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一天净赚5亿,还焦虑什么?

阿里&腾讯:一天净赚5亿,还焦虑什么?
2023年11月20日 22:34 好看商业

如何让一个巨型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创业精神,继续保持领先,这是阿里、腾讯的掌舵者们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弹指一挥间。今天腾讯已经25周岁,阿里24周岁了。虽然已近中年,阿里、腾讯依然保持着创立之初的鲜明个性,一个大胆、张扬,一个谨慎、内敛。

11月17日美股盘前,阿里巴巴发布2024财年Q2(对应自然年2023Q3)财报,信息量很大,其中包括集团不再推进阿里云完全分拆,盒马暂停IPO等。再加上盘前披露马云家族信托将减持阿里1000万股股票,当晚阿里在美股可谓翻江倒海,开盘即跌7.81%,最终以跌超9%收盘。

今年以来,阿里巴巴多次向市场“扔炸弹”。

3月底,阿里宣布开启“1+6+N”的史上最大组织架构调整,拆分后的淘天、阿里云、菜鸟、盒马等都将迅速独立融资、上市。阿里集团一号位张勇交棒,分别由阿里老将蔡崇信和吴泳接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和CEO。

9月10日,阿里突然宣布张勇将卸任阿里云董事长、CEO,与阿里彻底告别。

与剧烈变革中的阿里不同,今天的腾讯看起来一切都“稳”字当头。11月16日,腾讯发布2023年Q3财报,可以说无波也无澜。

11月11日,阿里淘天集团和其他电商同行沉浸在双11购物节的忙碌与喧嚣里,腾讯低调度过了自己25周岁的生日。

在大模型风起云涌的当下,阿里不仅率先推出大模型通义千问,近期还宣布要做开放平台,打造最开放的云。腾讯却一直强调“不着急”。

只能说,这很阿里,也很腾讯,他们原本就非常不同。

但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双雄,今天他们又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不差钱,一天净赚几个“小目标”;但也都跑不动了,进入增速放缓周期;内部也都有各种各样的大公司病。

一家企业总会变老,也总有企业正在年轻。生猛如字节跳动和拼多多,今天正在以时速超200码的节奏狂奔。

据媒体报道,字节跳动上半年营收540亿美金;今年营收超过腾讯无意外。拼多多目前在美股的市值1500亿美金,与2007亿美金的阿里还差大约一个京东的距离。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其最大的对手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如何让一个巨型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创业精神,继续保持领先,这是阿里、腾讯的掌舵者们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盈利亮眼,增速闹心

今年Q3,腾讯实现Non-IFRS经营利润555亿元,Non-IFRS净利润449亿元,分别同比大增35.6%和39.3%,两项均大超市场预期。

同期,阿里巴巴实现调整后EBITA 428亿元,同比大增19%,超市场预期。

数据来源:阿里财报,时间为自然年(下同);好看商业制图

粗算下来,今年Q3,腾讯、阿里日均分别净赚4.99亿元和4.76亿元,接近5个“小目标”。

把时间拉长可以发现,最近两年两家公司的利润表现都很亮眼,且持续高增长,动不动就超市场预期。

利润是怎么涨出来的?“砍砍砍、裁裁裁和省省省”是主要手段。

2020年以来,互联网成为监管反垄断的“震中”,再加上疫情影响,互联网大厂纷纷收缩战线,降本增效,谋求“高质量发展”。

降本增效,简单说就是少亏钱、少花钱、多赚钱。除了关停并转那些短期内盈利无望的项目,阿里、腾讯都在舍弃有规模无利润的鸡肋项目。比如阿里云和腾讯云都逐渐退出了利润率低甚至亏钱赚吆喝的“总包”业务,走向“被集成”。这样做会牺牲营收规模和增速,但可以保住利润。

裁员也是阿里、腾讯降本增效的手段之一。截至2023年Q3末,阿里员工规模224955人,较2021年底已经减少了34361人;同期,腾讯减少了7462人。

就优化比例来看,2021年末至今年三季度末,阿里员工减少了13.25%,腾讯减少了6.6%。

阿里、腾讯也通过“省省省”实现了更多盈利。其中,被省得最多得是销售/营销费用。2021年Q4以来,阿里巴巴得销售费用率从15%的高点几乎一路下调,2023年Q3的销售费用率是11%。

腾讯的销售费用率在2021年Q4达到近年高点8.1%之后,一直控制在5%左右。

腾讯为了节省费用,还削减了员工福利,比如餐厅不再提供免费餐盒和随餐水果。

“高质量发展”的B面是,规模不再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增速放缓。

2023年以来,两家公司的季度营收增速较疫情期间有明显恢复;Q2和Q3,阿里、腾讯的营收增速已经恢复到10%上下,但单季增长20%+、50%+的情况很难复现了。

尤其是当追赶者仍在高速增长时,互联网双雄阿里、腾讯显著放缓的增速就更加扎心了。

一组可以参考的数据是,今年前两个季度,新生代巨头拼多多营收增速分别达到了58%和66%;据报道,字节跳动同期增速分别为34%和40%+。

对于阿里、腾讯来说,增速放缓的态势短期内似乎很难改变。毕竟,他们的营收支柱增速都在放缓,而最具成长性的业务(阿里的菜鸟、国际业务;腾讯的海外游戏、视频号)在营收中的占比都还很小。

