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股借元宇宙纷纷大涨 增量焦虑刺激巨头加速入场

“芯片”股借元宇宙纷纷大涨 增量焦虑刺激巨头加速入场
2021年11月11日 23:13 新视财经

119日,A股芯片概念股景嘉微(股票代码:300474)股票大涨20cm,一路涨停,令人侧目,并且与之相关的芯片企业、电子加工企业如安集科技、神工股份、宁波精达、中芯国际等芯片产业股票均持续上涨。有传言称景嘉微涨停缘于券商机构宣称景嘉微为元宇宙基础设施核心标的。这一传言虽遭到景嘉微方面的否认,但是股票市场近来对元宇宙概念股的又一轮追捧却是实实在在的。

1110日,号称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股票代码:RBLX)收涨超 42% 109.52 美元。自Roblox在招股书中提出了元宇宙一词的概念后,这一名词迅速为各大公司、创业者、从业者甚至网民所熟知,火热的关注使得Roblox上市首日市值就超过400亿美元。受市场影响,同为元宇宙概念股的微美全息在财报发布当日股价大涨 20%。财报显示,微美全息营收同比增长 202%,主要受益于元宇宙行业的良好前景。

知名风险投资人兰洪明对此提醒道:“股票市场的火热还是炒作的成分更大,这是一贯的概念股炒作思路,相关公司跟元宇宙的未来有多大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我们要明确,真正的好公司是要能看懂其业务是要做什么的。”

全球市场来看,多家公司争相宣布进军元宇宙领域,元宇宙相关概念股纷纷大涨,此景一度被视作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互联网时代级风口,产业研究、公司战略、市场目光均看向了这一领域。

元宇宙路线多元 各方意见尚需市场检验

作为最早提出元宇宙概念的公司,RobloxCEO Dave Baszucki曾表示,元宇宙至少包括以下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

Roblox的定义里,Roblox宇宙的用户可以拥有不同的身份,可以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定制自身的身体,其生态内的游戏各不相同,但有着统一的经济体系,用户可以自由穿梭在不同的游戏中。这一定义与Roblox作为开放式的游戏平台关系密切,在Roblox看来,用户甚至可以通过元宇宙创造游戏,通过UGC内容创造文明。

但是随着概念的广泛传播,各方对“元宇宙”概念的阐释融入了不同的含义,也带来了元宇宙概念的多元化现象。

全球最大的社交软件Facebook是较早地响应元宇宙概念的互联网巨头,1028日,其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甚至宣布将公司的名字改为“Meta”,这是元宇宙英文单词“Metaverse”的前半部分,意为超越。扎克伯格认为,元宇宙将是下一个互联网篇章。据外媒报道,Facebook正在测试一个与元宇宙相关的平台“Facebook Horizon”,它类似《我的世界》,允许用户在虚拟空间自由创作。

和游戏平台的逻辑不同,坐拥最大的社交和内容资源的Facebook认为的元宇宙 = VR / AR + 数字替身 + NFT。这一定义在《华尔街日报》的总结中归纳为了一句话:“元宇宙被松散地定义为一个广泛存在的线上世界,人们通过数字替身进行交互。”

Facebook的定义中,元宇宙中的用户应该有一个确定的身份,通过VR/AR等技术实现在虚拟中构建一个超真实的人的形象,扎克伯格曾演示了其构想的元宇宙的重要功能:虚拟办公室开会。通过VR设备,人体可以以近乎于真实的样态在虚拟空间中的办公室进行面对面交谈。

在这一逻辑中,最为核心的是VR,这也是Facebook在近期的宣传中一直强调的,VR是其所期待的下一个聚合流量的终端设备,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事实上,Facebook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此前其收购了VR公司Oculus,并推出了VR平台Oculus Venues,而近年来,Facebook也在不断收购VR工作室。

谷歌Niantic Labs则与之相反地押宝AR赛道,他们认为元宇宙要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而非完全沉浸虚拟世界中。与之相似的,苹果公司CEO库克在近期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表示:“不要叫元宇宙,我们称之为AR。”

库克认为,AR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叠加。这种方式不会分散人们对物理世界的注意力,而是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合作。AR技术可以增强我们的对话、学习,真正放大技术对人们的价值,而不是把现实世界封闭起来。

而海外媒体人Packy McCormick则认为,目前腾讯是最有希望实现元宇宙的公司。元宇宙的神奇之处在于无缝整合社交、生活、消费的各种平台,跨越了ARVR、音频、互联网与物理世界,而腾讯是在每个环节都掌握了最关键的选手。

