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舆情“长尾巴”,六个要点了解一下!丨政新微评

避免舆情“长尾巴”,六个要点了解一下!丨政新微评
2019年09月24日 18:06 政新科技

往往在处理舆情时,我们都希望可以“干净利落”,但如果主责单位应对不及时,处理的大方向发生了逆转之后,舆情便会“长尾巴”。今天,本猫想说的就是舆情中的“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本是经济学领域用来描述用户需求的正态曲线,用头尾来区分需求集中一致的大市场和需求分散数量庞大的末端用户。但在舆情应对中,“长尾效应”则被拿来形容舆情事件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应对周期延长,社会影响扩散,整体持续的过程及变量增加。

要想了解什么是舆情中的“长尾效应”,不妨从最近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公开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一案”的判决文书这件事说起,其中就体现了热点舆情事件中,“长尾效应”的存在及价值。

案例

前期处理与最终判决吻合“长尾”存在余波不大

这起案件发生在2018年9月22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医生被病患家属殴打,其中赫医生被打最为严重。

10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通报称,产妇丈夫郑某宇被刑拘,考虑到郑某蕊系在校大学生,且对自身行为真诚悔过,并得到了赫医生的谅解,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最终的法院判决是郑某被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从法律上看,这起热点案件已经完结了,但在接下来的舆论中,“长尾”却依旧存在。

媒体在采写此篇报道时,将法院判断书的内容和此前警方的通报进行细致对照,可以看出来的是,法院的判定具体的情节和警检法三方的态度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前期的处理和最终的判决符合公众预期,这个长尾虽然存在,但并没有引发新的舆情波动。

但假设出现警方的调查结果和法院采纳的犯罪事实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或者是法律适用上的差异,则必然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甚至产生情绪上的站队,也就形成了又一轮舆情风险。

实际上,之所以西城妇产医院大夫被打一案的应对得到了公众的理解和认同,正是因为一起典型案件,体现了公众对于医院权益和医院正常秩序的关心关注,体现了各部门对于维护良好医疗环境秩序的重视和投入,舆情应对中除了公检法方面的声音,还有医疗主管部门的及时表态和相关政策出台。

那么从不同的维度来看,“长尾效应”究竟意味着什么?

1

要推进不能有始无终

“长尾效应”对于具体的主责单位来说,既是要求应对工作不能短视,又要求在舆情热度回落甚至看起来已经风平浪静之时,仍然保持敏感意识。

最不可取的是,认为已经没事了,就不再推进调查和处理,而形成断头新闻,有始无终。

2

要持续不能中途反转

对于事件整体来说,“长尾效应”往往体现在不同单位在不同阶段的介入,处置事权的更迭和转移,考验的是事件整体定性定责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如果处置的大方向变生改变,则意味着又一轮舆情风险的出现。而如果整体是保持着统一目标,结果符合预期预计,则长尾才可以真正画上句号。

3

要引导不能情绪表态

对于社会影响来说,“长尾效应”指的是主流媒体应当从事件的整体脉络入手。

从个案个例中,梳理出正向的社会价值,在不同主责部门的措施和表态中,体现对于问题的正视以及对于类似情形处理长效机制的逐步形成,从而引导公众从初始阶段的情绪化表态回归到理性思考当中,这也是舆情正向推动作用的体现。

想要避免使舆情“长尾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主动对接提前关注舆论走向

“长尾效应”是种客观规律,反映的是事件的整体调查处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更需要多个部门的衔接和配合,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和纰漏,都可能让舆情出现波动和升温。

因此要求各应对主责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协调,主动对接工作,并提前关注舆情的走向,了解公众关注点的变化,在工作开展的同时,时刻绷紧舆情引导这根弦,切不可有放松心理。

2

公正公平形成公众共识

“长尾效应”也意味着,真正称量舆情应对引导效果的还是对于社会正向价值的体现,再复杂再困难的案事件,只要得到依法处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必然会起到对于某类社会矛盾,某类问题的化解和改进作用,最终形成公众的共识。而仓促处理,结果禁不住时间的检验,那舆情的危机就会始终存在。

3

宏观把握动态抓住核心

认识“长尾效应”,对于专业机构和从业者来说,则是要从更宏观的角度,从更长的时间曲线上,来全程的关注回溯一起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完结,把握住核心环节,关注到每一起波动的原因和应对方式,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最终能够为我所用,当成发生类似情况时的应对参考,这才是更有价值的总结分析方法。

因此,在处理舆情的过程中,要尽量掌握全局,实时跟进,有效沟通,公正公平、把握核心,最终形成对公众舆论的正面引导。这样处理,舆情很难长出“尾巴”,更重要的是形成正能量的舆论引导使公众达成共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