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孙燕姿”爆火后,数字人时代将至?

“AI孙燕姿”爆火后,数字人时代将至?
2023年05月30日 17:20 市界

“冷门歌手”孙燕姿,借助AI的力量重新“走红”。有“灵魂”的数字人,会出现吗?

有“灵魂”的数字生命,是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近?在《流浪地球2》的图丫丫之后,“AI孙燕姿”又红了。

最近的几个月来,“冷门歌手”孙燕姿开始“翻红”。包括歌星周杰伦的《发如雪》、柳爽的《漠河舞厅》,都被其翻唱了,不过,献声的不是真人,而是“AI孙燕姿”。在B站和抖音等平台上,AI孙燕姿翻唱歌曲的部分视频播放量已过千万,评论高达上万条。随之而来的,是社交平台上引发的讨论:既然“孙燕姿”可以轻易被复制,那么,作为真人“数字分身”的虚拟数字人,也是否能够借此真正成为现实?

“每一家公司,在2023年都可能需要一个数字人。”在2022年底的“预见”年终秀跨年演讲中,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如是说,”你可以用它来做本地生活,来做客服,来做品牌直播,来做短视频,来做临终关怀。”

当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热席卷而来。而在大模型落地场景的“GPT+”浪潮中,曾经因为元宇宙概念爆火过的数字人再次被推到了潮头。国盛证券就在不久前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数字人将成为GPT-4下,承载多模态的“杀手级应用”。

虚拟数字人市场中,究竟是否存在泡沫?ChatGPT大模型,又会将这一炙手可热的行业,带向何方?

01、数字人,“占领”直播间?

不久前的5月22日,孙燕姿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篇文章,作为对“AI孙燕姿”的回应。其中说,人类无法超越AI技术已指日可待,“你已经是可预测的,也是可定制的”。

▲(图源/抖音平台“AI孙燕姿”视频截图)

实际上,在各大视频平台上,数字人早已成为大多数人并不陌生的“常客”。

在一些抖音短视频里,曾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家电商直播公司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在工位上的几十台电脑中,AI主播们在“忙碌”地进行直播。而这并不是虚幻的场景。

作为一家医药企业产品负责人,李峰收到了团队要求在公司直播间里引入数字人主播的需求——医药行业的专业性较强,公司经常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知识解读,但大部分业内专家都是“兼职”上岗的,并没有太多时间放在直播间里;如果尝试用数字人,可以节省请人的时间和费用,还可以支持平台对长时间直播的要求。

业内一家前沿数字人厂商为李峰提供了试用。李峰录制了一位专家3分钟的讲话视频,连同另一段文字内容一起提供过去,很快就获得了对方生成的数字人直播视频。其中的数字人主播外貌看起来与专家基本没有区别,吐字清晰,声音和语调也和真人大差不差,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当然,瑕疵也仍然存在。这位数字人主播动作有限,比如限于对口型、摇头、眨眼等,时间久了,仍然会发现它不是真人。而且,李峰说,“现在它只是进行现成内容的讲述,还不能互动”。

在商业咨询顾问刘润的抖音账号中,可以发现其近期不少短视频都不是真人出镜,而是由数字人代劳,屏幕上会出现“本视频使用数字人技术制作”的提示。这些数字人也是根据刘润之前的演讲视频训练出来的。

这类数字人,一般被称为2D超写实数字人。比起大众所熟悉的“AI换脸”,这种通过深度学习,“克隆”一个形象几可乱真、即时驱动的数字人,技术难度要更高。但在国内,目前企业通过数字人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厂商提供的SaaS方案,基于小样本的学习,很快就可以实现这类实时数字人应用。

这类数字人已经在各大社交平台的直播间里,开始取代部分人类主播。很多中小商家通过数字人直播,引导用户去购买团购券。为刘润制作数字分身的企业硅基智能曾对外透露称,其目前已经生产了近150万个数字人,与30万余家商家达成合作,与4万余个电商带货直播间达成合作。

