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2024年已经结束了。
回首过去的这一年,我个人感觉,整个通信行业其实挺平淡无趣的。既没有什么大惊喜,也没有大惊吓。偶尔出现几个大新闻(例如R18冻结、6G标准化启动、国产星链发射),也都是计划之中的事。
那么,2025年,通信行业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它也会像2024年一样平淡吗?
今天这篇文章,小枣君就站在行业自媒体的角度,聊聊我对未来一年的看法。
█ 整体趋势
2024年之所以平淡,主要是因为整个行业正处于周期性的低谷。
5G和千兆光网的建设高峰已经结束,技术的一轮迭代基本完成,用户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目前这个阶段,一般要做的是两件事:
一是观察,看看用户对新技术是否满意,技术落地的效果是否达到。二是探索,收集新的用户和场景需求,进行技术预研,为下一轮迭代做准备。
说实话,通信行业如今所面临的局面还是比较复杂的。新技术的推广进展不如预期,而基础技术理论的瓶颈效应,也为未来增添了不确定性。
行业的繁荣和增长取决于用户需求,而用户需求来自于场景和应用。整个通信行业,都在努力寻找爆款应用,以此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维持生存。
目前来看,AI的迅速崛起,为通信行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无论是云侧还是端侧,AI技术都对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这有望为通信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很可能带来一个繁荣周期。
除了AI之外,通信也在努力进行能力和空间上的扩展。
通信与感知融合所催生的通感一体,是能力扩展的典型案例。而低空空联网、ATG(地空通信)、卫星互联网,则标志着通信正在加速迈向空天地一体化,实现真正的泛在全空间联接。
这几个领域,目前都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关注热度也极高。
接下来,我们不妨具体看看,通信行业到底有哪些热门的发展方向。
█ 流量经营
我们还是先从大家最熟悉的C端(个人和家庭消费领域)开始说起吧。
C端的爆款应用寻找,其实早已进入了死胡同。
继游戏、视频和直播之后,消费领域再也没有出现新的流量应用。VR/AR依然没有被市场认可,也没有形成规模。全息通信,更是遥不可及。
大家会注意到,目前我们的每月流量消耗,已经进入一个稳定状态。几十Mbps的速率,十GB级的流量包,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互联网上与消费应用相关的流量总值,已经增长趋缓。
没有爆款应用,用户就无法感受到网络升级带来的体验差异。5G早期宣传时过于高调,使得用户“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反而产生了负面情绪,甚至提出了质疑。
这个情绪,也延续到了5G-A的身上。用户无法理解:“为什么5G才刚刚建设完成,又会出现一个新的代际。设备商是在忽悠运营商吗?是否存在重复投资和浪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种过度宣传的反噬。
用户层面的反馈,似乎对运营商的决策造成了影响。2024年是5G-A商用元年,但国内真正积极推动的,似乎只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动作明显要慢一些,带有一丝观望的意味。
5G-A在3CC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测速可以达到5Gbps以上。但是,用户对测速已经不再感冒了,除非有真正的App应用能用到这个速率,否则很难让他们对5G-A产生刚性需求,并为之买单。
在速率提升这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移动通信行业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引导市场从流量经营走向体验经营。通过提供差异化的网络体验,产生新的消费。
简单来说,就和飞机卖经济舱和商务舱一样。通过专属套餐或流量包,给高端客户或特殊需求客户(直播UP主、游戏人群等)提供更高优先级的QoS(服务质量)保障,增加运营商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
通信行业的思路很明确:既然对速率没有更高要求,那就想办法解决覆盖和体验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信号升格等行动,增强地铁、车站、机场、隧道等区域的信号质量。另一方面,针对高端用户,提供有偿的优先优化和保障。
这是消费类移动通信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在2025年,我们会看到运营商会有更多相关业务推出。
█ 端侧AI
除了差异化体验之外,消费领域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AI端侧应用的爆发,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爆款应用。
2023-24年,AI的关注热点主要是大模型。如今,热度逐渐转向了应用落地。AI终端、AI App、AI Agent、具身智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端侧AI爆发可能对通信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边缘计算和端侧计算,也可能是流量增长,或者是智能体通信流量的增加。通信如何服务好端侧AI,如何实现数据高效入云入算,都值得深入研究。
消费侧的5G新通话、5G消息等新型业务,现在也在紧密拥抱AI。尤其是5G新通话,以前是简单的视频音频通道传递,等DC通道标准和产业成熟(大概率今年)之后,会有更多AI类新通话业务(例如AI智能助理、AI客服等)落地。可以关注一波用户反馈。
目前来看,消费类领域如果真的会出现爆款应用,那么,很可能是AI类应用。终端形态不局限于手机,也可能是具身智能(机器人)或其它智能体。AI时代真的来了,再不上车就来不及了。
