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亮相,小米能打电话的国产“相机”来了

首次亮相,小米能打电话的国产“相机”来了
2025年03月04日 20:29 Liya的种草手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025年,手机圈可谓热闹非凡,各种创新黑科技层出不穷。          昨天还在纠结要不要咬牙上单反,今天小米直接整了个能磁吸在手机上的相机模块,像是把科技树点歪了。          咱就是说,2025年的手机圈确实太野了。          小米15 Ultra带着模块化光学系统杀疯了,随手一拍就是原片直出的质感,专业摄影师看了都得愣三秒。          这波手机秒变专业相机的黑科技到底有多离谱。

十年前索尼的套路?小米掀桌子了!小米15 Ultra的模块化光学系统,设计堪称一绝。          把相机的镜头和传感器打包成一块“小饼干”,对应着手机背面的小孔,磁吸在手机背面,直接解锁专业级拍摄体验。这玩意儿厚度才30mm,比AirPods充电盒还薄,塞进收纳盒也是毫无压力。而且它完全不需要额外充电配对,吸上去就能用原生相机APP开拍,直接上手成了专业相机。

图源:小米发布会你说这不就是十年前索尼QX系列的套路?这次小米直接掀桌子了。          人家用近红外光通信搞了个LaserLink黑科技,10Gbps带宽比WiFi快十倍,20纳秒延迟几乎感觉不到卡顿,拍完的照片直接无损传到手机相册。          对比当年索尼外挂镜头那个PPT翻页似的预览延迟,就像是石器时代和赛博朋克的差距。          在这模块里的可是M4/3画幅传感器,尺寸直接干到手机界史无前例的「中画幅」级别。就连现在旗舰机吹爆的1英寸CMOS在它面前就像弟弟,感光面积直接翻倍,动态范围飙到16档。          深夜拍星空再也不用三脚架+长曝光,随手一拍就是银河扑面而来的震撼。          更绝的是配套的35mm f/1.4镜头,全玻璃非球面镜片的使用,有效避免了色散畸变问题。

图源:小米发布会以前总吐槽手机拍人像虚化假,现在物理光圈开到1.4,背景奶油般化开的同时发丝根根分明;          对于拍照方面有一定追求的人是刚好满足了需求。          你以为这就完了?工程师们偷偷在工厂给每套镜头传感器做了独家的证明,每对组合都有专属校准数据,拍出来的色彩准到能当校色仪用。              这操作连传统可换镜头相机都做不到,属于是把定制化玩到DNA里了。          可以说,小米的这一创新,几乎涵盖了各种常见的摄影场景,真可谓是要“逼死”相机厂。

光通信,小米的黑科技手机市场好久没有出现这么让人觉得有意思的东西了,小米居然能想到用光通信。          光通信那个速率上限可就高了,不说有个10Gbps,哪怕只有四分之一也足够流畅传输图像信号了。以前索尼的这个玩意儿,采用无线连接的方式,使得他成为一个能与手机连接的没有屏幕的相机。相机里有什么它就有什么,电池、主控、系统、无线模块。          这就导致了它体积不会小。加上索尼非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使用了2.4G WiFi作为其与手机的连接方式,带宽也就72Mbps不到。          这就导致它取景预览卡顿,拍摄后要等待照片传入手机,整个使用体验非常糟糕,又大又难用。

图源:微博@数码闲聊站小米这款概念产品,它不只是一个【能与手机连接的没有屏幕的相机】,而是一个手机外挂的传感器镜头模组。          在这么小的体积内,塞下了光通信模块,用巧妙的思路解决了信号传输和供电的问题,解决链接延迟的同时,顺带缩小了机身体积 无感、快速、极致。          可以说是近期让人比较期待的数码产品,索尼QX100,使用一英寸传感器 M4/3传感器大了快一倍,但体积还大幅缩小。          这才是真索尼,那个充满黑科技的时代回来了。          但是也别过于乐观,自带coms的镜头注定成本就不会低,镜头体型也不会很理想,也不会和各位想得一样便携和完美。

图源:小米发布会摄影是光的艺术,想要更多的光就要有更大的口径,想要更长的焦段就要有更长的镜头尺寸。          想要更好的成像质量就要有更好的光学玻璃和涂层,这些都不便宜。          小饼干镜头也就七八百超不出一千块。但是长焦和变焦这块成本可压不下去,多组镜片,对焦系统,变焦系统,防抖,再加上cmos,2000块卖出去只能说是做慈善。以参考国产200mm以上自动对焦镜头的售价3000起步。          不少相机厂商仗着专利挤牙膏卖高价,早该被新势力革命了。              不管怎么说,还是很希望小米干翻一众相机厂的。

造手机造车,现在小米造了个“相机”回顾相机发展历程,类似的尝试并非没有。          奥林巴斯和索尼都曾推出过类似的产品,但最终都因连接延迟、操作难度大以及当时手机算力限制等问题,导致实用性大打折扣,未能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波澜。          出个小米16,小屏旗舰,需要拍照片或者视频了刚好就上这个。          用触点或光信号通讯,再不济用有线也行。定位就是干掉传统厂商的卡片机,索尼黑卡以及前段时间的佳能V1。支持光学变焦,小幅度的传感器防抖,能在几乎不裁切的情况下拍4K60,最好能不过热。后处理交给手机的SOC,比相机自带的那些东西强太多。上限可能会比卡片机强不少。          卡片机的问题就是要在小机身里面塞进去屏幕,垃圾电池,垃圾soc,还有各种接口。          然后你出门还得带个手机,很麻烦。

图源:小米发布会外设部分已经有现成的了,Ultra系列用的那个拍摄套装,给这东西用上刚刚好,可能需要注意如何处理好拆装的方便程度。          反正我觉得将来做起来的话会很好用。          以后出门旅游带个手机加三颗磁吸镜头,轻装上路还能拍遍天下,单反包直接挂闲鱼好吧?          当然也有硬核玩家会问:这么大底塞进手机不怕过热?          实测发现小米把计算压力全甩给了手机端的AISP芯片,模块本身纯光学零发热。          再加上NPU神经引擎的算力加持,夜景模式出片速度比传统相机快三倍,连拍时还能实时AI追焦。              不过,人无完人,产品亦如此。目前小米的这个模块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只支持35mm焦段,对于有长焦需求的用户来说,可能还得再等等后续配件。但想想十年前索尼QX系列惨淡收场,小米这次光速迭代的可能性拉满,搞不好明年就能集齐七颗镜头召唤神龙?

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这波操作属实是把「便携」和「专业」这对冤家焊死了。以前总说手机摄影是计算摄影的胜利,现在小米直接把外置的“物理外挂”玩到极致。          既保留手机的计算魔法,又吃到相机光学物理的红利。这不只是影像升级啊,就像是给移动摄影开了个新副本。          所以问题来了:当手机能随时变身专业相机,你会把笨重的单反留在家里吃灰吗?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