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 | 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优秀项目案例集

城市治理 | 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优秀项目案例集
2025年04月21日 15:39 数据观资讯平台

数据要素X

本文整理了城市治理领域赛道的10个案例详情。

编辑 |  数据君

2024年5月9日,国家数据局会同中央网信办、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15个部门联合启动大赛,以场景需求为牵引,搭建起数据供给与流通使用的桥梁,充分激发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

在大赛筹备与开展过程中,各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各地方积极组织协调,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新闻媒体等也纷纷协同合作。众多参赛队伍围绕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 12个赛道,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探索出一系列数据开发利用的新场景、新模式。全国共有近2万支队伍踊跃参赛,10万参赛者用数据编织梦想,最终角逐出12个赛道共71支获奖队伍。本文整理了城市治理领域赛道的9个案例详情。

1

“数字孪生”推进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智能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超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开发强度大,治理复杂度极高。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针对发展空间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运行调控不力等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打造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孪生底座,充分发挥时空数据乘数价值。成果服务深圳市11个区50多个部门和重点国企,调用总次数近8亿次,在城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实现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汇聚与融合。面向智慧城市大数据汇聚目标,结合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的需求,推动数据从平面到立体、静态到动态、单点到网络、单维到多维、简单逻辑到数据图谱的持续汇聚融合,实现基础时空数据、政务数据、互联网数据、运营商数据、物联感知数据、视频数据等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接入、融合、存储、管理、可视化与分析,构建覆盖全市地上下、室内外、动静态、海陆一体、全周期的统一城市时空底座。构建全域近2000多平方公里的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并融合超过10000个BIM模型(建筑信息模型)。

图1 深圳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

二是突破数据治理关键技术。基于全精模构建数字孪生城市的总体技术路线,突破全时全域感知与多尺度智能建模、多源数据语义关联及多领域异构模型轻量化、多类型任务自适应高性能渲染调度、数字孪生体协同推演、数字孪生时空大模型构建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感、融、算、控”的技术地图。

三是建立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数据管理机制。使用OGC(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空间数据服务标准,以SZ-IFC(深圳市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统一全市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格式,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框架。构建了深圳全市统一的时空框架,形成了以城市实体为纽带的时空数据图谱。建立公共数据职责清单体系,形成应用需求为导向的“一数一源、一物一码”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围绕基础地理信息、BIM、城市三维数据等时空信息数据,建立面向应用场景的城市级时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基于时空数据保密技术要求进行空间位置偏移、模型数据精度降级、数据内容加密、模型关联关系隐匿等保密技术处理。建立整体数据的安全管控策略,围绕数据使用访问场景化做出针对性防御部署和精细化权限管控。

图2 数据资源分级体系

四是丰富数据产品和服务工具供给。打造“智城iCityOS孪生城市操作系统”,构建“数字底座+能力中枢+全域应用”三位一体产品主框架,打造时空服务中心,搭建数据、算法、应用等数字孪生服务工具,推动应用场景从宏观到微观、局部到全局、单一到跨域、简单分析到复杂决策、被动响应到主动调控演进,实现城市体检与城市治理的业务联动。

五是构建政企合作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政府统筹管理、深智城统筹建设、N个生态共同参与、深智城统筹运营的“1+1+N+1”政企合作新模式,实现管运分离,共建平台公司实现专业化运营。提供基于时空信息和空间服务能力构建的数据、算法、应用等数字孪生服务,探索数据超市、算子超市、应用超市等多种运营模式,推动数字孪生体数据运营。通过政府建设投资服务费、数据运营、成品软件授权收益等方式,实现数据资产运营价值最大化。

2

多源跨域数据融合利用助力构建一体化城市经济治理中枢

经济治理是城市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当前,城市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由于高价值经济数据供给不足、跨域跨层级数据流转不畅、经济数据价值挖掘不充分,经济监测调度方式难以全面、准确、及时感知城市经济态势,导致经济调节的精准性、前瞻性不足。联通(广东)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依托省市一体化经济治理数字化中枢,实现多源跨域数据融合利用,有效解决了城市经济感知不全面、研判不透彻、调节不精准的问题。

一是创新多跨协同机制,推动数据融合共享。通过多源跨域数据大规模融合应用,构建高质量经济数据集。经济数据来源于22个经济相关部门及21地市的公共数据,以及覆盖多个领域的社会数据,其中公共数据来源于统计、发改、工信等经济业务部门,主要通过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共享;社会数据来源于电网、交通、证券等数商及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相关经济数据,主要通过授权、购买等方式获取。