从这个逻辑来看,元宇宙的概念出现,为业务发展更为庞大的公司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整合其旗下资源和业务线的思路,用于更好地集成公司的多维实力。

对于尚处朦胧的元宇宙,罗永浩笑称自己的下一个创业项目也是元宇宙项目。这一说法源自他所引用的美国投资KOL Shaan Puri对元宇宙的与众不同的阐释。

Shaan Puri将元宇宙视为一种时间概念,这与Facebook等公司强调的空间概念截然相反。Shaan Puri提出了奇点的概念,即未来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明的时刻。他认为元宇宙也存在这样的时刻,一个数字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时刻,但是当下的现实生活正在变得数字化,从工作到社交再到游戏、身份认证和数字货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正处于元宇宙的过程中了,甚至每一个用户,都是元宇宙的创造者。

罗永浩总结说,现在我们从兜里掏出手机看还需要费点功夫,但是很快,某个公司就会做出智能眼镜,整天挂在我们眼睛前面。届时,我们对屏幕的注意力会从50%过渡到90%,那时候,就是元宇宙的开始,因为到那时,虚拟生活会比真实的生活更重要。

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在报告中称:“元宇宙仍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参与者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丰富着它的含义。”当下对元宇宙的理解流派众多,无论是产业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各方对元宇宙勾勒的格局尚未描绘清晰。哪一家之言可以走得更远仍旧需要市场的检验。

巨头渴望增量 入局者挣抢门票

事实上,各方对元宇宙概念的追逐不仅仅是风口将起时的抢占,10月以来元宇宙的再度火热更多要归结于大公司的举动。

此前,Facebook非常利索地更换公司名称为“Meta”的背后,并非是大厂布局风口的高瞻远瞩。行业普遍认为,Facebook改名与新浪微博将网址改为“weibo.com”的逻辑不无相似,这实则是对元宇宙的深度绑定。

作为手握全球23亿用户的顶级社交媒体公司,Facebook一手社交,一手内容,不仅深耕内容领域,还据此向更多元的内容服务、硬件产品领域延申,其旗下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布控全球的社交服务,虽然风光无限,却也能感受到高处不胜寒。

Facebook 26亿的MAU便可以看出,占据当下全球人口近一半的Facebook已然到了增长的天花板,接下来的脸书,再难有新的故事产生,疲软的增长和看似走到终结的产品故事,都不得不催促着扎克伯格迅速为Facebook找到新的增长点,至少,要让投资人和股民持续保持对Facebook的信心。

知名风险投资人兰洪明认为,如果Facebook不进入下一代的虚拟社交,就一定会有新的公司出现颠覆其地位,因此讲一个新的故事,就成了扎克伯格的必然之选。

而事实上,近几年来,扎克伯格一直主导FacebookVR硬件、服务、游戏等领域的投资,但是由于VR产业的发展坎坷和不断遇冷,只凭Facebook一家难以撑起这一市场的进步,扎克伯格的焦虑可以想见。因此在元宇宙概念横空出世之时,Facebook过去所讲的故事立马有了新的框架和剧本,而这也不难总结,为何Facebook一直强调其所谓的元宇宙VR路线。

清华大学沈阳团队的研究报告认为,元宇宙的火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寻找新出口的需求,如腾讯这样掌握社交和内容的公司在构建所谓的元宇宙时,拥有较为坚实的底层基础,且其布局的云计算、VR/AR、游戏等领域基本满足最早Rolobx勾勒的元宇宙的条件,因此腾讯也被看作是最有可能实现元宇宙的公司。

腾讯方面对此认为,元宇宙是个只有少数公司才能完成的项目,更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见效的项目。尽管如此认为,但是腾讯并未停下脚步,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网易等巨头近期注册了大量元宇宙相关商标,互联网公司急切地想要获得新一代互联网的入场券。

而芯片公司也难逃这种焦虑。

11月,英伟达GTC 2021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发布了号称能够承载“元宇宙”愿景的虚拟化身平台“Omniverse Avatar”,根据介绍,这一平台集合了语音AI、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推荐引擎和模拟技术方面的技术,基于上述技术,该平台可以生成具有推理、对话能力的视觉形象。

大会上,黄仁勋展示了由这一平台生产的迷你版黄仁勋“Toy-Me”,该形象可与人进行自然回答。且黄仁勋提到,该技术可应用于智能零售、客户服务、远程会议等领域。这跟Facebook此前提到的虚拟会议中的具身化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为元宇宙更具落地性的方向是共享的虚拟世界。

