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舆情风险有哪些?丨政新微评

疫情期间的舆情风险有哪些?丨政新微评
2020年03月09日 17:30 政新科技

疫情期间的舆情风险点有着重点突出,关联叠加的明显特点,特别是公共卫生安全和生命健康话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关注度、覆盖面和热度量级都呈现高起高涨态势,比疫情更危险的是恐慌,比疫苗更珍惜的是信任。归纳起来有以下六大类。

第一类

不信任引发的塔西佗陷阱

越是要辟谣的传播的越快越广,越是政务公开信息反而被屡屡质疑。要解决这个风险的就要从两快两深做起,两快就是发布要快,回应要快,两深就是解读要深,跟进要深。政务部门要改变过往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不得不说一带而过的思维,而应该建立起与工作同步的发布通报机制,事实上,主动公开既是接受公众监督的态度,更是争取群众理解支持的重要途径。定期的新闻通报会,主责单位的主管领导主动接受媒体的采访,有措施及时通告,有问题也不回避,公众了解的越多,心里的疑问就会越少。

第二类

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欠缺引发的恐慌

疫情中的谣言是传染恐慌情绪重要载体,而涉疫谣言的产生,除了少量是别有用心充满恶意敌意的攻击外,还有很多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一些媒体的错误解读和误读,公众对于专业知识的不了解,包括朋友圈中的来源不明的“朋友提示”造成的。这其中,涉及自身防护、病毒解析等防疫知识类内容,因为需求的迫切性和内容极大的剪刀差,普通到如何洗手、正确戴口罩,高端到什么是病毒怎么传播怎么治疗,让这个巨大的知识度中包含了太多的未知,也掺杂了相当数量的伪科学等错误信息。

提升公众对专业知识储备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努力降低专业解读的门槛,为什么张文宏医生能成为疫情期间的专业网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既敢实话直说,又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明白新冠病毒那些事。为什么张医生的网络视频要比一些部门的新闻发布会视频传播量要大许多,简单直接易懂有个性是关键所在。我想知道什么,谁能直截了当的告诉我,我就优先选择相信谁,先入为主的思维在疫情中同样是硬道理。

第三类

表达不当回应失误引发的一票否决

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都是典型的覆水难收,说错话的代价在公众的聚焦之下是相当大的,而说错话的原因,要么是准备不足,平时不掌握,临时看材料,就比如前期某地发布会是“一省口罩生产数量从上亿到百万的一波三折”;要么是仓促上阵,事还没调查清,就急于切割表态,情况反转之后被打脸;要么是有智商没情商,没学会换位思考,只知道我没有错,而没想明白公众为什么这么看;要么是避实就虚,答复没有针对性,说了半天核心信息没透露,做的都是无用功。

对于一些主责部门领导来说,疫情突发确实准备不及,反映出来的就是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具体工作不扎实细致,缺乏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担当和抗压能力,而一个官员在镜头面前的表达不当,很可能就引发公众对这一部门甚至行业的担忧。一问三不知,央视新闻报道次日就下课的湖北省黄冈市原卫健委唐主任就是这样的典型,即使是做了大量工作,但公众面前的表达不当就是疫情之中的一票否决。事实上,政府官员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仓促应对带来的疏漏,引发的质疑,以及被媒体和公众曝光的措施工作的失职缺位,正是疫情期间突出的舆情风险之一。

第四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引发的群众不满

政策照顾的是全面,而执行要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困难,好的政策措施执行不到位,甚至是走偏走样,随意放宽或是收紧,都是对公权力的一种伤害。比如疫情期间打击聚众打牌,甚至是处罚“小赌怡情”,公众都是支持态度,但某地发生了,一家三口人在家里玩麻将,被工作人员闯进去砸桌收牌具的“故事”,就超越了正常劝导工作的底线,引发当地群众的质疑。疫情无小事,一个细节一小段视频片段,引来的可能就是“这事我这里也有”“有比这更过分的”“来看来看都来看,大家给评评理”式的扎堆效应。

第五类

个人体验差异带来的缺口苹果

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宅家生活,促成了一大批网络写手和直播专业户,个体对于疫情生活带来的体验,是传播圈中的资源大库,一些日记和直播确实真实感人,是这段生活片段的客观承载,而也有一些描述中的个人色彩、文字色彩或者是道听途说的内容过多,分不清是虚构还是事实,特别是一些有一定订阅量的自媒体账号,产生的负能量也的确存在,当这些不真实性内容缺少正面回应,甚至是被一些媒体做为素材引用之后,就成了苹果上的缺口更吸引眼球,一个人说不好,引来了几万人的围观,自然也会影响到这些人的判断。

这种情绪的蔓延,可能不会产生直接的舆情,但恰恰是情绪积累会在某个事件或结点中形成爆发点。疫情本身就会给公众造成相当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引发紧张、恐慌和焦虑,另一方面改变了正常的工作节奏,网络成为更主要的信息圈和交流圈,又让网民很容易站队和抱团。对于舆论引导来说,其实除了官方的主动积极发声之外,应该去发掘培养一批更有社会责任感的写手和视频创作者,给他们以条件以帮助,让他们多和大家分享所见所闻,特别是一些特定场景下的情况,比如“方舱医院里的生活日记”“一个护士的当班记录”“一车蔬菜的旅途直播”,这都是将正能量具象化,故事化的方式,要想打动更多人,就需要有更多鲜活的故事和细节呈现。

第六类

差异化处理带来的心理落差

第六类是差异化处理带来的心理落差。舆情其实就是公众的心理评价,同样或相似的情况出现了差异化的处理,本地和其他地区情况的大相径庭,更容易触发群众心理的脆弱点。比如“为什么我的社区工作看起来没那么严格”“为什么我要上班还要开这个证明”……继而产生对于本地社区管理和主责部门的差评。

3月5日上午,中央指导组到武汉市青山区翠园社区等地,实地察看社区防控和群众生活保障情况。有网帖称,考察期间,有居民透过窗户大喊,“假的,假的”,称社区物业假装让志愿者送菜送肉给业主,而实际工作并不到位。这就是典型的网络很美好,感受却不佳的体现,不管是否真的差强人意,但群众有怨言且想表达出来却是实情。

解决差异化的途径,一是本地化,要加强本地信息的有效推送,让网民们更通过更多渠道和方式,多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福利和便利”,而不是总在网上去羡慕他人,二是直通车,要有线上的解决路径,能让群众的疑问有地去问,不满能通过沟通得到化解,而不是用网上晒单、窗口喊话的方式去“维权申诉”。三是要让整改措施及时亮相,有问题出现不可怕,不认真面对才更麻烦,事实上,及时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为民办实事的态度。所谓效果不需要滤镜美颜,只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公众体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