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到中国,概念验证如何栽培“创新之苗”

从美国到中国,概念验证如何栽培“创新之苗”
2024年02月26日 14:50 华略智库

作者:陆辰佳 华略智库新兴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贾君妍 华略智库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概念验证是助力早期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创新环节。近年来,概念验证日益成为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杀手锏”,各地政府也争相成为概念验证的引导者、推动力、参与方。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西安等地率先探索建立了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形成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一起来看!

全文6261字,阅读约16分钟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概念验证”最近正逐渐成为新宠。近期,多个省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纷纷提及概念验证和概念验证中心,释放出重要的政策信号。

四川省:建设概念验证平台,组建省级中试平台公司,布局一批中试熟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

江苏省:健全技术转移体系,推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经验,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安徽省:新建一批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重组升级省(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造“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枢纽。

天津市:发挥技术经理人发展促进会和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咨询委员会等各类科技服务主体作用,畅通科技成果在津转化通道。

概念验证,助推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

概念验证起源于21世纪初期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是一种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验证模式,旨在验证某些概念或理论是否具有实际应用潜力。技术创新链一般分为基础研究、概念验证、样品开发、中试熟化、大规模量产等阶段,从研发成果到市场化产品之间的鸿沟被形象称为“死亡之谷”,概念验证则是跨越这一鸿沟的首要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图1)。

图1:技术创新链主要环节示意图

概念验证一般由技术、产业、资金三方的资深专家对创新项目进行“技术+商业”双重验证,即对科研成果的技术、商业可行性和市场应用前景等进行全方位评估与测试,遴选出创新能力和商业潜力较高的项目输送至后续阶段,并淘汰商业开发可行性较低的项目,从而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落地的成功率。

而概念验证中心作为概念验证活动的主要载体,通常由场地及配套设施、专家和服务团队、项目库、投资基金等要素构成。与其他创新载体相比,概念验证中心的突出特征可概括为:聚焦的成果转化阶段更早期、服务对象更多元(表1)。

表1:概念验证中心与其他创新载体的对比

美国、新加坡、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较早探索概念验证,积累了丰富经验。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阵地、原始创新策源地,拥有丰富的创新成果资源,概念验证最初诞生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于2001年设立了全球首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冯·李比希中心(von Liebig Entrepreneurism Center),麻省理工学院于2002年跟进成立了德什潘德中心(Deshpande Center)。随后,美国多地高校陆续设立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基金等,如佐治亚州6所大学合办的创投实验室(VentureLab)、哈佛大学生物医药加速基金(Biomedical Accelerator Fund)等。

除高校外,政府和公立机构也陆续推出概念验证相关计划,推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质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孵化出创新型企业。

如新加坡于2008年启动的概念验证资助计划,为每个入选项目提供最高25万新元的资助,2008年至2014年共资助123个项目。欧盟委员会下属的欧洲研究理事会(ERC)于2011年推出概念验证资助计划,为每个入选项目提供最高15万欧元的资助,截至目前共资助19个国家、105家机构的187个项目,出资总额达2700万欧元。美国商务部于2017年推出概念验证支持计划,为高等教育机构、创业公司和创新服务组织提供总计1700万美元的资助。

这些概念验证计划具有三大共性特点:一是支持范围均为信息与通信技术、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环保技术等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二是资金用途主要包括技术和商业可行性研究、发展方向策划、知识产权战略、合作伙伴接洽、终端用户评估、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三是项目评选标准主要包括技术稳定性、创新潜力、市场潜力、可制造性和可扩展性、首席研究员的领导和管理能力等。

国内概念验证中心的五大发展模式

我国于2017年首次在中央政策文件中提及概念验证,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强化创新创业载体的技术转移功能,支持技术概念验证、商业化开发等技术转移活动。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开始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从依托主体来看初步形成以下五种主要发展模式。

一是院校策源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似,我国的概念验证中心也起步于重点高等院校。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依托校内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全国首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并联合国有资本发起微种子基金,为早期科技项目提供投资额度10-20万元、投资周期1年左右的小额投资。此后,各大高校院所积极探索概念验证中心运行模式,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念验证中心推出“概念验证+孵化+投资”模式,中科院概念验证中心构建“创意验证、可行性验证、商业性验证”验证体系,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实行“项目筛选、项目培育、项目投资、联合发展”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二是研发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依托丰富的技术成果资源,将概念验证环节嵌入其创新服务链条。如于2020年启动的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依托工研院技术创新中心、硬科技孵化器、创新基金等成果转化资源,构建了包含项目遴选、验证辅导、创业孵化、投融资等在内的全过程服务体系。一方面,组建专家团队、项目团队两个技术经理人服务团队,有效帮助入选项目开展概念验证评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资金,合理设置概念验证全流程保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采取阶段支持方式分期拨付项目经费。

再如杭州市光机所光电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是杭州于2022年底授牌的首批15家概念验证中心之一(图2),依托研究所引入的德国马普所“诺奖级”菲利普·罗素团队,面向多个应用场景开展市场化概念验证、技术孵化,加速光子晶体光纤的产业化过程。截至2023年11月,该中心累计引育科研团队38个,申请知识产权400余项,技术交易额近7000万元;孵化科技公司36家,总产值近5亿元,投资企业总估值超100亿元。

