对预发奖金打了折扣。但是平安集团确实也正处于困顿之中,未来走向并不明朗。

迟迟无法盈利的平安健康,很可能已经成为平安集团的拖累,对资金链的稳定带来了更多压力。

2.转型阵痛加剧焦虑,虚假宣传难以根治。

参考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同类企业,虽然在经营模式上各有千秋,但终究逃不开“卖药”的思路。平安健康想要从“卖药”转向更为稳健的医疗服务,由于缺乏实际案例指引,在转型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不短的阵痛期。

通过天眼查可以看到,平安健康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一样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长期亏损的阵痛期间,或许已经形成了不小的焦虑氛围,让平安好医生系列产品的运营,都透露着一股“不择手段”去赚钱的急功近利心态。

最直接的表现,大概是多年以来,平安健康曾屡次因为虚假宣传遭到有关部门的处罚。仅是2021年,相关的行政处罚就达到了4次,在2022年1月份,又因为在商城APP中投放虚假、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遭到上海嘉定区监管部门罚款1万元。

而从根本上来讲,导致平安健康困在当下局面之中的,还是整个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都还没能走通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

二、监管政策持续缩紧,互联网医疗健康先天不足?

2021年曾有大批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高调冲击IPO,但是到了2022年,似乎都哑火了。

例如微医、医联、医脉通、叮当健康、圆心科技等企业,自今年4月后,都逐渐归于沉默。而对比这些企业的招股书,不难发现大都存在着连续多年的巨幅亏损情况,而且即便有着明星资本保驾护航,优质经营模式的欠缺,以及盈利渠道的脆弱,也引来了诸多质疑。

不仅是从业人员陷入迷茫和困惑,监管部门也在不断进行政策上的收紧。其中影响最大的,大概还是国家药监局5月9日在官网刊登的《国家药监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其中新增的第八十三条规定,明确说明了,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这一规定矛头直指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而平安健康作为头部企业之一,自然也是难逃影响。

除此之外,单以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自身而言,也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天然限制——

1.无力触及核心诊断业务,互联网医疗健康渗透率较低。

虽然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线上平台都及时跟进了在线接诊服务,在医疗资源最紧缺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严格来讲,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政策支持,现阶段的线上诊断业务,还远远无法达到线下医院的高度。

对线上诊断效果的不信任,也导致了市场接受度普遍较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国内使用线上诊断服务的用户人数,仅占10%左右。

而平安好医生在2021年推出线上问诊付费制后,付费用户转化率只有24.8%。尽管相比之前有着不小的提升,但想要成为营收主力,或许仍然需要时间来沉淀。

2.互联网红利见顶,C端流量获客成本过高。

并不是所有互联网医疗企业,都像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一样,拥有稳定的流量入口。随着互联网红利逐渐见顶,线上流量的价格和获客成本也在持续增长,依靠传统的流量采买方式来拓展用户,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尽管平安健康背靠平安集团的支持,能够通过产品矩阵的导流,减轻公域流量挖掘压力。但是相比主要竞争对手,平安旗下产品在流量获取方面,并不具备较大的优势。

而且即便是阿里和京东,也在无法避免获客成本攀升带来的影响。从整个行业来看,烧钱做市场的经典互联网打法,已经很难再继续维持。

3.网售处方药乱象频生,容易触及灰色区域招惹处罚。

在医药的盈利模型中,处方药的重要性远超过非处方药。但是由于药品的特殊性,监管部门在2019年12月才放开了部分处方药的网络销售途径,并且在销售过程中有着严格的限制要求。

然而即便如此谨慎,依旧止不住乱象频发。诸如无证营销、给钱就卖、监管缺失等情况屡屡出现,甚至发生过,用宠物照片作处方都能买到处方药的闹剧。

在整个过程中,平台方普遍存在着管理失位、未尽到审方责任、无视法规等情况。由此,也很容易引来监管部门的处罚,以及出现药监局禁止第三方平台销售药品之类的情况。

无论如何,互联网医疗都是医疗行业未来前景的大势所趋,在探索阶段爆发的问题和改变,都是为了在今后形成更规范、更合理的行业生态。

平安健康能否撑到盈利的那天,可能还是要看平安集团还保留多少耐心吧。

参考资料:

《年付费用户超4000万,平安健康依然难“止血”》——猎云网

《互联网卖药难?平安健康2022H1仍未扭亏 公司称将坚定执行2B转型战略》——科创板日报

《【图解财报】平安好医生2022上年营收28.28亿元 医疗服务占比40%》——网经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