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滴和优步全球扩张看中美互联网公司出海之路差别

从滴滴和优步全球扩张看中美互联网公司出海之路差别
2017年08月20日 22:03 不疯堂堂主

滴滴越来越像一家投资公司了。这是我开始写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新浪给我推送过来的一篇“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内容。

文章中回顾了滴滴最近在海外扩张时的方式——投资。比如中东和北非的Careem,东南亚的Grab,欧洲和非洲的Taxify,巴西的99,美国的Lyft,印度的Ola等等。

而起最大的竞争对手Uber的海外扩张方式则是不同。最近半年来,媒体上报道的除了Uber内部的混乱事件之外,就是Uber在世界各地的碰壁。比如今年2月份受不了台湾地区的罚款而不得不暂停服务;7月份宣布在澳门暂停服务;8月份暂停在芬兰的服务;7月份面临着法国的指控等等。

这也就说明了,Uber的海外扩张是以公司直接在当地进行运营发展的。这和的当前的中国共享单车出海有点像。但是共享单车的出海表面上看起来是业务拓展,其实是为了给中国移动支付占领海外市场打头阵,不在本次的讨论的样本中。就支付业务来说,中国的出海还是处于一种投资模式,比如支付宝投资韩国的Kakao Pay,在美国收购速汇金等等。

不只是出行市场,在电商领域也是这样。比如阿里巴巴在印度的发展,也基本上是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的。亚马逊则不一样,直接在当地上线Prime服务,正式在本地开展业务运营。

这直接形成了中美企业出海的鲜明对比,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出海会偏向于投资、美国的企业出海偏向于直接开展业务呢?这背后有监管原因,也有经营理念的原因。想要将这个问题分析出来需要下很多的功夫,以后有时间会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本文只在于点出这个现象。

就这两个模式来说,没有优劣之分,各有其优缺点。直接出海会面临着文化差异,政策差异等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会有助于产品的海外直接拓展,有助于提高公司对业务的掌控力,收益也会更多。投资模式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于自身业务的海外拓展帮助有限,到头来也会成为一个投资行为。但是投资花费的成本很小,也减少了在当地运营的政策与文化影响。

不过只要尺度把握的好,哪种模式都能够给公司带来足够的利润。比如印度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Facebook最大的市场。外媒都看好滴滴能够超越Uber在全球出行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