“Z世代”的崛起,被业界认为是数字人受众得以拓展并实现商业化的基础。早在2007年,日本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即告诞生;在国内,2012年出道的虚拟歌手“洛天依”,以及乐华娱乐推出的旗下虚拟偶像团体A-SOUL,都拥有了一批稳定的粉丝群体。

但大众层面上对数字人概念的认知,则主要是来自于直播。

两年前火爆出圈的抖音美妆数字人博主“柳夜熙”就是其中的代表。在2021年10月,柳夜熙发布了第一条视频,6小时后其账号涨粉数量达到10万,30小时后突破130万;上线一周后,粉丝数量达到430万。与洛天依等二次元偶像不同,柳夜熙作为3D超写实数字人,借助计算机CG、动作捕捉等技术支持,其外貌、表情、动作等更类似于真人,真正做到了“发丝根根毕现”的惊人拟人效果。

社交内容平台,尤其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崛起,带来社交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用户对内容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数字人在消费级市场的应用探索也持续增加,不少头部企业开始为自己定制或邀请知名的数字人IP担任代言人,以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像在柳夜熙走红后,与其同在2021年推出的虚拟偶像“阿喜”也很快被高端雪糕品牌钟薛高聘为“特邀品鉴官”。

除了品牌营销的价值外,数字人的商业化价值也被直播场景放大。当直播成为电商的主要营销渠道后,主播资源开始变得“供不应求”。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直播人才缺口为800万人,预计到2025年,直播人才缺口可达1941.5万人。

直播电商行业的“主播荒”严重,加之平台上“冲直播时长”要求不断提高、直播成本增长的多重压力,虚拟主播也迎来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尽管数字人目前在直播中仍然是一个“念稿”的工具人存在,但仍然获取了极大的关注,一路劈波斩浪。自2021年开始,数字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并完成了早期的市场教育。

但数字人随着直播“爆发”后,作为镜子的另一面,它要规模化商用,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凸显。

直播的目的还是“带货”。但受限于技术,目前的数字人交互能力仍然有限,表达也比较单一。在用户的直观感受上,不少数字人主播仅限于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内容;或者在互动时对话比较尴尬。因此,直播带货时,不少电商选择虚拟主播+助理的模式,或者是由“中之人”操控,给真人套上虚拟主播的外表。

此外,要打造目前流行的超写实数字人,昂贵的成本也是一大制约因素。据了解,打造一个类似柳夜熙的超写实数字人,除了3D模型外,还涉及动捕以及手势、表情、口型、变声等多重技术,越模拟真人,需要叠加的技术手段越多,造价也就越贵。柳夜熙的制作方创壹科技创始人梁子康曾对外表示,柳夜熙的制作投入,包括人员成本、技术成本等约在百万元级别,其2021年11月推出的第一条柳夜熙短视频,成本约为几十万元。

但这些都限制了数字人IP的更新频率。柳夜熙如今在抖音拥有848万粉丝,截至目前发布了41篇作品,要低于真人主播。而不少企业的虚拟代言人,也在公布后鲜少有新的动态传出。

要想实现规模化商用,首先要能实现以较低的成本“批量”制造数字人,其次就是在“美丽的外表”之外,给数字人加上互动的“灵魂”。

02、人工智能,为交互数字人注入灵魂

基础技术的发展,给数字人产业带来了变革。

近年来,随着开源跨模态深度学习模型推出,底层技术获得突破,深度学习的应用也重塑了数字人的制作流程,各种图文和音视频数据采集后,通过模型训练,可以快速创造出复刻真人语音、外貌的写实数字人。数字人生产制作可以做到“流水线”化,推动了虚拟主播的大量诞生。据了解,绝大部分国内数字人ISV厂商现在主要针对B端客户进行服务,有厂商提供的方案中,企业直接使用其模板制作数字人,只需要一年不到3000元的费用。

