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链网7月9日报道近日,《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赚足了观众眼泪。影片中用强烈的写实主义描述了一群慢粒白血病人因无力承担价格高昂的正版药物“格列宁”,而选择由“程勇”(徐峥饰演)从印度“代购”回来的仿制药来维持生命。故事的另一方,自称“张院士”的假药贩子套用“格列宁”包装,举办展销会,大肆宣扬所谓“疗效神奇”的、实际上是“扑热息痛+面粉”的假药。
尽管影片中“程勇”代购的价格低廉的仿制药对慢粒白血病患者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走私药的来源无法确定,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药品的真实性,加大了试用的风险。如果说大量“张院士们的假药”被冠上“走私药”的名头大肆销售,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影片呼唤着相关部门对于天价药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对“病急乱投医”的患者们发出了防范假药的警示。
我们悲悯、支持癌患者,但回归到大众,更不能容忍的是假药!
“药品防伪”的确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讲,药品的信息依旧是对接给中心的记账方式的,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这些信息是可以篡改的。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供应链和区块链是一对天作之合,区块链的基本要素、特征正是今天供应链所需要的”,那么,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区块链技术能否真正意义上助力实现“我不是假药”?
前景是可期的。我们知道,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的数据链,后一条链包含着前一条链的信息,不容被篡改,是一种更安全的数字化账本。溯源防伪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区块链落地领域之一,也是当下巨头们争夺区块链技术落地的主要领域。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溯源防伪,药品的信息从开始着手生产的那一刻便被记录在链上,之后的检测、运输、销售等过程也会上链,这就意味着所有记录到链上信息层层嵌套无法篡改;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制药公司、批发商、药剂师和患者之间的每一笔交易都可以去追溯以用来核实重要信息,解决一系列售后争端。
将区块链应用到生产、物流、销售、采购、监管环节,提高了供应链“端到端”的数据透明度,降低了风险,解决了信任问题。国内外试图利用区块链技术打击假药的实践也在不断地充实着。根据挖链网此前的报道,制药巨头默克公司(Merck) 正申请“利用区块链来追踪商品在供应链中的流转”专利;印度政府智囊团也在尝试用区块链打击假药。在我国,早在去年六月份,基于区块链的药品溯源平台就已经诞生;八月,阿里健康联合十多家医药企业成立了中国药品安全追溯联盟。时隔一年,在今年六月,顺丰发布了医药供应链解决方案,运用区块链技术为医药追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将每一盒药品的生产、流通过程数据记录到区块链系统,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建立节点,确保医药数据安全透明。
尽管我们对“区块链+药品溯源”有着美好的愿景,研发人员也在进行不断的尝试,但另一种声音认为:在溯源过程中,区块链只能提供信息化的技术,并不能解决造假和掉包的问题,最大的实用性大概只是增加了造假成本。此外,当前区块链受限于分布式记账结构,对于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链来说,行业的瓶颈在于TPS3000(每秒最多处理3000笔交易);相比之下,中心化的支付宝在去年便可实现每秒25.6万笔交易。这种情况下,使用公有链对商品溯源信息进行存储也并不现实。
目前,对大多数人来说,区块链底层技术是一个未知领域,让公众相信区块链技术的实用性也并非易事,区块链药品溯源依旧前路漫长。正如媒体此前报道的那样:“这条路上的开拓者不仅需要有创新的精神,更要关心专家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担忧”。我们期待着区块链能够有效解决制假售假问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