二是强化数据治理机制,推动数据利用。统一数据标准规范,为各经济指标建立唯一编码,强化经济数据治理,保障指标口径统一、一数一源,建立全省经济指标“词典”。针对多源数据进行分层、分域设计,构建全省统一、管理协同的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依托开箱即用的“经济数据加工车间”,一站式自助编排,实现数据价值快速转化。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多年历史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构建了GDP预测、政策仿真等专家模型,大幅提升经济研判智能化水平和各部门经济政策的协同性。

三是构建全过程安全管控机制。创新实践人、数据、场景关联安全管控机制,制定精细化权限管控矩阵,保障高价值经济数据流通利用全过程安全。

四是提供多场景实战应用,助力政府经济管理。围绕经济监测、研判、调度需求,打造“经济态势感知、经济形势剖析、经济模型研判、经济预测预警、经济运行调度”五大场景应用,构建“发现问题-预警问题-原因剖析-问题调度”数字化治理新模式。“粤经济”上线以来,已为超400个党政有关单位提供服务,支撑省市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发改委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人大财经工作监督等多个场景应用,助力各级政府、经济部门利用数字化手段支撑经济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实现经济态势一屏感知,研判决策更加精准,调度指挥更加有力,有效提升了经济调节数字化履职能力。

五是构建多维全链路可持续发展模式。基于高价值经济数据集,依托城市经济治理数据空间,通过打造数据集、数据工具和标品、数据交易服务、专题应用定制开发、数据业务运营服务,构建三类盈利模式,实现城市经济“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流通”全链路价值变现,用户覆盖各级政府经济业务部门、数据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科研院所、协会等单位机构。

项目建设总体思路

3

时空位置通用智能工具服务

浙江省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力推动城市治理向更广泛的省域治理迈进,时空位置工具在省域治理领域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然而时空位置应用存在管理部门协同融合不够、空间关联信息缺乏、智能搜索服务能力不足、数据变化缺乏联动更新等问题。浙江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以“赋能各行各业、链接千家万户、支撑全域智治”为目标,打造了时空位置通用智能工具,助力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政企合力推动数据融合共享。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民政、人口、法人及顺丰丰图大数据资源,政企合力开展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据融合治理,统筹建设全省时空位置数据成果,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精准、高效、智能、语义化的时空位置工具,解决时空位置数据覆盖不全、精细度不够、更新不及时、应用场景单一问题。

二是探索数据融合机制与路径,促进数据利用。形成由省级部门牵头、政企数据发挥合力、跨部门的多源地址融合机制,通过多跨协同实现成果更权威、位置更精准、覆盖更全面、描述更准确、更新更及时。探索出一条结合语义、空间、业务属性的多维度数据融合路径,为省级公共数据集和时空数据集的跨部门合作提供实践经验。

三是建立数据治理机制,保障数据安全。依托浙江省政务云环境,开展多源地址语义融合、关联碰撞、查漏补缺和常态更新。在政务云统一安全保障基础上,通过访问控制策略、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安全审计、应急演练与响应等措施,保障跨部门数据融合安全。工具上架浙江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在安全可信环境下对外提供时空位置服务能力,供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使用,并通过授权运营提供给企业和社会公众使用,做到“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

四是丰富数据应用场景,提升数据价值。依托时空位置开展专而精的跨部门数据要素场景应用,深度支撑公众服务、公共事业、城乡居民、城市安全等城市治理核心业务,推动人、地、事、物、情、组织等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要素典型应用场景取得实效。为全省各行业提供权威、好用的时空位置服务,助力城市大脑、基层治理等场景实现基于时空位置的民生服务和精准决策。依托时空位置深度支撑城乡一体的治理实践,打通产地、运输、产销服务。支撑快递物流、水电燃气、金融保险、通信运营、新零售等更广泛的产业应用,服务千家万户。

五是创新数据授权运营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采用三权分立的数据授权运营模式。自然资源、民政等政府部门拥有数据资源持有权;顺丰丰图拥有数据加工使用权,面向其他政府部门进行非营利性运营,面向企业等使用者按需提供增值服务;由政府授权国资平台开展商业运营。

