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今年在医疗领域投了哪些科学家?

红杉今年在医疗领域投了哪些科学家?
2023年02月20日 15:23 动脉橙果局

近年来,随着医疗创新浪潮的掀起,站在早期医疗投资板块的入局者越来越多,而在这之中,红杉格外引入注目。

据动脉橙果局不完全统计,截止发稿(2022年12月30日),我国医疗领域今年共完成188起早期(种子轮、天使轮)投融资,其中红杉共参与11起,是所有投资机构之中最为积极的。

作为医疗创投行业风向标,红杉今年究竟看重了哪些科学家?而从这些天使投资案例中,我们又能看到红杉基于早期医疗的投资逻辑是怎样延展的?基于此,动脉橙果局对红杉今年投的11家初创企业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瞄准热门赛道里的头部PI

坚定投早、投小、投科技是红杉一直以来贯彻的核心理念,在医疗领域更是如此。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截止发稿(2022年12月30日),红杉今年已经在医疗领域完成了49起融资,其中A轮以前融资32起,占比67%。

而在这之中,种子、天使轮共有11起,这表明红杉在向医疗更早期不断延伸的过程之中,又发现了11个新的创新标的。那么,这些初创企业究竟长什么样呢?动脉橙果局重点从创始人和细分领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创始人:聚焦全球顶级PI,看重技术也看重转化能力

据统计,11家初创企业中,创始人均为科学家,这其中既有来自国内高校,例如衍微科技,其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于慧敏博士就是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再比如百福安生物,其创始人许建和博士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教授。

而除了聚焦国内,红杉也将目光瞄向了海外。例如云耀深维,其核心技术是由德国弗朗霍夫激光研究所(Fraunhofer ILT)孵化,创始人沈李耀威博士也一直在该研究所工作;再比如或然生物,其联合创始人之一施扬博士是牛津大学及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表观遗传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Or Gozani博士则是斯坦福大学莫里斯·赫兹斯坦生物学教授。

事实上,投科学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适合走向产业。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他们或许能够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但要将自身成果成功转化,还需要有很多复合性能力的加持。

所以,红杉在向早走的过程之中,除了看技术本身,也会关注科学家背后的技术转化能力。例如前面提到的或然生物,三位创始人都曾深度参与过生物技术公司的创立和发展,其中施杨教授与蓝斐教授曾是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一家在表观遗传学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临床阶段公司)的创始团队,该公司在2021年以17亿美金的价格被收购。另外还有倍生生物,两位创始人陈钰博士和康康博士此前均就职于华大基因,有一定的产业转化经验。

细分领域:核心是前沿科技,对“合成生物”情有独钟

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曾表示,红杉实际上是一家“科技型企业”,所以会在早期重仓布局在一些非常有技术领先性的赛道上。比如备受关注的核酸药,红杉在今年完成了对慧疗生物的天使投资,这是一家押注非LNP递送技术的核酸药物赛道“新贵”;再比如被马斯克看中的脑科学,红杉在今年先后完成了对全球侵入式脑机接口解决方案领航者脑虎科技天使轮和A轮两轮融资。

而在这些前沿赛道之中,红杉对合成生物学格外痴迷。据统计,在11家初创企业中,有4家都来自合成生物学赛道,分别是衍微科技、百福安生物、德默特和倍生生物。除此之外,在红杉近一两年的投资列表中,合成生物赛道还有科泰亚生物、微构工厂和英矽智能等。

除了关注像合成生物学这样的前沿技术,红杉也在寻找更多前沿技术与医疗场景结合的可能性。

以被投企业中倍健未来为例,其利用物联网、5G、互联网+、行为识别、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用户购药体验,使现有医疗资源实现优化分级;除此之外还有分子之心,其团队利用全球顶级AI能力,深度探索蛋白质药物或相关制品在治疗疾病上的诸多可能性。

投早逻辑:提前布局+长期陪伴

2018年,红杉宣布将种子基金“单列”,成立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全面发力早期投资。虽然这一消息在行业颇受关注,但很多人并不看好,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国创投行业正处于低迷期。

那么四年过去了,红杉的种子基金究竟做成了什么样呢?

答案或许可以是一组数据。目前,红杉已与15000名早期创业者建立了联系,投资了近300家种子期企业,其中多个已经发展到成长期,另外也有不少已经成为估值超过10亿的独角兽,这其中就有剂泰医药,这是红杉2020年投资的天使项目,成立不到3年就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今年4月更是连续完成2轮,融资总额达1.5亿美元。

众所周知,投早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拥有诸多变化因素且风险性极高的医疗领域,即便是头部机构,稍有不慎可能也会折戟沉沙。那么,红杉究竟在早期医疗投资上做对了什么呢?