图2:杭州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授牌仪式,来源:科技金融时报官方公众号

三是大企业垂直型。科技领军企业聚焦优势业务领域,通过概念验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增添产业发展动能。如广州奥咨达作为国内医疗器械领军企业,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建立山东省首个计算医学概念验证中心,首创“医疗器械+CRO+CDO+CMO”四位一体服务模式,为创新产品提供包括市场调研、概念生成、设计开发、原型机生产和测试的一站式服务,有力支撑医疗器械的创新转化。

再如杭州德诺高端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借助生命科技龙头企业德诺医疗的全球创新资源与技术整合能力,将患者需求与临床治疗理念相结合,为产品设计、验证、临床试验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打通了“医工结合、科工结合”技术转化重要环节,破解了高端医疗器械成果转化的困境。该中心自2022年末挂牌以来,已搭建3种项目验证体系及收费标准,入库项目10个,累计验证成果6个,其中“水凝胶心肌修复技术”经验证为国际领先,将进入大规模临床试验阶段。

四是资本领航型。近年来,社会资本也积极参与和发起建设概念验证中心,赋能初创企业成长。如位居国内十大顶级投资机构之首的高瓴资本,于2022年推出“Aseed+”种子计划,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重点领域,计划在3年内投资约100家种子期企业。高瓴在北京、上海、苏州、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与合作伙伴联合设立种子概念验证平台,并打通投前、投资、投后各个环节,实现创业孵化、市场验证、创业加速、产业对接、后续融资等一体化服务,为初创企业提供全周期支持。

五是园区承载型。一批大学科技园、高科技产业园充分释放科创空间和创新服务潜力,有力支撑概念验证发展。如环上大科技园区与上海大学工训中心共建的环上大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于2023年11月启用,总面积超1200平方米。一方面,依托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软硬件设施(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疗、先进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备2000余台),推动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工程技术概念验证(图3);另一方面,紧邻上大校园的环上大科技园负责对项目进行市场研究,设计、优化商业模式,帮助项目团队对接投融资,寻找合适的商业伙伴,后续还对项目进行商业化绩效评估,分析市场反馈、销售数据、财务指标等。

图3:环上大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入选团队参访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公众号

国内概念验证先行城市的发展经验

1.政策引导是概念验证发展的起手式

2022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国内发达城市密集出台概念验证相关政策,主要明确了概念验证平台和基金的建设主体、认定条件、支持方式等事项(表2)。

在建设主体上,各地均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开展概念验证,其中研发机构承担技术评估职能,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商业开发职能。在认定条件上,深圳对概念验证中心的团队人员、项目库和场地等提出要求,杭州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概念验证资金、概念验证成效方面的要求。在支持方式上,北京采取“事前补助”,上海实行“非定额资助”,深圳和杭州采用“先建设,后认定”机制。

表2:京沪广深杭概念验证相关政策梳理

2.专业支撑是概念验证发展的顶梁柱

概念验证的项目遴选、评价等环节需要较高的技术分析研判水平,而商业评估、样品开发等环节需要丰富的产业化资源和经验,因此各地概念验证中心的建立和运行主要依托重点高校院所、科技型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资源。

北京首批概念验证平台支持资金资助的12家平台,主要聚焦智能装备、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四大高精尖产业领域,建设单位包括首都医科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以及荷塘探索国际健康、昌科华光等科技企业,利用建设单位的科研设施、研发能力、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由建设单位领导任平台负责人,多个技术部门协作组建专职运营服务团队,提供成果评价、技术测试、样品试制等具体服务。

成都“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概念验证中心”聘请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批具有丰富成果转化经验的专家教授作为“创新导师”,为项目提供高水平精准技术指导;聘请了阿斯利康、波士顿科学、微创医疗等知名医药企业的一批资深行业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帮助项目链接产业资源。可以说,依托雄厚的医教研资源与全链条的专业机构网络,该中心已经构建了涵盖成果筛选评估、项目培育加速、接力式投融资、定制化咨询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3.资金注入是概念验证发展的加速器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阶段资金匮乏的问题,深圳、西安等城市先行探索设立概念验证基金,将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有效解决创新项目概念验证环节的资金需求。

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作为深圳首个由政府发起的概念验证支持计划,于2021年首创了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成果转化三支配套基金。该系列基金由南山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南山创投、力合创投共同发起,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精细化、针对性支持,首期成功募资2亿元。截至2023年7月,该系列基金已在海内外征集、储备和跟进科创项目180余个,其中沉浸视觉、微灵医疗、深碳科技等19个优质项目已完成投资决议。

区别于深圳西丽湖概念验证基金“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2023年4月设立的西安环大学概念验证基金采取“社会资本探路、国有资本跟投”方式,即项目验证通过前所产生的成本性支出由具备实力的产业方承担,验证通过后的资本性投入则由国资基金承担。该基金是陕西省首支概念验证基金,目前主要出资方是碑林区属国有企业碑林科创集团,已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累计调研入库项目超100项。

源于美国的概念验证,已在我国落地生根。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我们期待全国各地的高校院所、研发平台、科技企业、投资机构等创新主体各展所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共同灌溉出有望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创新之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