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越南,是个东南亚小国。今天想跟你们唠唠我最近有多憋屈,2025年4月12日美国突然宣布,要严查所有从我这儿卖到美国的商品,连我自家产的拖鞋都得查三个月产地证明。可就在三个月前,我还为了讨好美国,主动说"对美商品零关税",甚至把特朗普家族在河内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从半年压缩到三天。
结果呢?人家转头就给我甩脸子:"就算你取消所有美国商品关税,我们也不会对你开放市场。"这哪是谈合作?分明是拿我当软柿子捏。

说起来,我当初也算下了血本。2024年我对美出口额直接冲到1020亿美元,占GDP的28%;为了讨美国欢心,我把进口美国农产品和能源的关税一降再降,连三星在我这儿建的工厂,都尽量用美国给的优惠政策。可现在倒好,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4月9日公开说:"越南从中国买商品再加价卖给美国,这是中国商品流向美国的通道。"这话说的,好像我是个倒买倒卖的二道贩子似的。更过分的是,他们还把"越南工厂必须减少使用中国材料和零部件"这种要求,直接写进了美越谈判的框架文本里——合着我现在卖货给美国,还得先把自己产业链拆个干净?
其实这事儿早有苗头。你们可能不知道,我这些年为了发展经济,没少在中美之间找平衡。2018年加入CPTPP,2020年和欧盟签自贸协定,2023年还跟中国升级了《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我心想,多交点朋友总没坏处吧?结果美国人不乐意了:"你跟中国走太近,我们就给你使绊子。"就说去年吧,我有个电子厂接了美国客户的订单,本来用的是中国的芯片和零件,结果美国人一来检查,说"只要有中国成分就不行",硬是把这个订单取消了。那老板急得直跳脚:"我换中国零件是因为便宜又好用,美国零件又贵又难买,这单不做我厂子都得关门!"

你别说,我还真试过"去中国化"。从今年3月开始,我让海关对每辆运货的卡车都用X光机扫描,连包装盒里的螺丝钉都不放过。结果河内到海防的高速公路天天堵车,物流成本涨了30%。胡志明市有家玩具厂更离谱,为了证明"纯越南制造",硬是把中国产的塑料小熊拆成零件,再找越南大妈手工组装——现在那批玩具在亚马逊卖59美元,被美国人骂"高价劣质品"。更搞笑的是,有个美国记者来采访,指着工厂墙上的"中国制造"标签问:"这不是中国的吗?"老板急得直解释:"标签是我们自己贴的,零件都是越南产的!"记者当场笑了:"那你这标签贴得可真够假的。"
可话说回来,我能怎么办?中国是我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2024年我从中国进口了650亿美元的原材料,占工业原料的47%。三星在我这儿建的工厂,80%的零件都来自东莞;我们北宁省的工业园区,70%的投资都来自中国企业。要是真按美国说的"彻底划清界限",我这些工厂怕是得集体关门。上个月深圳某电子厂老板还堵在我驻越大使馆门口,举着"还我血汗钱"的牌子——他们厂去年被我抢走的订单,现在全转到越南海防港了。那老板红着眼说:"你们越南工人一个月才400美元,我们中国工人要800美元,怎么就竞争不过你们?"我听了直叹气:"我们用的零件都是你们中国的,成本能不高吗?"

现在我就像在走钢丝:往前一步是美国的关税大棒,往后一步是中国的供应链反制。上个月越南航空刚用美国贷款买了30架波音飞机,转头中国商飞就宣布要在我这儿建飞机维修中心;我刚跟美国签了个光伏产品出口协议,中国这边就给我发了一批更便宜的光伏组件样品。这操作就像谈恋爱期间同时交往两个人,早晚得翻车。更麻烦的是半导体产业,我去年投了20亿美元建芯片厂,结果发现光刻机必须从荷兰买,设计软件要用美国货,连工厂电工都要德国培训。现在美国说只要用中国设备就断供,我连夜把刚建好的无尘车间改成了养鸡场——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其实我何尝不想学瑞士保持中立?但现实很骨感:2024年越南73%的外资来自中日韩,62%的游客是中国人,连最爱的越南咖啡豆都要从云南进口。上个月国会投票要不要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赞成票和反对票只差3票——这就像让饿汉在面包和空气之间做选择。最近我跟印尼眉来眼去,准备搞个"东南亚制造联盟",结果人家马来西亚冷笑:"你们越南的工厂,用的还是东莞的图纸。"这话虽然扎心,但仔细想想还真对——我们引以为傲的电子产业,不过是把中国图纸贴上越南标签而已。

现在越南老百姓流行一句话:"既要美国的钱,又要中国的命。"这话虽然粗俗,但道出了我们的生存困境。2025年第一季度,越南对美出口暴跌18%,对华贸易逆差扩大到240亿美元,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上个月我去广西参加中越边贸会,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商人在卖光伏板,越南商人在卖咖啡杯,最后都得用美元结算。更绝的是,现场还有美国商人举着"欢迎投资"的牌子,转头就问:"你们厂子真没用中国零件?"这种魔幻场景,估计连《无间道》编剧都不敢写。
不过话说回来,越南也不是毫无机会。我们劳动力成本还是比中国低——虽然工人工资从2018年的250美元涨到了现在的400美元,但比起中国沿海地区还是便宜三分之一。再加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零关税红利,要是能守住这点优势,说不定还能在夹缝中杀出条血路。最近我正跟德国人谈合作,想引进他们的精密机床技术,结果人家开价要把生产线搬到东欧。这操作就像买手机还要捆绑销售,但为了产业升级,咬咬牙也得认了。

说到底,我就像个在牌桌上被两边挤兑的新手。手里握着美国给的糖果,又不能放下中国给的饭碗。2025年第一季度GDP增速降到4.2%,创五年新低,这就是最好的警告。不过话说回来,咱们越南人别的没有,就是命硬——当年法国殖民者来了能扛,美国轰炸机来了能躲,现在这点贸易战算个啥?说不定哪天突然想通了,学学新加坡搞个"对冲外交",两边都不得罪,还能左右逢源。毕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能稳稳当当走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