第一是提前布局,纵深挺进。投早即投未来,所以选对赛道很关键,正如前文所说,红杉基于早期医疗投资的核心主要是瞄准前沿医疗技术和前沿技术与医疗场景的融合,底层逻辑是遵循中国人群疾病图谱的变化,重点布局大病赛道,同时兼顾新的技术手段在罕见病领域的发展。

但光瞄准还不够,还要深度布局。以今年火热的核酸药物赛道为例,早在2016年,红杉就已经注意到了该赛道,但那时候,核酸药在国内几乎还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因此也没有多少标的可以投。于是,红杉将目光瞄向海外,投资了一家该赛道非常典型的企业Moderna,正是这次投资,让红杉对核酸药有了更多的认知,也看到了这个赛道在中国市场的广阔未来。

于是,红杉开始对核酸药进行全面的行业研究,而当行业逐渐成熟之后,红杉便开始对核酸药赛道进行系统扫描,从全球维度挖掘行业的核心价值链,先后完成了包括兆维生物、瑞吉生物等多家公司的一系列投资。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曾表示,与近一两年很多基金补仓式投资核酸药不同,红杉的布局早了至少1年到1年半的时间。

除了提前布局,红杉基于早期医疗投资的第二大特征是全程陪跑,多轮加码。在早期医疗投资中,选对标的只是走完了第一步,而如何让这些标的成为行业标杆,才是这场冒险之旅中最困难,但可能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红杉首先加强的就是团队与科学家交流沟通的综合能力。早期医疗的重要参与者是科学家,他们更多的是成长在一个科研体系下,所以可能不太会理解产业的更多语言,所以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如何与他们进行沟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基于这个课题,红杉给出的答案是,除了要做到专业,还有一点是真诚,即坚守对于技术本身的专业性,同时也要与科学家站在一起。

那么红杉是如何与科学家站在一起的呢?答案是持续陪伴,持续投资。

在红杉早期医疗投资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初创企业持续加码,比如今年投资的11家初创公司中,扬奇医芯、德默特、脑虎科技均在1年内完成了由红杉领投的两轮融资。

对此,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郑庆生曾谈到,红杉基于早期投资一直坚持“半商业、半公益”的理念,所以红杉投资一家初创公司,即使中途有其他基金接盘,红杉也不会退出套现,红杉希望能够真正帮助早期创业者赢得更多发展时间和空间,做到长期主义的投资。

但除了给钱,红杉还为早期创业者搭建了一个完善的投后赋能服务体系,这里面包括初创赋能、品牌市场与活动赋能、人力资本赋能、科技赋能等六大模块,覆盖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为了做好这一服务,据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介绍,在红杉将近300人的团队里,有200多人是围绕被投企业做服务的。

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例。今年,红杉接触了一个脑科学项目,但项目创始人并不想全职出来创业,于是红杉做了两件事:一是拉了业务、法务、人力资源等各个部门开了个会,商讨如何去帮助这个科学家从0到1把项目做起来;二是帮科学家找到合适的CEO人选,从而更好地推动项目落地。

除此之外,为帮助科学家创业者快速成长,红杉还积极组织了众多行业活动和分享会,比如“耶鲁-红杉领导力中心”课程,核心是通过邀请国内外各行业意见领袖和知名企业家等进行授课,为被投企业带来更多的知识、经验和更广阔的视野。另外还有今年8月新成立的创业加速器“YUE”,其定位为“中国创业者的第一课”,旨在为处于天使轮到A轮的中国创业者提供红杉独家研发的体系化创业课程和资源服务。

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曾表示,对于早期投资,50%的成功是在投后,红杉不仅仅是投资,而是希望能够在重要的节点上真正帮到这些早期创业者。

关于早期医疗,红杉还有多大想象空间?

当前,中国的创业主题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个科技为主导的创业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是在有着巨大产业需求的医疗领域,新一轮的创新正在拉开帷幕。

这场医疗创新浪潮,卷入的不仅仅是科学家,同样还有风投机构,他们两者虽然身份不同,但际遇都是一样的,即当下在创新转化上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需要跳脱自身舒适圈的挑战。

如何降低挑战所带来的风险,对于科学家来说,对于风投机构来说,可能也是一样的,即不断追求原始创新技术,关注更硬核、更智能和更交叉的科技创业领域,并坚守长期主义,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一个科学家、一项技术、一个初创企业、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前,红杉和它所投的科学家们都在朝这个目标不断努力着。

2006年,红杉在天使轮阶段投资了中国绿线(ChinaGtel),开启了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开端。但在那时,没有人看好红杉能够在这个被视为“坑”的小领域上有所突破,因为在那一年,我国内地生物技术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总额还不到5亿元,真正参与其投资的机构寥寥无几,所以基于医疗健康投资,红杉算得上是一个“先行者”。

11年后,也就是2018年,红杉成立了种子基金,在早期医疗上又一次做了“先行者”,但与上次一样,红杉仍然不被看好,因为2018年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创投行业的低迷期,医疗创新投资基本处于“无风”状态。

但红杉并不认同,他们认为种子基金应该更早两年成立,因为在那两年,他们清晰地看到美国的SaaS公司正在崛起,技术的时代性机会就在那时候到来。而现在,国内医疗创新势力又一次掀起,红杉种子基金又将参与一场新的长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