通过这种复刻技术制作出的数字人,虽然用于直播带货时交互能力仍然受限,但至少可以通过“人海战术”,以量取胜;同时还减少了企业运营成本。

同时,AIGC(AI Generated Content,生成式AI)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让数字人革新内容生产效率成为可能。

电商行业率先对此进行了“试水”。2022年的“双十一”前夕,阿里引入元宇宙大陆“曼塔沃斯”,消费者可在元宇宙中创造虚拟数字分身,获得全新的消费体验。京东云团队在2022年“双十一”推出了“灵小播虚拟数字人”直播产品,实现7×24小时无人直播、直播话术智能撰写、自动营销抽奖活动等。

而AIGC和数字人的结合,想象力还不仅于此。

数字人在电商领域的应用,也为其在更多的行业场景落地提供了延展的方向——各行业均存在降本增效的需求,而可交互的数字人,是否也将因此拓宽更多客户的服务边界?

“底层技术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应用端的百花齐放。多模态交互的服务型虚拟人,可大规模应用于替代真人的可标准化、可模块化工作岗位,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Honnverse虹宇宙首席品牌官吴璇表示,“现在其核心应用场景主要是包括数字客服、数字顾问、数字主播、数字向导、数字主持人/主播、数字老师/助教等。”

今年5月,阿里巴巴董事会执行副主席蔡崇信携阿里文娱数字人“厘里”在公开活动上亮相,和业界探讨以AIGC技术助力影视文化产业提质、提效的可能。据阿里文娱表示,厘里是其旗下首个数字人偶像,出道不久就已通过代言、直播、数字藏品等多种形式,与英特尔、MLB、三星、奈飞等多个国际品牌合作;不久前厘里还和新海诚动画电影《铃芽之旅》展开联动,也为电影宣发提供了营销模式的一种新思路。

在天下秀头号藏家业务负责人TopHolder看来,数字人也正在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服务规模化”的机会。比如,其提到,2022年初的冬奥会上,虚拟手语主播已经为央视新闻做实时手语翻译了。“虚拟人能够让相对复杂的服务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不再受到人力成本的约束。”

小冰公司首席运营官徐元春曾对媒体表示,“虚拟人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提高效率。相较于降低成本,企业更看重虚拟人能带来多大效益”。

从产业战略层面上思考,基于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出发思考的生产逻辑,对于企业而言,数字人可作为之前的“智能助手”存在,但可体现出比之前的AI助手更大的优势——具有直观的视觉外表和人设,它可以既打造人设、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拉近和新生代用户的距离;还能替代真人,服务用户,完成简单的交互和内容生产相关任务。

同时,数字人作为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工具,能够和企业的信息化后台打通,完成对数据的留存、分析,提升管理效率和改进服务流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作为可视化的“数字员工”,也是企业重要的数字资产。

这类“数字员工”也已在房产、金融、文旅等领域的具体业务场景中得到应用。如招商局集团在去年底宣布推出数字员工“招小影”,除了有生动形象上和交互外,招小影实现了在招商随行办公协同平台落地,可进行工作汇总、信息通知等,并具备业务自动处理能力,辅助员工实现数据服务入口的统一。

万科的首位数字员工“崔筱盼”,主要是财务部门的辅助,负责催办各种预付应收/逾期发票单据。后来随着样本数据的持续积累,据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她的业务范围拓展到了投资、融资、工程、成本、营销、运营等职能上。

“虽然目前数字人更多地还是应用于真人服务的辅助性工作中,但未来会慢慢通过长期的业务数据沉淀,形成用户需求的分析模型,成为最懂客户和消费者的一对一专属顾问,提升整体客户生命周期和价值。每个人都能极低成本地享有一对一定制化服务,在各行各业将不再是想象。”吴璇说。

IDC报告预计,在2021年中国AI数字人(企业级服务型数字人)市场规模约为5.2亿元,但其在2022年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到2026年将达到102.4亿元,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03、“GPT+虚拟数字人”,玩家急上车

