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60条产品思考:把用户当人,见自己见众生,然后忘掉

张小龙60条产品思考:把用户当人,见自己见众生,然后忘掉
2021年08月25日 18:54 和牛商业

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来 源 | 和牛商业(ID:heniucaijing)

作 者 | 张小龙

不管互联网光辉时代是否会远去,张小龙对于产品的思考,值得所有“想做一款好产品”的人借鉴,无论是这个产品是一个APP,还是一把椅子,一款饮料,还是一支笔……

2010年,41岁的张小龙和团队还在打磨QQ邮箱的子功能——阅读空间,一天,张小龙看到了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软件:Kik,才上线了15天,就获得了100万用户。

于是张小龙给马化腾发去一封邮件,表达了自己想做通讯软件的想法,这是微信诞生的开端。后来张小龙将这段经历描述为:“突然搭错了一个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

产品经理的灵感是珍贵的,张小龙将这个想法实行起来的时候,极尽严苛。

此后微信一路高歌猛进,开发出了当时的陌生人社交三板斧: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甩掉了雷军的米聊、开创“按住聊天”的Talkbox,两年时间不到,突破了2亿用户。

在当年的“千信大战”中,几乎每一家互联网巨头都推出了类似的产品,除了米聊、kik,还有飞信、易信等。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微信功能,朋友圈、公众平台、支付功能、小程序……在当年都是张小龙拿下竞争对手的利刃。

据腾讯公布的数据,微信活跃用户已达12.5亿,作为中国最顶级产品经理的张小龙,也早已冠上“微信之父”的称号。

在进入腾讯之前,张小龙曾开发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这是一款让大多数人能够放弃微软系统自带的Outlook邮箱的软件,也被当时美国最知名的科技网站ZDnet评为5星软件。

后来Foxmail被腾讯收购,张小龙此后便加盟了腾讯公司。

早在2000年,李学凌(欢聚时代创始人)还是记者的时候,采访过张小龙,并评价他说:没有想象中的自信与骄傲,总有一股淡淡如水般的平静。张小龙的性格特征,也深刻地反映在他做的产品上。

和牛商业(ID:heniucaijing),翻阅张小龙的社交网络,历年演讲,以及自述产品书籍《微信产品观》,从中节选60条体系化的产品思维,分为三部分,供和牛商业读者收藏学习。

以下内容,来自微信之父张小龙。

一、你所面对的用户是什么样的?

1.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对于产品来说,要营造一个“环境”,然后由这个环境来决定用户来做什么样的反应,用户会被你营造的“环境”牵引。这是决定用户应该做什么的重要因素。

2.人是懒惰的。

人都很懒。懒惰也催生了很多发明。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把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3.时尚是驱动力。

我们认为推动微信普及的并非全是它的功能,而是一种偏向时尚的元素——今天如果不用微信,你就落伍了。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做互联网产品不能太“工具化”,“工具化”看起来很实在,但它不能引起用户的连锁反应,特别是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连锁反应的场所。

4.人是没有耐心的。

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就爱上你的产品,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用了。我们也不要尝试去引导用户,去教育用户,没有人愿意去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育。

5.人是不爱学习的。

我们经常讲一个“马桶阅读”理论。如果我们给用户的内容是在马桶上的时间看不完的话,就是太多了。这是用户很自然的习性。

6.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

7.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通过自己,或许你就理解了人最普遍的心理。在产品里面,我们往往是靠自己的感觉来做决定的。

8.群体是“乌合之众”。

如果我们聚在一起去做一件事情,那我们就是“乌合之众”(中性词,描述一个群体现象)。群体智商必然是不如个体智商的,因为大家都喜欢趋同,向别人看齐。对于互联网产品,用户是群体,不是个体。对于一群人来说,他们变成一个整体以后,可能会做出一些个体想象不到的很疯狂的事情。

9.重视草根用户。

我们经常思考,假如一个“草根”来用你的产品,他会怎么用?这代表了大部分用户的状态。做互联网产品时,我们经常会犯的错误是:以为你的用户就是你周围那几个朋友和同事。其实你的用户无处不在。

10.伟大的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而不仅是提供一些功利上的好处。

二、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11.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贪嗔痴是佛教里说的三毒:贪,就是贪婪;嗔,比如说羡慕嫉妒恨;痴,比如说非常非常喜欢微信,这也是一种痴迷。所以,一旦对一样事物过分喜恶,就会迷失了。

12.对新点子,99%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

大部分“我有个好主意”都是脱离需求的。不臆想需求。

13.不要用户说要什么就做什么。

不直接满足用户需求,用户需求是零散的,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用户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到他们的想法。

14.大部分新动能是可以砍掉的。

回想一下,你们做了多少功能,是可以不做的?

