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VS合肥,一座中部城市强势崛起的绝佳样本

杭州VS合肥,一座中部城市强势崛起的绝佳样本
2025年03月12日 14:04 首席阅读官

要说当下热度最高的城市,那定当是杭州与合肥。这两座城市以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可能。

杭州,这座千年古城,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焕发新生。作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摇篮,它不仅成就了阿里巴巴这样的商业巨擘,更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惊人创造力。深度求索(DeepSeek)的开源模型DeepSeek-R1在全球AI领域引发震动,而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问世,则让杭州在全球游戏产业版图上占据重要一席。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彰显了杭州数字经济的活力,更展现了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领跑姿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肥的硬科技突围之路。这座曾经的"小县城",凭借科技创新实现华丽转身,跻身新一线城市行列。在量子科技领域,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合肥诞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以突破性的性能指标,创下全球访问量超2000万的惊人纪录。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合肥在家电、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成为中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数字创新看杭州,硬核制造看合肥。对于正在寻求转型升级的中部城市而言,这两座城市的创新实践,恰如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本文关于合肥模式的分析内容,主要引自中信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合肥有模式吗?一座城市的创新实战案例》,本书是中国科技大学刘志迎教授倾心三年研究,联合合肥赞家科技合作编写的重要研究成果。

书中系统总结了合肥从昔日小城演化为新一线及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创新路径。下文将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等关键维度,对比合肥与杭州模式,剖析两座城市在产业升级与创新生态上的异同,为读者揭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与可借鉴经验。

01

从政支持看合肥与杭州

合肥与杭州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合肥以“政府引导基金+政策支持”为核心,通过精准布局和资本运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而杭州则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基础,通过优化创新生态和政策体系,聚焦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形成了“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合肥:政府引导基金与政策支持的“合肥模式”

合肥的政策模式以政府主导为核心,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崛起。合肥通过设立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丛林,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例如,合肥组建了总规模超过600亿元的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带动近4000亿元的社会投资。这种模式不仅支持了重大项目落地,还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

在政策支持方面,合肥每年投入100多亿元助力产业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专项政策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些政策稳定且“免申即享”,企业无需繁琐申请即可获得补贴,极大地提升了政策的落地效率。

合肥还通过“以投带引”的方式,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集群化发展。例如,通过投资京东方和蔚来等项目,合肥不仅获得了高额回报,还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集聚。这种模式被《经济学人》评价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范式。

杭州:产学研用融合与创新生态的“杭州模式”

杭州的政策模式则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优化创新生态和政策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杭州通过建设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创新蜂巢”,构建了“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生态。这种生态既不像硅谷的完全自由放任,也不同于深圳的强产业规划,而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要素集聚,营造出“雨林式”的创新环境。

在政策支持方面,杭州实施了“高新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高新化”行动,打造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此外,杭州还通过设立1000亿元科创基金,专门解决科技型初创企业的融资难题。这种政策体系不仅支持了企业的成长,还通过环大学大科创平台的建设,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杭州的政策还体现在对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的精准布局上。例如,杭州规划了AI产业园,形成了“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完整生态。并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2025年,杭州计划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的15%,集中投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这种布局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落地,还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合肥与杭州的政策模式各有优势。

合肥的“政府引导基金+政策支持”模式,通过资本运作和精准布局,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这种模式在重大项目落地和产业链完善方面表现出色,尤其适合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的产业。然而,这种模式对政府的决策能力和资本运作水平要求较高。

杭州的“产学研用”融合模式则更注重创新生态的构建和政策体系的完善。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要素集聚,杭州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模式在推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方面表现出色,尤其适合需要快速迭代和市场化的产业。然而,这种模式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撑能力要求较高。

从产业导向来看,合肥的投资重点在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杭州则聚焦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同时兼顾传统产业的升级。

02

从科技创新看合肥与杭州

合肥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核心,强调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而杭州则依托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聚焦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科技创新生态。

合肥:以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为核心

合肥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显著提升,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数报告(2023)》,合肥的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七,研发能力和创新环境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和第四。合肥的科技发展依托于其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合肥拥有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光源等1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这些设施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

合肥的产业创新则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现象级产业集群为代表。在集成电路领域,合肥以晶合集成、长鑫存储等企业为龙头,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新型显示产业则以京东方、维信诺等企业为核心,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链条布局。此外,合肥在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杭州:以“产学研用”融合和数字经济为特色

杭州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根据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杭州的创新能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杭州的科技发展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核心,依托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前沿研究成果快速转化。

杭州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尤为突出。杭州的“六小龙”企业,如DeepSeek等,正是基于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技术底座发展而来。此外,杭州还通过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落地。例如,杭州市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分析企业技术需求,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智能匹配服务。

两种模式在产业选择、发展路径、创新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杭州以数字经济见长,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和平台经济发展;合肥则以硬科技创新为主导,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这种差异既源于两地的资源禀赋不同,也反映了各自的发展战略选择。

03

中部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创新启示

中部地区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借鉴合肥模式,中部城市应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发展定位。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特色创新集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建议中部城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落户;三是推进产城融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四是深化区域协同,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圈。

中部城市发展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在数字经济时代,可以借鉴杭州模式的经验,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可以学习合肥模式的做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城市发展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合肥模式和杭州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中部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部城市应当立足自身优势,借鉴先进经验,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实现新突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持续探索和实践,相信中部地区必将涌现出更多具有特色的城市发展典范,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