项目建设总体思路

4

面向社区治理的“健康一网通”数智惠民服务平台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解决社区治理数据繁杂融合难、社区服务供需数据获取难、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共享难,慢病重点人群分布数据掌握难等痛点。四川天府惠民社区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医疗为切入口赋能社区治理,通过建立家医融入微网实格体系,实现网格指令“一键下达”、家医签约“一站汇聚”、上下转诊“一网办理”、医养服务“一键匹配”,构建“便捷化、普惠化和智能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助力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甲医院信息互通互联,便民服务反哺社会公益。

一是优化公共数据共享利用与授权机制。依托成都市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深度挖掘公共数据增值潜力,实现社会工作、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民政等多部门及省、市、区、街道四级“人房”“家医签约及诊疗”“特殊关爱人群”等多源数据的有效共享,为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医养模式提供良好基础支撑。

二是积极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打造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的“共享+授权运营+反哺”新模式,实现复杂事项的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并提供安全合规、稳定可靠的数据通道。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社区与医学专家知识,自主研发DeepDS数据融合与共享机制、DeepDI惠民服务决策引擎、DeepEK专病诊疗路径三大核心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健康一网通”平台的医疗健康与社区治理服务两大板块。

三是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和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四是打造社区惠民服务创新应用。平台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实现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挂号陪诊、助餐助浴、入户探访、上门服务、生活服务等创新服务应用场景。打造智慧蓉城“微网实格”社区惠民服务体系,构建从人房、医疗、民政、医保多源数据融合赋能的全方位精准化精细化社区服务,助力医疗机构找到重点人群,实现精准化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助力养老机构解决居家养老供给不足问题,助力社区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五是可持续发展闭环商业模式。构建“平台+服务+运营”的商业模式,以数智惠民服务平台为载体,打造医疗、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体系。

平台架构设计图

5

数据要素赋能公共卫生数字化管理体系

公共卫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然而,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数据采集汇聚难、数据挖掘分析难、数据决策支持难、数据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南京汉卫公共卫生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数据为驱动,通过数据治理、建模、场景拓展及生态建设,创新公共卫生数字化管理模式,提升研判分析、医防协同能力及公众健康意识,促进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便捷化、普惠化发展。

一是融合多源多模态异构数据。深度整合来自疾控中心、卫健委、医疗机构及卫生监督机构等超过20家单位的多源多模态异构数据资源,包括健康档案、病媒生物监测、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等30多类数据。通过运用先进的数据清洗与质量控制模型,形成包括传染病发病趋势预警、慢性病风险预测、室内环境风险评估在内的30余种应用模型。

二是构建数据血缘体系,保障数据科学可靠。整合公共卫生多源多模态异构数据资源,建立公共卫生数据血缘体系,将多元数据要素相互关联、相互赋能,应对数据来源广、转换整合复杂及数据流向多变的问题。从源头验证并评估数据源可靠性,并运用清洗模型和公式规则,形成公共卫生数据元仓库以支撑模型的应用。

项目数据应用创新体系

三是应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运用区块链、联邦学习等前沿技术,建立汉卫公共卫生数据资产中心,对数据链、数据全过程安全管理,支持跨链交互,确保与外部应用交互的数据安全与合规。构建公共卫生数据可信合规体系,实现数据可信、可靠、可溯源,保障数据安全性。

四是构建丰富的数据应用场景,提升数据价值。形成30余种业务模型,广泛应用于卫健委、各级疾控中心、军工、交通、教育以及卫生监督等行业部门,定制化赋能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健康服务、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等多个场景,有效提升公众健康意识与健康服务便捷性,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五是基于数据整合构建灵活产品实现可持续运营。通过整合公共卫生数据、应用高新技术,提供智能化的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在1个月内灵活快速部署产品,并通过商业合作与盈利模式创新,实现价值共创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有30多个公共卫生行业应用模型在南京市数据交易平台上架交易。

6

公共交通数据要素赋能城市管理配套服务,建立商业数字新生态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出行、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双碳目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如何更好地满足市民出行的舒适度、便捷度以及如何更好减轻公共交通运营补贴负担两大挑战。大连公共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推动数据要素在公共交通行业的高水平应用,以公共交通电子票为媒介,利用站点运营数据为公交线网规划提供决策支撑,构建公共交通行业的“数据驱动新商业生态”。