15.不要听从产品经理的需求。

他们不是用户却自以为代表用户,他们的分析过于理性。

16.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第一,需求不来自调研;第二,需求不来自分析,第三,需求不来自讨论,第四,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

17.从用户讨论中发现灵感。

微博上的用户帖子,才是真实场景的反应。

18.满足自己需求优于满足用户需求。

你无法真正理解他人,无法满足海量的个体的个性需求,人同此心,从自身捕获大众需求。

19.需求的本质往往可以归结为心理诉求。

20.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

省钱的短信替代工具不会成功。如果定位于更省钱的工具,可能就麻烦了

21. “爽”胜过功能。

营销的目的是让用户觉得“爽”,口碑传播的基础是“好玩”。爽是体验,体验比功能更易传播。

22.不要从战略分析来逆推需求。

23.调研获得需求是骗人的, 从数据统计看出需求更是骗人的。

用户反馈能帮助完善体验,但不会告诉你要做什么新东西。

24.需求来自于对群体效应的好奇

25.需求来自于自身需要和周边朋友反馈

26.需求来自于对当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朋友圈:人们需要从和朋友的互动中很安全地找到存在感,并且很舒适

27.需求来自于对平台的理解

开放平台带来的不确定性令人期盼,它是一个生态系统,而非单独产品。

28.需求来自于对信息流的理解

让个体都能显现,让品牌通过朋友传播。

29.需求来自于建立新系统。

通过建立简单规则,创作一个自运行系统,满足人群的某种心理或经济需要。

30.世界是新的。

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31.产品是演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

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规划是骗人的。

32.有DNA的产品才会演化。

如果将产品比喻为生命体的话,它是有DNA的, DNA是产品的价值观,认知。

33.群体效应是社交产品的核心。

通过对人内心欲望的洞察,建立虚拟社会的规则,引发群体效应,群体在推动规则变化。

34.将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产品面前,人人平等。

35.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抽象是提取实物的共有特性,使得用简单模型覆盖多样性,高度抽象带来简单化。

36.越简单的分类越易于被接受。

手机和PC的区别:手机是肢体的延伸,手机和人是一样的(通过各种传感器)。PC是外物,即外部环境。移动互联网产品不是简单的PC到手机的移植,如果没有手机,就随时在手机上记录想法,电脑做不到。

37.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38.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

你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需求,逻辑的完美也是令人兴奋的。

39.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

KPI是好产品的副产品,不为KPI而改变产品。

40.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就先放着不做。

41.你的价值观(态度)决定产品特性。

42.理性的分析是功利而不完美的。

43.抛弃不人性的创新。

创新不是基于推理,创新是为人服务的。

44.一个好的工具应该有很强的属性,提高效率,用完即走。

45.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我们希望微信能做很好的商业化,但是它不是基于骚扰的、基于流量变现的商业化。

三、如何做好产品经理?

46.产品经理应该像上帝一样建立一个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自我演化。能自我演化才是最重要的。

47.自然是人最本能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对产品的启发:简单,不用想。

48.去技术化思维

复杂的技术要隐藏在极度易用性背后,产品是由理性搭建,却用来表达感性。

49.“管理”是不自然的

不让用户卷入到“管理”工作里。

50.单线索最美

一维胜过二维。

51.少比多更好

内容太多会破坏社区氛围;朋友太多会导致社交恐惧;关注太多会导致缺乏吸引力。

52.注重第一次体验的感觉,用熟了就不能发现问题了。

锻炼对“自然”的直觉

通过对上千问题的分析来形成直觉,倒空自己的过往经验,以更本性的眼光看世界,比如技术控的去除。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可能不来自推理,而是直觉。

53.好奇心是PM的驱动力

54.PM的心态

求知,不为自尊心而战;放下情绪,才能深入问题本质;用数据和调研来说话;你的短板可能就是你的强项。比如,社交恐惧者可能知道怎么做社交产品。

55.理念决定了你的产品的高度

你的态度会反映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中,无可回避。

56.不听摇滚的程序猿不是好产品经理

摇滚意味着反传统,人性,自由等,摇滚帮助找到本性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反映在产品里。

不讨好用户;不太高自己。把用户当朋友

57.你没有竞争对手

重要的是,自己想要做什么,而不是他们在做什么。微信没有竞争对手,也不分析竞争对手,与其关注同行,不如关注未来。

58.作品,而不是产品

作品会打败功利的产品(Steve Jobs如此评价对微软的竞争),作品渴望完美。

59.做有灵魂的产品

有灵魂:有机联系的结构(产品结构),有肌肉(功能),有气质(价值观),反应敏捷(速度快),理性(逻辑清晰,交互合理),谈吐(文案)。

像人一样,是整体和谐而不精神分裂的。产品是有个性的。它可能不完美,但应该像手工艺品一样外表精致,内在和谐。

60.让个体更自由

互联网产品应该让个体更自由,个性化长尾产品是未来走向。工业化满足低成本,个性化体现独特价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