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更名,多家车企改口,智能驾驶掀起更名潮

小米更名,多家车企改口,智能驾驶掀起更名潮
2025年05月06日 15:40 数据观资讯平台

智能驾驶

2025年5月,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一场命名与宣传策略的重大调整。

编辑 |  数据君

2025年5月,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一场命名与宣传策略的重大调整。小米汽车率先将SU7车型的“智驾”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引发行业连锁反应。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也纷纷调整宣传口径,淡化“智能驾驶”概念,转而强调空间、舒适性等基础配置。

更名潮: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合规转身

5月1日,小米官方微博发布一组宣传物料,其海报中以往“小米智驾”的话术,换成了“小米辅助驾驶”。

媒体对比官网发现,小米汽车官网及APP中,SU7车型的“智驾Pro”和“智驾Max”分别更名为“辅助驾驶Pro”与“端到端辅助驾驶”,并新增醒目安全提示,强调“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

更名并非孤例,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也同步调整,特斯拉 FSD(完全自动驾驶)更名为 "智能辅助驾驶",比亚迪 "天神之眼" 系统改称 "驾驶辅助系统",小鹏的 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也摘掉了 "自动" 标签。

据科创板日报,在销售端,多数车企门店不再主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理想销售人员明确表示 "不以智能驾驶为主卖点",蔚来区分车型功能定位,阿维塔侧重品牌设计,仅在用户提问时才适度展开辅助驾驶说明。小鹏结合 "智驾险" 介绍试驾保障,鸿蒙智行则在推介中详列订阅模式与责任机制,明确测试条件与免责边界。

政策与事故双重驱动:行业回归理性

今年 3 月,安徽德上高速一辆启用 NOA 功能的小米 SU7 发生爆燃事故,暴露了 "智驾" 宣传与实际功能的差距。数据显示,70% 的车主误把 "智驾" 当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的文字游戏正在变成马路上的定时炸弹。

行业分析指出,更名仅是表象,深层变革在于车企对安全责任的重新认知。工信部要求系统检测到驾驶员脱离任务时启动风险减缓功能,禁止激活不规范使用的辅助驾驶功能。车企开始强调 "辅助" 属性,明确技术边界,例如华为乾昆智驾系统标注 "L3 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需驾驶员接管",小米 SU7 的端到端辅助驾驶仍需驾驶员全程监控。

企业与行业倡议逐步对齐

政府、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正持续加强对辅助驾驶相关术语和宣传行为的规范。

自 2024 年底以来,工信部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召开专题推进会,明确提出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高阶智驾” 等模糊词汇,统一推广 “组合辅助驾驶” 等术语。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亦提醒,若车企因虚假宣传导致交通事故,可能面临广告法相关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

今年 4 月 21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强调企业需明确系统边界、履行告知义务,并规范功能命名,推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明确责任边界下稳步落地。

4月22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中汽中心,以及来自广汽集团、上汽集团、江汽集团、奥迪中国、东风猛士科技、岚图汽车、深蓝汽车、北汽新能源、阿维塔科技、赛力斯汽车、奇瑞汽车等11家车企的代表,共同发起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呼吁行业为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智驾”退潮标志着行业从技术营销狂欢转向理性合规。更名仅是表象,深层变革在于车企对安全责任的重新认知与用户教育的强化。未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间找到平衡,将是智能驾驶赛道的关键命题。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