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意安
4月25日,万事网联开业即将一周年之际,正式推出了支付标记化服务(下文简称“Token服务”)。
虽然这一专业属于并不为大众所广泛了解,但无论对万事达卡、万事网联还是中国万事达卡而言,Token服务的推出不啻为一项基建工程的落地,代表了中国征途的一个里程碑式节点。
所谓支付标记化(即Tokenization),简言之,就是在整个交易流程中,用智能生成的支付标记替代真实卡号、有效期、验证码、支付账户等敏感信息,从而确保信息的安全无泄漏。同时,Token还可以绑定交易使用的设备等信息,进一步提高对交易欺诈的防范能力。
虽然目前Token在万事达全球支付网络内的渗透率只有30%,但因预见了支付标记化的大势所向,万事达卡在2024年底提出了2030年前全球交易标记化的宏愿。也正因如此,万事网联在仅仅开业一周年之际,就推出了基于中国金融标准、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Token服务。
01
完美适配中国支付生态
Tokenization,这个并不为用户所广泛知晓的名词,对于支付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却几乎是常识一般的存在。本质而言,这是一种完美适配无卡支付场景的技术。
万事达支付标记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其产业合作伙伴,比如发卡银行、支付机构、手机、智能设备等各类数字支付载体。这种通过加密算法和动态验证机制从源头控制信息泄露和欺诈交易风险的技术,是一项已经在全球市场拥有10余年应用历史的成熟技术。
2014年前后,全球线上交易井喷,消费者拥抱数字化支付的热情已成大势所趋。而另一方面,受黑客攻击、网络钓鱼等不法分子的影响引发了大量的银行卡数据泄露问题,诈骗分子非常容易利用盗得的银行卡信息进行未授权的交易,造成巨大的欺诈损失。基于这一背景,EMVco发布了《支付标记化技术框架》,定义了Token生成规则、生命周期管理及安全要求,成为行业最佳实践标准。同年9月,苹果联合Visa、Mastercard推出基于Token的Apple Pay手机支付。
而此时此刻的中国,移动支付也开始贴地起飞,基于二维码扫码技术的移动支付逐步成为主流。意识到这一变化,为加强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2016 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 支付标记化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强调自该年度12月1日起全面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
自此,无论是磁条卡还是芯片卡,无论是绑定支付宝、微信支付、美团支付、抖音支付等数字钱包,还是绑定Apple Pay、华为pay、小米pay这类NFC产品,只要是无卡支付场景中,都需要使用支付标记化服务。
全球统一算法加本地合规适配,万事网联自建Token之后,“中国万事达”卡在全球的万事达网络中,将实现Token技术格式和标准的统一,将在更大程度上优化Token的计算、生成和使用。
对银行等合作伙伴而言,万事达卡的Token服务同时兼容国际EMV标准与中国央行规范(如《支付标记化技术规范》),能够大大提升银行跨境数据流动的安全性,并降低相关的合规风险。
值得提醒的是,当“中国万事达卡”拥有了独立的姓名,在中国,基于万事达卡Bin的每一笔交易,万事网联都需要承担独立的安全责任。而随着单标“全新中国万事达”卡的持续发行以及万事达卡存量卡转卡的逐步推进,其卡量和交易规模也将面临井喷式的增长,而其增量也必将依附于无卡支付的主流生态。
因此,对万事网联而言,推出独立的Token服务既是响应中国监管对金融安全的底线思维,也是基于自身需求对支付安全性的前瞻性防守。
02
“中国万事达卡”如何融入全球叙事
来自万事网联数据显示,自去年5月正式开业以来,在保持清算系统稳健运行的基础上,万事网联已与21家银行合作,新发行和升级的百余款“中国万事达”银行卡产品,包含了借记卡、信用卡,使用场景覆盖境内境外、线上线下。
新增卡量的规模和增速并无官方数据公示,但一些三方数据显示,万事达在中国累计发卡近亿张。因此万事达卡也在近期轰轰烈烈地启动了存量卡转换的项目。目前从不同银行的公告中看,大部分的存量卡发卡行已经启动了“老”单标万事达卡的存量卡转换工作,出手之快,可见其野心之大。
