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公司会大批消亡吗?他说……

人工智能公司会大批消亡吗?他说……
2018年10月30日 22:08 创业圈儿

中科视拓CEO谈人工智能:依赖技术输出的AI企业会越来越艰难

——访刘昕博士

中科视拓CEO 刘昕博士(于会莹 摄)

他是中科院人工智能专家山世光的高徒,2016年他和导师一起创业,创立中科视拓,主攻人脸识别。他们的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的团队不但做人脸识别,还做出了“牛脸“识别和“猪脸”识别。他是一名90后,现在是中科视拓的CEO,他叫刘昕。

近日,创新中国·未来AI科技领袖峰会在京召开。中科视拓CEO刘昕博士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产业的看法,并接受了本网独家专访。

创业可服务更多用户 学术积累与基础研究是优势

说起中科视拓,就不得不提它的发源地——中科院计算所。2016年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山世光决定创业,当时的刘昕博士还没有毕业,但他决定和导师一起创业,创立了中了视拓。

“我们现在主要的业务有两大块,第一块是人脸识别,包括人脸识别的技术输出,还有一些基于人脸识别技术而打造的解决方案,比如考勤、门禁、动态人员识别等系统。另外一块是我们目前还在做人工智能的行业赋能,简单说就是把我们积累的AI技术变成标准化的AI基础设施,然后赋能给各个行业。我们现在赋能的行业包括军工、教育以及金融。”刘昕博士向记者透露,“我们现在的核心优势是将中科院计算所这样一个非常强的学术积累,尤其是基础研究的优势和我们在产业落地这两方面的经验去做结合,我们现在团队的人员配置既有来自于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精英,也有一些拥有十年以上的行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落地经验的工程师和顾问”。

刘昕对自己团队的人员配置有他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在今天非常强调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大背景下,我们这样一个融合和交叉的团队背景,可以让我们更快的去响应行业用户的人工智能需求。”

如今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搞起了人工智能技术。中科视拓专注于人脸识别领域,目前已经在行业内积累了诸多的优势,刘昕介绍说“从技术优势方面讲,我们有一个独到的技术叫做复杂样本环境下的深度学习技术,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普遍依赖于大规模的有标注的数据,我们这一项研究能就是在数据的标签有噪声、有缺失甚至没有标注数据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深度学习。这是我们的技术优势,这使得我们在服务于行业客户的时候,能更好的更快速的在行业客户没有非常多的数据积累的情况下帮助它们建立起人工智能的应用。产品主要两大块,用户分布在军工、教育、零售。从基础研究来讲,我们的团队曾经在2005年的时候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2015年的时候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学术竞赛上我们每年都会有三到四项国际上深度学习竞赛上的冠亚军。”

依赖于技术输出的AI企业会越来越艰难

中国的互联网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一些早期成立的公司如今已成为巨头,同时一些公司也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人工智能作为一个近年来的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和国家支持下,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不禁也让人提出了疑问,如今的人工智能公司是否也会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后尘,出现如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企业,或是成片倒下被市场淘汰。针对这一疑问,刘昕说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目前金融和安防已经诞生了独角兽企业,我认为将来在军工、零售、教育等领域都会诞生独角兽级别的企业。至于说哪些公司将来过得不太好,那些公司会有更多机会,我的观点是单纯依赖技术输出的公司将来会过的比较艰难。因为AI的技术目前进入了技术应用的深水期,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像人工智能学院的建立使得AI人才供给的总体趋势会越来越充足。所以单纯依赖于技术输出的公司将来业务的发展会相对艰难一些。”

刘昕博士认为,“跟行业去紧密结合,特别是提供深度行业解决方案的公司会成为未来AI行业的主流,也就是说要把AI的技术跟行业的应用、行业的场景去做紧密的结合。”

AI人才存在数百万缺口 培养需靠产学研合作

“目前显然是不够的,从现在人工智能人才不断地炒出天价就可以看出来,这一块的人才供给肯定是不足的,目前媒体披露的我国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数据是500万,我认为这个数据是合理的。”刘忻博士说。

“关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我觉得这个还是要回到产学研合作这条路线上来培养AI人才,因为AI的人才强调的是落地,既然要落地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需有面向行业场景的实践经验。所以未来AI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国家层面政策的驱动,然后高校跟企业去结合,去建立AI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更多的侧重于理论基础的培养,行业公司来提供实践的场景、实践的设备或是实习的机会。大家来共同培养,满足未来人工智能行业需求的人才”,刘昕博士强调。

“目前,我们国家在政策层面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包括校企合作去进行人工智能实践平台的建设,是非常支持的”。刘昕博士坦言,“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去结合?怎样去培养?”,这里面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因为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培训,它不能快速的在两三个月之内就把人才培养出来,所以它要有一个非常长的周期去验证,在这个时候,耐心是最重要的。本科生培养要四年,研究生培养要三年,究竟这套体系对不对,准不准确,最终还是要时间来验证。”

AI会替代一些职业 也会创造就业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的焦虑也一直存在。其中最为关注的就是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代替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对此,刘昕博士认为,“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比如说自动驾驶,虽然代替了一部分人类的司机,但是车也是需要维护的,它虽然带代替了一些岗位但也会生出一些新的岗位。我认为它虽然让一些职业消亡,但同时也诞生了一些职业,所以它并不是与人类产生冲突或是对立的一项技术。”

他说,“在未来,人与机器人不会发生冲突。因为机器是人创造的,就像人类创造了武器,既可以保卫和平也可以带来杀戮,这归根结底取决人如何在运用人工智能。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随着法规的完善等,这些问题都会解决。”

AI技术具有两面性 立法、伦理教育必不可少

我国与国外在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产业存在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重点在人才。“我们的国家非常有优势率先实现革命性的发现,因为我们国家有庞大的市场,还有优秀人才的供给。“我们是完全可能弯道超车的”,刘昕博士说。

关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刘昕博士也说出了他的看法。他说,“从理论层面上我更看重人工智能人才在数学方面的积累,因为数理基础对研究人工智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有大量的公式推导,从性格上来说,我希望他们是非常有韧性的人,因为AI技术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是螺旋上升的,所以性格层面要非常有韧劲。”

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的发展也都具有两面性,如何防止人们利用AI技术进行破坏行为,刘昕博士认为,“这需要立法层面的支持,比如不能用AI做杀人武器,另一个人方面是伦理方面要有更多的讨论,但立法才是更重要的。对人工智能人才也要有一个道德伦理的教育,未来如果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它具备毁灭性的能力的时候,就需要有伦理的教育。”

“作为中国AI的公司,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事,真正的把AI的技术应用于行业的场景,来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这是我们现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时间都花在做宣传上,应该脚踏实地去做事”刘昕博士说。

中科视拓CEO 刘昕博士(于会莹 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