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考勤、调战略,京东疯狂补作业

查考勤、调战略,京东疯狂补作业
2024年05月29日 11:22 定焦One

定焦(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苏琦

编辑 | 金玙璠

最近,京东频上热搜,不是因为618大促,而是因为严查考勤,以及创始人刘强东的“兄弟论”。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京东零售开始严查考勤,并调整了午休规则,要求每天早上9点统计上班工位人数,午休时间缩短至1小时(12:00至13:00),期间不得熄灯;严禁代打卡行为;晚6点下班的员工需接受工作饱和度考量。与此同时,非工作的微信群全部解散。

京东随后又被曝出裁员信息。有网友爆料称,刚过完5月19日的京东老员工日,某些老员工就被裁了,涉及营销、运营、采销等多个岗位。

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京东此次严格考勤制度实际上是变相裁员”的说法,对此,京东方面予以否认。

不过,此次事件确实反映出京东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据京东调查了解到,内部每个月有1.4万人次找人代打卡,更有员工一年里代打卡近百天,每天下午4点就下班,但能领到全额薪水。

在5月24日流出的刘强东内部训话中,他先称,要对业绩表现优异的采销部门进行涨薪,随后称,“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此次考勤调整发生在京东今年Q1财报发布和618大促期间,有观点认为,京东一季度利润、GMV和活跃用户方面的表现都不及阿里和拼多多,刘强东是真急了。

在人员管理上,对手用更少的人,创造了更高的业绩。2021年至2023年,京东员工总数增加12.7万,但人均创收下降37万。过去两年多,阿里巴巴减员5.4万人,如今单个员工年创收460万元。拼多多至今只有1.7万人,人均创收1450万元。

在业务层面,百亿补贴、强化“仅退款”、主攻内容化,都是跟在对手身后跑,较少有自己的创新,也错过了“大力补贴就能出奇迹”的红利期。

过去几年,当对手或是大刀阔斧的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或是士气高昂攻城略地之时,京东的动作似乎慢了半拍。如今,京东需要补课,重启战斗模式。

现在,市场最关心的是,这些调整能否让京东重拾战斗力,真正做出改变?

严抓考勤,训话兄弟

京东近期因为调整午休规则、严抓考勤,频上热搜。此次京东的相关调整没有发邮件公告,是以部门口头通知的形式。

5月24日,刘强东在内部讲话中“先礼后兵”,先是宣布所有采销C1、C2、C3三个层级的管理者,现金薪酬涨幅20%-100%,未来两年内采销人员的工资将增长至20个月月薪。

有奖就有罚,他同时表示,业绩不好又不拼搏的人,公司永远不能容忍,会逐步通过各种手段淘汰出局。

有人力专家告诉「定焦」,严查考勤是强管控措施,一家公司开始抓考勤,肯定是对员工现有的工作状态不满意。但根据他的经验,这种强管控逻辑未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容易导致员工对公司的反感。

零售行业资深从业者孟奇称,一般想提升公司业绩,首选的办法是中高管带领团队冲业务,考核的是订单量、营业额等结果指标,而不仅仅是调整打卡、午休时间缩短等过程指标。

京东之所以强势查考勤,或许是因为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日前,京东、阿里、拼多多都公布了今年一季度财报,业绩对比加深了京东的压力。

京东是以自营为主的零售电商,营收规模一直处在高位。2024年Q1的财报中,京东以2600亿元的营收,力压阿里(2219亿元)和拼多多(868亿元)。

但作为重资产型电商平台,京东的利润水平一直偏低,京东调整后净利润为89亿元,排在拼多多(306亿元)和阿里(244亿元)之后。同时,有数据显示,京东GMV和年度活跃消费者等指标也都逊于对手。

而且,对手们用更少的员工数量,完成了更高的业绩。

根据京东年报,2021年至2023年京东员工总数从39万增长到约51.7万,单个员工年创收分别约为247万元、232万元和210万元,两年内下降约37万元。

就在大厂集体“瘦身”时,京东的员工人数却在逆势增加,主要是京东的自建物流模式比较重,仓配履约需要的员工多,2022年京东物流并购德邦股份,又纳入了大批快递员工。

这也导致京东的人效比低于竞争对手。

从2019年到2023年,拼多多单年的年收入增加了2000多亿,员工数只增加了7000多人。2023年拼多多员工为1.7万人,单个员工年创收金额约为1450万元。

相比之下,从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的两年多,阿里巴巴减员5.4万人。截至今年一季度,阿里单个员工年创收460万元。

业务调整,慢了半拍?