█ 集群网络
AI对通信的影响,在用户侧体现在无线技术上,在核心侧则体现在有线技术上。或者说,体现在光通信上。
这个趋势在2023年AI刚爆发时就已经显现。去年的总结文章中,小枣君就已经提到过。
AIGC大模型的训练,依赖于算卡集群。而算卡集群,对超高速率(800G、1.6T)光通信有着强烈需求,直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爆发,也使得SerDes、硅光、光芯片、DSP、相干光、CPO/NPO/LPO、空芯光纤等光通信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
如今,随着大模型参数规模的持续增长,算卡集群也从千卡级走向万卡级、十万卡级。传统的单数据中心集群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开始需要多个异地数据中心,共同组成更大的算卡集群。
这使得DCI(数据中心互联)相关的长距离光通信迎来了机遇。国内骨干网400G升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后续正在加紧研究1.6T的相关解决方案。
AI,将是高速率光通信技术的主要推动力量。相关产业的市场价值仍然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 网络智能化
网络赋能AI,AI也反向赋能网络。
最近这几年,所有的设备商和运营商都在研究如何引入AI,对现有通信技术进行性能提升。
大家都知道,现有通信技术已经无限逼近香农极限。除了在频段资源上和信道数量上做文章之外,我们已经很难进一步提升网络速率。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使得网络架构越来越复杂,也给运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AI的出现,有可能会给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突破口。目前,在无线资源管理、网络规划优化、业务分析预测、故障排查处理等方面,都已经出现了AI智能改进的案例。AI可以帮助提升网络的性能,简化网络的运维,提升效率,削减成本。
部分公司,也提出了通信大模型和网络智能体,试图通过这些技术,帮助运营商更好地管控网络。
2025年,相关网络智能化的应用,应该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网络自治,将会加速迈入L4阶段。
█ 新质互联网(IPv6+)
在网络层,值得一提的是以“IPv6+”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也叫新质互联网。
“IPv6/IPv6+”的升级改造,已经持续了一定的时间。普及率正在不断提升,但用户侧似乎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感知。
如今,基于“IPv6+”技术底座的新质互联网,同样也把AI入算、算内、算间等场景,作为自身的服务目标。整个互联网过于庞大,技术代际升级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此外,卫星星间互联,也被视为新质互联网未来的主要场景之一。就如同前面所说,一是服务AI,二是服务泛在连接。
█ 50G-PON
在光纤宽带领域(有线接入网),我们需要关注的是50G-PON。
去年这个时候,我曾经预测了50G-PON将会出现试商用。我的预测是没错的,但试商用的规模比想象中小。究其原因,还是和5G-A一样,来自用户侧的需求不够强烈。当然了,产业链的成熟度不足,也是一方面。
2025年,相信50G-PON会有更多的商用。除了家庭用户之外,50G-PON可能会在园区网络等B端G端市场有更多的应用。
在固网通信这块,相关产业链提出了F5G-A的概念,但目前看不是很深入人心。
除了50G-PON,Wi-Fi 7去年也全面进入商用了。但因为6GHz频段限制的原因,这个技术无法体现出和Wi-Fi 6/6E的差异,并不算成功,前景暗淡。相比之下,国产协议(例如星闪)和新型的私有协议(无网通信),反而值得关注。
█ 专网通信
再说说B端市场。
5G/5G-A所带来的性能提升,对于C端用户并没有产生什么吸引力。但是,在垂直行业场景,尤其是工业制造、车联网等对网络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还是很有意义的。
2024年,小枣君参加了很多次“5G山海行”调研活动,参观了很多企业的数智化转型。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盈利良好的大中型企业,有资金也有技术,信息化基础比较扎实,也能够hold得住数字化转型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数字化转型并不仅是少数头部企业的任务,而应该让更多的企业共同参与进来。这就涉及到相关ICT解决方案的低成本和可执行性、可复制性。
行业场景实在太过复杂,就算是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之间也难以进行方案的简单复制。这是困扰大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未来几年,这个问题估计还将持续下去。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专网通信是有需求的。但是,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企业并不想让运营商主导自己的专网建设和运营。
专网和公网不一样。公网涉及到整个城市,肯定需要一个公共运营商来主导网络建设。专网就一小块区域,且属于企业的私有区域,就好像是我们家一样,能用Wi-Fi,就不太想让运营商进来掺和。这里面既有成本的因素,也有数据隐私的因素。
搭建和使用通信网络,必备三要素:设备、频率资源、工程(安装和运维)。
对于企业来说,设备可以直接找设备商购买,工程的话,能提供服务的公司也很多。唯独这个频谱资源,只有运营商有。如果用免费频段,限制和冲突又太多。
所以,这几年,大家都在关注专网频段的问题。如果专网频段直接授权给企业,会对运营商造成影响。对有一些运营商来说,本身对产品和方案也不够了解,既然每次都是带着设备商去谈,那人家企业为什么不直接找设备商?