但长期以来,在很大一部分用户眼中,各种数字人更像是给AI语音助手添加的一个“拟人外表”。但现阶段的AI语音助手,也仍存在不够“聪明”,无法理解复杂的问题,无法根据用户的反馈作出即时反应等情况。

当柳夜熙和AI孙燕姿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复制拟人的外表和声音后,数字人还需要“灵魂”。目前ChatGPT和背后的大模型,则给智能交互数字人带来了新的变化。业界在思考,它是否可以优化数字人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其“大脑”扩容,解决数字人“只会念稿、不会交互”的问题。

“GPT-4 为代表的大模型推出后,最核心的变化就是,服务型的虚拟人在理解用户意图和回答问题上能做得更好了。”吴璇表示,“相比于传统的对话引擎,它能够有效地输出更加接近人类口吻的回复,对很多的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的到位。结合AIGC的功能,泛娱乐领域的数字人能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在金融、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则能更好地完成智能客服和专属顾问的沟通工作。”

此外,吴璇还提到,通过部分性格模型的训练,数字人客服还能拥有特定的性格特征和人性化沟通的属性,让品牌要传达的理念更好地融入到沟通和对话中,提升交互的流畅度,甚至建立情感链接。“未来会进入对话式IP的时代,图文、视频时代的爆款内容,都适合通过对话的方式再来一遍。”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不久前,顺网科技宣布其旗下数字人“晓竞”已将AIGC应用于电竞酒店行业,帮助酒店业主实现智能经营,自动生成营销内容,满足商户在实体经营中对数字营销的需求

唱吧也宣布,以CEO陈华真人形象定制数字形象,打造了依托于ChatGPT技术的智能数字人“托尼”,能聊天、能唱歌、能带货。

此前,Honnverse虹宇宙也联合虚拟红人“鱼太闲”,在虹宇宙平台做了一次合作,让鱼太闲可以和粉丝一对一聊天,提供了更多的商业空间想象。“未来,我们将从底层技术架构搭建、AI+元宇宙内容生态运营、用户web3社群社交机制探索、以及多端灵活应用等角度,进行虹宇宙的不断升级。”吴璇说。

国盛证券在报告中认为,随着算力的提升以及GPT-4的模型升级,数字人将集社交、创作、分享于一身,有望成为GPT-4之后、承载多模态的杀手级应用。

面对这种趋势,“GPT+虚拟数字人”也成为资本市场上反应最快的板块。A股多家虚拟数字人公司都通过官方、媒体或者投资者互动平台表明,要将ChatGPT与公司的虚拟数字人业务融合,以研发出更加智能化的虚拟数字人。

但吴璇也提出,在未来5年的发展历程中,数字人要实现规模商业化,仍面临几个核心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其认为,目前数字人的最大应用价值还是在提升用户体验上,而非为企业降本增效;而由于高精度、高品质的数字人对设备要求也非常高(如渲染所需要的GPU算力就极大),超写实的数字人无法在传统web端内嵌入运行。为了把完美的数字人展示给客户,需要企业在设备上增加投入,这给数字人在企业层面的商业推广也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

其次,是在弱网环境下操作,如何最大程度地提升用户体验的问题,如数字人的口型、肢体等技术细节完善,还需要等待技术上的创新突破。

再次,大型应用平台对数字人的管理和扶植力度也非常重要,例如,如何让数字人与用户流量进行精准衔接,即如何引导数字人对应目标用户等问题,还要看平台对此的态度。

此外,“AI孙燕姿”带来的“侵权”争议也同样显示出,数字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仍是数字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数字人也同样面临着数据伦理、网络安全等治理挑战,在数字人日益充当交互媒介时,涉及到的用户隐私保护问题,也同样需要提高监管能力和技术手段,来进行保障。

(作者| 杨洁,编辑| 孙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