一是融合处理海量内外部数据。企业自身采集数据包括线网数据、客流数据、公交实时到离站数据、用户行程数据。其中,公交出行客运数据约150万/日,地铁出行客运数据约70万/日,地铁进站客流量数据约60万/日;公交实时离到站数据约3亿/月;公交断面客运量约12万人次小时,地铁断面客运量约1.8万人次/小时,大连交通e出行APP注册量883万,明珠卡注册量400万。外部获取数据包括城市道路、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出租汽车、网约车、港口客货运、铁路客运、民航客运数据,来自25个部门的交通数据共200项、超5000类目,数据量约1.8T,每年增长约为900G。外部采购数据包括行为偏好、商圈、消费、商业分布、出行行为、轨迹等。

二是数据湖技术整合多源数据。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对多源异构交通数据的安全柔性管理。通过数据湖技术整合来自闸机、出行APP、运营商、支付平台的多源数据。通过数据归集及计算,融合处理内外部数据后,共提炼出场景标签100多个、媒体标签1000多个、用户画像标签数据3000多个。

三是多重机制保障数据安全。采用数据脱敏、加密、差分隐私、访问控制等多重安全机制,保障数据安全合规和用户隐私,支持数据的资源融合、重组,保障数据可信、可控、可靠。

四是公交数据驱动线网优化。结合乘客的电子票支付数据,以及公交站点信息、公交线路信息,通过起终点识别算法,对站点的客流量、乘降量、换乘量、满载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调整轨道站点周边公交线路,提升公交地铁接驳功能,优化调整公交行车作业计划,精准匹配公交到站时间与乘客地铁出站时间。通过对地铁客流走廊内的常规公交线路优化调整,降低重复度,提升单位运力的生产力价值,已累计优化公交线路46条,300米站点覆盖达到86.5%,500米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公交线路总长度减少81.75公里,地铁站周边150米与公交站点接驳实现全覆盖,2023年降低运营成本6400万元。

五是建立数据赋能的公共交通商业新生态。提供公共交通站点级精准用户画像、公共交通站点媒体精准投放、公共交通媒体资源分发、数据赋能公共交通招商决策、金融精准营销等应用场景。通过对客流量、用户基础画像、用户喜好、消费偏好等站点用户画像分析,实现公共交通商业资源整合、精准定位和营销,2023年广告及商业租赁收入较去年增加1.7亿元。

总体架构图

7

基于12345数据融合价值挖掘赋能基层治理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如何快速响应群众诉求,有效化解基层矛盾;二是如何从群众诉求中捕捉突发事件、风险事件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高效协同机制将其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如何精准识别群众诉求中的共性问题,为城市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辽宁“12345热线+网格”平台,运用大模型、区块链等技术,汇聚和感知热线数据,实现全渠道受理、闭环监管,打造政务服务“总客服”,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精准、协同、高效。

一是跨部门协同汇聚多渠道数据。以热线数据为主,汇聚政务服务、基层网格、企业、物联、视频等多源数据。年数据量4000余万条,覆盖通信、交通等48类行业领域,通过清洗、加工,生成年数据3000余万条。构建六级联动数据采集回流机制,全省3.7万家职能单位参与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协同治理。

二是“五个一”架构支撑数据处理分析。建设数据采集汇聚“一个平台”、形成六级多跨协同“一套体系”、运行闭环工作“一个流程”、执行规则制度“一个标准”、利用“一个数据库”赋能决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通过数据采集与获取、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与清洗、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原始诉求数据的归集、清洗、治理和分析。

三是标准化保障数据流通安全。建立数据安全防护、风险识别、访问控制、分类分级等安全标准,形成数据要素流通技术规范,保障数据要素流通安全。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诉求数据防篡改、事件办理可溯源,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四是输出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围绕企业、群众、社会组织、政府机关等主体需求,构建领域大模型、场景小模型。为城市治理提供智绘感知中屏、专属模型大屏、时空序列分析系统等精细化、智能化的数据支撑,实现城市治理的态势全面感知。开发事件预警、热点分析、风险评估等模型,精准分析研判企业群众需求,聚焦高频多发和解决率较低的问题,实现对共性、同类、季节性问题的主动发现,为舆情分析、应急处置、基层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五是依托数据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方面,横向拓展政务热线服务能力,向移民、海关等行业提供专业化、高效化的BP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另一方面,利用辽宁12345丰富的公共数据资源,与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建设紧密结合,形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新模式,催生一批新兴数据产品和服务。