京东的业绩涨得慢了,过去一年多业务上的调整也慢对手一步。

2023年3月,京东推出百亿补贴活动;4月,将POP(第三方零售平台)和自营全面打通,希望靠POP商家拉高GMV;8月,下调自营商品的包邮门槛,从99元降至59元,并针对PLUS会员推出无限免邮福利;12月,宣布强化“仅退款”功能。

现在电商行业处于存量市场竞争,京东试图在价格、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以促成转化。但不少动作是跟在对手后面跑。

其中仅退款是拼多多在2021年推出的售后机制。有行业人士表示,京东的仅退款力度,如果想做到与拼多多一样,难度会很大,因为京东的优势品类是高客单价的3C家电,出现需要“仅退款”的场景较少,对商家而言,大件商品的退换成本也很高。

百亿补贴是京东去年开始的一大战略,将部分利润低的业务如日用百货类商品由1P(自营)转为3P(第三方)模式,以此来丰富百亿补贴商家端的供给,但产品丰富度较对手仍有差距。从最新财报来看,换来的增长不明显,也没有伤及利润,补贴力度有限。

“京东通过扩充第三方中小商家来扩大商家池,但平台的流量有限,审核较严,所以从招商结果上没有达到预期。”海豚社联合创始人那明远表示。

今年以来,京东开始主攻内容化和即时零售。

今年二季度开始,京东上线东哥数字人“采销东哥”的直播间,意图直指京东的内容生态;近期,京东还在即时零售方面发力,原即时零售品牌京东小时达、京东到家整合升级为“京东秒送”,并提出最快9分钟送达,京东秒送还联动商家将免运门槛从59元进一步降至29元。

但有行业人士认为,不管在内容化方向还是即时零售方向,京东都转型和入局较晚,已经错过“大力补贴就能出奇迹”的红利期。

京东目前的调整更多在服务范畴,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用户信任和对低价、服务的感知,这个方向本没错,但面对攻势凶猛的对手,似乎没聚焦在核心问题,“就好像一场考试,60分的部分还没完成好,就去拼命做附加题,有些本末倒置”,孟奇表示。

比起陷入增长瓶颈,孟奇观察,京东还应该担心,在对手们大力开拓的海外市场,自己也失去了想象空间。

拼多多的Temu、字节的TikTok Shop以及蒋凡带队的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都在海外加速跑马圈地之时,京东在2023年彻底从东南亚电商战场撤出,关闭运营七年的印度尼西亚站以及运营五年的泰国站,只保留部分仓储业务。由于海外业务规模缩减,京东新业务(达达、京东产发、京喜及海外业务)今年一季度营收48.7亿元,增速同比下降19.2%。

在京东的经营模式中,自营是相当重要的存在,京东最早以自营保真和自建物流送货快著称。那明远表示,现在整个电商的物流体系速度越来越快,京东的物流优势不像早年那么明显,3C数码也是低频需求,京东的竞争优势就不如以前。“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稳住,把自营和自建物流的护城河守住。”

京东还能重回狼性吗?

京东最早曾靠“自营低价和自建物流”两大杀器,打赢当当、国美和苏宁,也为自己打下了电商界的半壁江山。但是后来,京东和天猫一样,为了做高利润,采用定制包销、提价出新品等运营策略,这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低价战略。

那明远称,京东平台有大量的用户数据,知道用户想要什么,可以向供应商专项定制产品,这种业务利润很高。京东还联合品牌方提价出新品,利润也高。利润高了,产业链上下游分到的利润都多了,品牌投的广告费也就更多了。

但在用户更注重性价比的市场环境下,拼多多借此崛起,整个电商行业又回到了低价的竞争策略上,“拼多多抓住了升级天猫策略中溢出的300多万商家,并借用微信抓住了大量用户,然后反手一个‘百亿补贴’来打京东和天猫,京东和阿里只能被动改道,重回低价。”那明远称。

于是就有了马云的三个回归“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有了京东针对低价的一系列动作。

公司规模太大、内部在架构和战略上已经形成极大的惯性时,一旦需要重回战斗状态进行敏捷作战,管理上的问题就很容易暴露出来。

近期,多家大厂开始反思内部的大公司病。京东管理层承认集团体系存在“大企业病”,阿里管理层在《致股东信》中也提到阿里出现了“大公司病”。百度在璩静风波后,百度人力资源负责人崔珊珊上指出,百度存在大厂病,有些还挺严重。

但在对大公司病开刀这件事上,京东既没有像阿里那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和人员调整,也没有像百度一样果断决绝。

魅族科技前副总裁李楠发微博评论称:现在拼多多太强势了,京东的确是被动了。特别是看到拼多多内部那么拼,自己肯定是着急。公开放狠话,一是说明刘强东没有放弃。二是说明内部要动手了。“为什么这么多年不讲(狼性),归根结底,还是要打仗了,却发现无可用之兵。”

根据公开资料,这是近年来刘强东第三次在内部进行“狼性训话”,一次是生气内部拿PPT和假大空词汇忽悠他,一次是发现京东失去了低价竞争力,而这一次,刘强东的措辞更为犀利,或许是因为没有什么比员工失去斗志更可怕。

但抓考勤仅是一个开始,要真正调动积极性,还需要做出业绩,给大家信心和战斗力。

孟奇认为,追赶本就被动,还容易丢失基本盘。“每个公司的成功都有时代背景,与其战略摇摆,不如对外守住最核心的用户群,对内做好管理,熬过周期低谷。”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