未来关键词:用户与科技

什么才是阿里、腾讯未来的战略重点?通过两家公司管理层近期的发言,一些关键词已经浮出水面。

11月17日财报后的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新CEO吴泳铭首次全面阐释了阿里巴巴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大图。用户为先、AI驱动、技术驱动是吴泳铭强调最多的关键词。

此前的10月12日,吴泳铭上任第三天发布的内部信中,“用户为先、AI驱动”同样被着重强调。

吴泳铭提到,我们必须更加坚定转向用户视角,多维度满足用户需求,用户需求的优先级高于一切。我们必须在AI时代以再次创业的决心,重塑用户价值,才可能得到在未来十年继续服务客户的机会。

如果把时间拉长,你会发现,吴泳铭强调的战略重点不是突然才有的想法。过去一年多,从马云到阿里最核心业务—淘天集团CEO戴珊都在强调用户价值、科技驱动。

今年6月,马云在内部会上提出了阿里未来的三个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5月份,戴珊宣布了淘天集团的三大战略:“用户为先,生态繁荣,科技驱动”。

阿里从创立之初就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所以,无论是2004年版的“六脉神剑”价值观,还是2019年版的“新六脉神剑”价值观,阿里一直把“客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遵从“客户第一”的原则。

作为连接B端和C端的平台,阿里的“客户”既有卖家、合作伙伴,也包括消费者。但过去很长时间里,阿里内部默认卖家才是其第一客户,因为他们是向阿里付钱的人。

戴珊掌管淘宝天猫后,首先在内部统一了思想:让第一客户回归到最终的买家,也就是消费者,因为只有服务好买家,才能为卖家带去更多生意机会。

相比阿里的平台模式,对于ToC的腾讯而言,如何帮用户解决问题,创造用户价值是从它创立第一天就必须回答的。

在腾讯25周岁生日之后,腾讯官方公众号—腾讯文化发布了马化腾为2023年腾讯年刊《一线》所做的序言。

马化腾在这篇序言中提到,“腾讯从创办以来,一直在做互联网的产品,产品为先、用户为本,这是写在腾讯基因里的文化。”

“用户为本”来自腾讯在2019年(成立21周年纪念日)公布的全新使命与愿景:用户为本,科技向善。

这是腾讯使命与愿景的第三个版本。此前的14年里,腾讯的使命与愿景一直是:“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和“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对比来看,腾讯在过去更强调“我要做什么”,现在更突出了用户之于腾讯的重要性——用户是腾讯发展的基石和根本。

随着技术浪潮的演进,AI呼啸而来,AI技术驱动是大势所趋,这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大厂的共识。

阿里、腾讯在AI方面也早有布局和投入。

今年9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其中提到,腾讯、阿里的研发费用总额分别以614.01亿元和538.08亿元位居第一和第二。

2018-2022年,腾讯5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200亿元。阿里在2021-2022年两年的累计研发投入就超过1100亿元。

不过,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推动AI应用落地和商业化。

让谁上场?

团队的状态决定了企业的状态。阿里、腾讯下一步靠什么样的团队继续前进?

2023年,腾讯发布了新的管理理念:让状态最好的人上场。

什么是好的状态?

“以我的观察,我们状态最好的时候就是在投入、专注在产品这件事情上的时候。”马化腾说。

他提到,产品是腾讯发展的根本——不管ToC,还是ToB,ToS,内核都是价值导向,产品为先。

所以,他希望团队从上到下每个人都把心思放在产品里,上心、入定、到一线去,专注在产品和业务中,在管理上用debug的精神死磕细节,把产品做深、做透,为用户、行业和社会持续地创造价值。

吴泳铭上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后,第一封内部信就提到了对阿里人的要求:创业心态,不沉溺过去,不墨守陈规。

对于分拆后的各业务团队,他的要求是,“能对未来5年以上的趋势做出判断,并敢于提前进行战略投入和产品创新。”

同时,他还要坚决推动团队的年轻化,且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4年内要让85后、90后作为主力管理者刷新业务管理团队;同时,集团要创造让更多年轻的阿里人成为核心力量的机制和文化环境。

无论是马化腾的“让状态最好的人上场”,还是吴泳铭“4年内提拔85后、90后刷新管理团队”的说法,既是对团队的要求,也是在向状态好的人、年轻的人示好,为他们创造向上的机会。

这是年轻人的奔头,也承载着一家企业的希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