平台技术架构图

8

基于多源数据要素的“无废城市”综合智慧应用服务平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固废产生量不断上升,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传统的固废管理方式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宁夏乐道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多源数据打造“无废城市”综合智慧应用服务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固废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资源化发展。

一是构建统一标准的数据仓库。汇聚多行业、多领域、多地区的固废数据资源,构建统一标准的基础无废城市数据仓库。使用的“无废”数据主要包括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等各类废物的全过程数据。汇聚的数据一部分来自于自建的物联网设备和在线监测系统,一部分来自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信息公开。目前汇聚约5000家涉废单位的3000万条固废基础数据资源,依托危险废物、工业固废、医疗废物等重点领域300万条感知数据和近2000路视频监控,构建统一标准的基础无废城市数据仓库。

二是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开展数据治理。结合政策指引、业务需求、循环经济等要求,利用AI大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据治理。数据质量工作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存储备份、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应用、数据评估及合规性检查等。

三是数据处理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建立数据加密、存储加密、访问控制、身份验证、权限管理等管理机制,并采用数据审计与实时监控技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四是丰富行业管理与应用场景。面向企业端的场景应用主要涉及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各类废物的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面向政府端的场景应用主要面向市县政府、生态环境部门、卫健部门、工信部门、科技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住建部门等无废城市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场景。项目主要面向矿业、医疗、能源、化工、制造业、农业、建筑等多个行业,其中危废产品、医废产品已经在宁夏、青海、甘肃等地区广泛应用,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五是建立面向多类合作伙伴的推广和运营模式。产品的使用对象涉及多种行业、多种类型的企业。目前采用两种推广模式,一种是与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达成推广分成方案,发挥运营商的渠道优势进行全覆盖推广;另一种是与行业内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分成模式,从而影响其上下游企业,实现对废物的产生、运输、处置和利用等全产业链的覆盖。项目主要通过服务费模式盈利,产品中的软硬件组成部分均提供给企业或行业客户,客户按年度支付服务费,同时可根据企业应用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应性修改和维护。

图1 整体思路
图2系统总体架构图

9

卫星遥感数据要素化应用

随着光学载荷研制和卫星星座建设,卫星遥感影像的获取能力不断增强。然而,终端用户遥感数据存在获取实时性不强、获取成本较高、使用条件苛刻、产业链短、边际效益低等问题,阻碍了卫星遥感影像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落地应用。黑龙江遥感解译中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基于AI、区块链技术,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资源化、产品化,搭建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的生产、加工、流通交易、监管、安全体系,打造“数据即服务、信息即服务、模型即服务”的商业模式,使卫星遥感数据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体思路图

一是基于自有卫星推动数据融合共享。以自有产权的“哈测农遥1号”卫星遥感教据作为遥感数据要素应用的基础,购买“吉林1号”,置换高分系列、哨兵、葵花等其他国内外多源卫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遥感解译数据、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开源教据等构成遥感数据要素产品。已积累1PB的遥感及地理信息数据,涉及近16个行业264个具体细分领域,能满足城市治理相关产业的数据基础需求。

二是对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处理。根据样本库及相关自动解译算法,对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处理。再融合处理其他矢量和表格数据,形成用户所需的数据产品。已构建具有30万样本的遥感样本库,能够对城市治理过程中的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等9大类应用场景涉及的129个要素层、近1000个要素字段开展解译工作,解译精度达到90%以上。

三是应用时空戳保障数据安全。通过区块链为数据加上时间和空间的标签,使用户能够了解遥感数据在何时何地被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从而更加精准地应用和保护所有者权益。

四是构建数据产品交易平台盘活数据价值。通过“即数”数据交易平台提供在线系统、低代码可视化工具以及多种APP模板,同时,提供数据确权、入表、质押等服务。在国土、环保、交通、住建等16个行业中,盘活现有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的存量数据,融合客户自有数据后形成时态数据产品,构建全新的卫星遥感数据要素化应用场景。

五是通过数据服务打造可持续运营模式。政府可以通过数据购置、平台建设、数据治理共享服务等方式使用数据。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购买获取数据,同时可以通过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获得收益。平台提供数据确权、入表、质押等服务,治理、应用、服务等模型和软件工具,保障平台可持续收益,已开展数据服务400余项次,累计提供数据1PB,经济效益达到3000余万元。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