在过去二十余年,万事达卡通过双标卡的合作创新,已经在中国市场完成了影响力的普及和品牌心智的建立。因其全球受理网络的优势,万事达卡在中高端客群尤其是有出境需求的中高端客群中,已经拥有非常稳定的品牌拥趸。
自2024年5月正式开业以来,万事网联不仅在发卡侧努力拓展合作,同样也在受理侧积极布局。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中国线下商户新增数百万受理点,覆盖餐饮、商超等高频消费场景,并重点拓展外籍人士常去的免税店、酒店等场所。除了常见的大小额消费场景外,还突破性地实现了万事达卡在北京地铁轨道交通中的拍卡过闸功能,成为首个支持轨道交通场景的外卡清算机构。
今时今日,跨境要素的流动依然是全球经济的重要课题,坚决拥抱开放也是中国政府当下重要的外交基调。中国国民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就业都拥有更加多元的选择,在这样的前提下,一种支持各种标准、无缝连接全球体验的支付方式至关重要。而另一方面,中国“朋友圈”还在持续开放,免签国家阵营也不断扩容,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73%,外籍人士来华的支付体验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过去一年,万事达卡也在积极推动部分境外卡产品支持“外卡内用”的功能,为外籍人士来华的“支付便利”提供了很好的市场补位。
03
“中国万事达卡”的支付标记化畅想
而万事网联独立推出Token服务之后,“中国万事达卡”将在支付安全、跨境兼容性、生态建设方面都拥有完全独立的话语权,这对中国万事达卡衔接万事达全球合作网络至关重要。
事实上,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无论是Apple Pay还是安卓HCE技术下的各类手机支付,万事达卡都已经与之建立了非常稳定的合作:早在2014年,苹果就成为了NFC支付的先行者,苹果推出Apple Pay时即选择万事达卡作为首批合作卡组;2015年,万事达卡正式宣布在全球15个国家落地基于HCE技术的非接触支付项目。
当中国万事达卡推出独立token,苹果生态的庞大用户基础和各类安卓手机厂商的合作网络都将成为万事达卡在中国发力的重要抓手。仅以苹果为例,2024年苹果公司财报显示,苹果在中国拥有近5000万活跃iPhone用户,占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43.2%。此外,包括iwatch这类可穿戴设备在内,苹果设备的活跃用户在中国也已超过2.5亿。随着NFC热度渐起,双方在中国市场的合作也可看作是补齐全球合作版图的关键一步,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举。
万事达卡首席产品官Jorn Lambert坦言,随着万事网联支付标记化服务的推出,其全球标记化愿景也得以延申至中国,这也与中国监管的期待高度同频:“中国监管支持在中国建立并实施全球化的标准,以确保自身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互联互通,但这个标准需要由本地团队在中国建立。而基于全球标准下的本地化建设正是万事网联当下在做的这件事。”
此外,万事达卡2024年报数据显示,其全球商户数量已达2.1亿,覆盖210个国家地区,日均处理交易量达 58亿笔,来自210不同市场的2.1亿商户网络已成为全球支付基础设施的核心节点。从全球经营的视角来看,补齐人民币业务牌照之后,万事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球市场的深度覆盖。
万事达卡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常青表示:“随着人员和资金的跨境流动需求继续保持旺盛,支付行业也将面临新的要求,去打破壁垒并打造更为健全、互联互通的数字网络,进而有效提升消费者体验。在此背景下,凭借支付标记化等创新举措的持续开展,万事达卡有信心成为对中国持卡人最有价值的品牌,以及中国境内外支付服务领域最有实力的首选合作伙伴。”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