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中乡村大喇叭的特殊作用丨政新微评

抗击疫情中乡村大喇叭的特殊作用丨政新微评
2020年02月02日 17:30 政新科技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疫中,乡村的大喇叭广播成为一股清流,成为了融媒体环境下,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简单直接,通俗易懂,既有宣传力又有执行力就是大喇叭的威力所在。

今天,本猫就带大家一起看看

在抗击疫情中

乡村大喇叭发挥的特殊作用

一弥补了新媒体的宣传盲区

微博上的动态,微信中的进展,头条上的疫情,视频直播中的千万人在线围观两山施工,手机是获得抗击疫情消息的重要手段,但确实还有手机信息覆盖不到的农村盲区,以一二线城市的消费思维或许无法理解部分农村地区仍然盛行着老人机和功能机,而农村和老年人口又恰恰是疫情防范的重要环节和对象。

对于公共安全来说,城市风险大,农村不设防也是一个“客观”规律,弥补消息短板,有效送达,农村大喇叭功不可没。有用即有效,如何传统媒体的权威引导和专业解读不可替代一样,传承了几十年的乡村广播体系仍然会持续下去。事实上,可千万不能小看大喇叭,它可是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应急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基层宣传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重要职责。

二广播的组群化比手机更奏效

手机里的朋友圈和微信群,是信息交流、人际沟通的重要途径,但组合更松散,在线的时间不一,群主的作用有限。若是把农村大喇叭广播当成一个组群管理来看待,就会发现喇叭的宣讲者(群主),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有着更强的主导作用,只要开口就有听众,只要能听到信息也就完成了送达。

这种强制推送,其实也是很多平台在绞尽脑筋的算法,怎么把信息迅速有效的送达到对象,这是十分关键的,信息再重要,收不到也是白搭。开机即畅通,广播就是通知,有线的广播在特定区域里的全覆盖,正是这种模式在应对突发情况时的优势所在。

三大喇叭的语言方式更直接了当

没有客套,没有穿靴戴帽,内容直来直去,乡情乡音,本地人听得亲切,网络上也成了热门,所谓宣传接地气,在大喇叭广播中成为了必然选择,针对接收对象,采取最合适的语言方式,才能听得真切听得明白。“你不要以为你上人家去,人家就很欢迎你,你别太自信了!”话糙理不糙,听者会心一笑,想去串门的心理就得掂量掂量。

其实,对于融媒体来说,如何对于权威消息的二次、三次加工和选取,正是功夫所在。长长的通知中怎么划重点敲黑板,若干条的规定中哪个必须知晓项,哪个是遵守项,哪个与自身密切相关,这种化繁为简和重点强调,对于信息的传播和工作的落实都十分重要。说了一百条,条条一带而过,听者没印象,和说一件事讲透一件事落实一件事相比,哪个更有效果,当然是后者。

四大喇叭既是宣传也是工作部署

有意思的是,几段网上热传的大喇叭广播的主角都是有着村支书、村委会委员之类的身份的,在村落集体中,他们既是村民一员,也是基层领导,村长直接喊话提要求,也是一种领导靠前的方式,直接点出村里存在的问题,直接提醒该提醒的对象,直接表达要严格执行的规定,广播既有温度,也有了力度。“各位村民,今年不上门拜年,不聚餐,不外出,一律电话短信拜年”,要求简单明确,不执行人人监督,这既是广播宣传工具,也是落实具体工作的一种方式。常说,宣传要有内容有效果,这又在大喇叭广播中得到了实现。

五从本地广播到网络热传,融合效果凸显

针对百家千口一村一落的广播,被发到微博、抖音、快手之后,迅速成为了新媒体传播中的热门素材,最硬核的村支书,最霸气的指令,最亲切的乡音,多种标签随之产生。这也再次证明了,有新鲜感,有温度,接地气的内容最容易被网民接受和支持。

大道理和正襟危坐的采访需要,智慧在民间的横幅标语,不见得准确和规范,甚至有些简单粗暴的乡村广播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和群众需要,村干部的语言艺术,体现的正是基层工作人员对于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乡里乡亲的了解。

融媒体的包容也体现在同一个大主题下,会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路径,只要大家的出发点一致,目标相同,汇聚起来的都是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正能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