这是英伟达再次提及其与元宇宙的相关布局。此前英伟达的股票于112日首次超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为全美第七大上市公司,当日总市值高达6600亿美元。有媒体认为这一方面是受到了英伟达搭上了元宇宙的热点的影响,英伟达进一步脱离了芯片业,从而使得其业务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毕竟,芯片业的竞争格局仍旧十分激烈,苹果方面连续发布的M系列自研芯片对英伟达等芯片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且英伟达引以为傲的显卡业务也面临着来自英特尔、AMD等企业的紧追不舍。

芯片企业需要新的故事。根据公开资料,英伟达的业务正在不断延伸,覆盖数据中心、专业可视化、智能汽车、加密数字货币挖矿等多元的领域,但是,这都不足以支撑起英伟达更大的野望。此时,恰逢元宇宙的热潮到来,其拥有的AI软硬一体化的技术底蕴与元宇宙的概念结合,有了更多可讲的故事。除了英伟达之外,AMD等芯片企业也借助元宇宙的概念纷纷拉高了股价,获得市场的追捧。

巨头的抢注,导致市场的火热关注和投机者的见势起意,形成股票市场的泡沫化现象。根据澎湃新闻统计,近期中国企业注册元宇宙相关商标的数量已然高达400家。

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资本吹捧下,非理性的舆论泡沫呼应着非理性的股市震荡。当下的元宇宙概念布局仍旧集中于XR及游戏社交领域,技术生态和内容生态都尚未成熟,理想愿景和现实发展之间存在漫长的“去泡沫化”过程。

基建发展缓慢 元宇宙概念快于现实

无论是Facebook坚持的VR路线,还是Niantic押宝的AR赛道,在当下都面临着发展缓慢,迭代迟滞等困境。

尽管Facebook很早就斥资30亿美元收购了VR企业Oculus,但是其产品的不温不火也透露了想要靠一家巨头支撑起VR生态的庞大市场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VR设备发展至今,仍旧没能解决体验、服务、生态这三项核心痛点。戴上VR眼镜一会就感觉头晕,VR头盔中的画面并不精美等是当下VR设备常见的通病。即便是有公司的技术做到了更为精致的画面和更为便捷轻松的体验,却也面临着投入市场化所需的高额造价和普及成本的问题。

与智能手机不同的是,VR设备在当下并未成长为用户所随身必备的使用工具,VR扮演的,更多是新奇和娱乐体验的方式,这并不足以成为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以VR构建的元宇宙尚且需要硬件厂商的进一步普及,同时也离不开软件开发者和相应的内容提供者对其生态的共建共享。

在元宇宙的想象下,VR是充当具身化的设备基础,而如何通过设备实现人在虚拟世界中接近甚至超越真实的五感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知名风险投资人兰洪明对此表示,当下VRAR等设备的发展仍旧不是终极形态,在未来,这类设备一定要做到轻量化、无线化才能算是成熟。当下的技术基础即便是5G,也不一定足以支持VR/AR设备的运算需要,同时,对于一个硬件产品的预测更要看其边缘技术的发展,VR/AR设备的相关电池技术、发光技术、设备材料技术都需要伴随产业进步才有机会促进VR/AR设备的大爆发。这对元宇宙的影响亦是关键的,唯有硬件设备走到一定高度,企业勾勒的元宇宙概念才算有实现的可能。

在早期元宇宙的构想中,这还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其所采用的分布式技术使得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用户都拥有对内容的解释、修改、创作的权利,这意在勾勒一个更为具有想象空间的,足以释放UGC内容活力的新的内容生态。

但是分布式技术所需的算力支持是这一构想下面临的难题,想要使得UGC创作者在元宇宙中开发思维,释放创造力并依托分布式技术加以规范所需要的算力是难以想象的,这对技术平台资源的挤占也是一大难题。

另外,NTF强调了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归用户所有,但是在虚拟的元宇宙中,这种用户权该如何确定,又该如何行使,目前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思路。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立新认为,科技的发展应该走慢点,走稳点,走安全点,给人类留一个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绝不能盲目迷信新的科技概念。当下企业入局元宇宙大多数只是借题发挥,希望在炒作中迅速获得短期利益,这是必然。根据“啤酒泡沫理论”,元宇宙作为好啤酒,前期必然有泡沫的产生,而只有泡沫破灭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元宇宙。

兰洪明认为,针对元宇宙的概念,各方都应该保持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元宇宙固然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进入太早了都可能成为先烈,短期不要太乐观,长期不要太悲观。当下的风险投资对元宇宙都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目光,市场应该冷静,元宇宙的形态还未落定,未来的元宇宙一定会在发展中不断糅合多方的思路,从而成为最靠近现实的形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