这对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看政策是否能够做出改变。
█ RedCap
说说物联网市场。
物联网市场经过前几年的一波洗牌,目前技术发展路线已经变得相对明确。Cat.1的崛起,说明了成本对于市场份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物联网的数量规模太大,用户对模组成本非常敏感。只要价格便宜,只要网络覆盖满足要求(Cat.1直接复用LTE网络),用户就会愿意选择。
RedCap是基于5G的裁剪,是5G青春版。整个行业对RedCap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目前看来,RedCap的成本将进一步下探到150元以下,甚至100元以下。如果到了100元以下,RedCap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对于运营商来说,RedCap的广域连片覆盖,也是他们建设5G-A的动力之一。至少中国移动是这么想的。在不少城市,中国移动都已经初步实现了RedCap的连片覆盖,满足垃圾清运、安防摄像头等广域覆盖场景的需求。
2025年,将是RedCap商业化的关键一年。
前面也有提到,物联网领域,无源物联(P-IoT)也值得关注。这个在仓储物流、商超消费场景有潜在的市场需求。
█ 通感一体
除了在既有场景上提供更强的服务能力之外,通信也在努力寻找新的应用场景。通感一体,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
受低空经济产业崛起的影响,通感一体目前有很高的关注度。通感一体的本质,其实是通信网络的功能拓展。通信不再仅仅是通信,而是增加了感知的能力。说白了,就是通信与雷达的结合。
这开拓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新领域,一下子多了很多的应用场景。低空经济只是通感一体的一个维度。通感一体,还可以用于车辆、船舶的感知,桥梁的形变监测,等等。
站在低空经济的角度,通感一体的飞行器监测作用,也只是一个方面。低空飞行器进行飞行,需要大量的基础服务,除了雷达感知之外,还有低空通信、低空控制、导航指引等。
所以,业界提出了“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这一下子,就把故事给说得更大了,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也一下子变得很多。
通感一体是一个新领域。通信和雷达虽然都是基于无线电磁波,但毕竟属于不同的技术体系,所以两者融合的话,还有很多技术和产业化方面的挑战。但是,这种融合和扩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很可能会给通信再带来一段长时间的繁荣。
█ ATG
通感一体,除了功能扩展之外,本质上也是“泛在通信”这个大框架的组成部分。
简单来说,通信的终极发展方向,除了性能越来越强、功能越来越多之外,就是网络无处不在。在宇宙的每个角落,只要有人类的活动,就需要实现网络覆盖。这就是“泛在通信”。
低空经济、通感一体,是面向低空。然后,中空、高空以及太空,也要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面向高空,主要是民航飞机的网络连接,我们可以关注一下ATG(地空通信)。
2024年运营商在ATG方面其实是有很多动作的,一方面推动进行飞机的机型改造以及认证,另一方面,也在针对重点航线进行沿线ATG基站的布设。
相信2025年,运营商在ATG方面会有一些重要的发布。
█ 卫星通信
说到泛在通信,当然必须要提到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尤其是高通量卫星以及低轨星链,已经热了好多年了,而且热度持续不退。
马斯克的星链搞得风风火火,我们就更加关注国产星链的动态。过去一年,卫星通信的一个热点是常规手机直连卫星通信。华为等品牌推出的相关业务,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天通卫星等服务提供商,也大大地刷了一下存在感。
不久前,中国星网终于开始正式布星,还是值得关注的。国产星链国家队开始行动,但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能不能复制北斗的成功,还有待观望。
我们在地面通信上有优势,但星链和地面通信网络有极大的差异。我们在商业化、潜在用户、市场规模、发射成本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距,任重而道远。
星链的意义,其实不仅仅是在特殊情况下提供应急通信。它本质上是多功能网络,具有泛在覆盖的能力,通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空间上进行布局投入,占据空间位置和频谱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我个人还是比较希望看到中国商业航天的崛起。想要在星链这个领域做大做强,还是应该多扶持民营企业。简单来说,卫星领域也需要类似华为这样的企业。
█ 最后的话
通信领域值得关注的技术还有很多,例如量子通信、语义通信、智能超表面,等等。我觉得这些技术还需要一些时间,在2025年,估计较难看到非常显著的进展。
2025年,通信行业将继续在摸索中前行。川普上台之后,各个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大大增加,黑天鹅事件出现的概率也会大幅增加。
通信行业的整体局面不容乐观,但AI这个重要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拓展,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这么多条路,希望能够走通那么一两条,给久旱的行业带来一点甘霖,也给我们从业者带来一些希望。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保住工作,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幸福生活!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