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征145%关税,中国巧克力市场如何“逆势突围”?

美国加征145%关税,中国巧克力市场如何“逆势突围”?
2025年04月11日 15:51 冰淇淋在上海咖啡

一、关税风暴下的市场冲击:进口巧克力“涨价潮”与本土品牌的机遇

2025年4月11日,美国突然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关税,这一政策被外媒称为“贸易战的疯狂加码”。尽管中美贸易战已持续多年,但此次关税力度远超以往,直接冲击了中国出口企业的成本结构。对于巧克力行业而言,进口品牌首当其冲:

1. 进口巧克力面临“价格困境”

以德芙、好时等美国品牌为例,其在中国市场的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关税大幅提高后,若企业选择不转嫁成本,利润率将暴跌;若涨价,则可能失去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巧克力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其中进口品牌占据约45%的份额。短期内,进口品牌可能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例如玛氏已在中国多地设厂,但高端产品线仍依赖进口,涨价压力难以避免。

2. 本土品牌的“替代红利”

关税政策反而为国产巧克力品牌创造了机会。蒙牛、伊利等本土品牌近年来通过“健康化+年轻化”策略快速崛起。例如,伊利推出低糖黑巧克力系列,主打“零添加”概念,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0%。此外,电商渠道的爆发式增长(占整体销售的35%)进一步放大了本土品牌的性价比优势。

二、中国市场的韧性:消费升级与创新驱动

尽管关税带来外部压力,但中国巧克力市场仍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1. 健康化、个性化成主流趋势

年轻消费者(90后、00后占比超60%)不再满足于传统甜腻口感,更追求“低糖”“有机”“功能性”产品。例如,新兴品牌“索爱”推出“益生菌巧克力”,主打肠道健康,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种草。其联名款“文创巧克力”更是以国潮设计吸引Z世代。

2. 高端市场与下沉市场并行

一线城市消费者偏爱进口高端巧克力(如瑞士莲、歌帝梵),但三四线城

市及农村地区更青睐国产平价产品。例如,徐福记通过“节日礼盒+乡镇便利店”策略,在县域市场占据超20%的份额。

三、未来布局:本土品牌的“三大破局点”

面对关税压力和消费需求变化,中国巧克力企业正从以下方向突围:

1. 供应链本地化

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例如云南、海南的可可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部分品牌开始尝试“中国产可可豆”概念,既降低成本,又贴合“国货”标签。

2. 数字化营销+跨界联名

三只松鼠通过直播带货实现“线上销量翻倍”,而百草味与热门IP《原神》联名推出角色主题巧克力,精准触达二次元群体。

3. 技术研发与品类创新

例如,索爱研发的“定制手作巧克力”,消费者可通过专属图案,将巧克力从食品升级为“情感表达工具”,客单价提升50%。

四、国际博弈下的长期挑战

尽管中国市场的韧性显著,但关税战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 成本传导压力:若美国持续加码,部分依赖出口的中小巧克力企业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 全球供应链重构:东盟国家(如越南、泰国)因承接中国产业转移,可能成为新的巧克力代工基地,削弱中国制造优势。

结语

美国125%的关税看似“重拳”,却意外推动了中国巧克力行业的转型升级。本土品牌通过健康化、数字化、国潮化三大策略,正在改写市场格局。未来,谁能抓住消费者的胃与心,谁就能在贸易战的硝烟中“甜蜜突围”。

(数据来源:2025年中国巧克力市场报告、商务部及行业专家分析)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