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AI,可谓是今年的最热门话题。如两会期间,AI相关提案含量上升、国家层面宣布启动“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特别是针对中老年群体,多个官媒均对如何健康饮食与运动作出报道与指引。
值得关注的是,当AI与健康相遇,中老年人却正在陷入“新骗局”,且事态似乎愈演愈烈,引发多方关注。近日,有多家媒体曝出越来越多不法商家通过AI人、AI换脸、AI变声等技术,塑造一个个“健康专家”,将一些“普通食品”当成保健功能性产品进行售卖。业内人士直言,这些产品不仅对老年人财产损失,亦或进一步对食用者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当下,AI等新技术如何正向赋能居民健康这一议题已然引起广泛讨论。
01
“技术”升级?
“糖尿病啊,千万不能拖。”短视频里,一位看似“专家”的男士面向中老年人耐心劝解,不经意间推荐起糖尿病调理好物。一副金丝眼镜、一头打理整齐的黑发显得格外精神利落,身着中式传统服装则增添了几分儒雅气质。近日,有媒体曝光“AI人”的售假视频,该报道直言过度虚化模糊的背景、偶尔不协调的嘴型和声音,难免让人看到AI生成的影子。而其“AI人”售卖的实为压片糖果的“保健品”。
事实上,在近年“3.15”期间,不少媒体曝光了用压片糖果当保健品卖的案例。而该产业链似乎并没有消失,今年还进行了“技术升级”,加上“AI人”为其工作。
业内人士直言,随着AI时代开启,造假科技含量提高,成本也在下降。据记者调查发现,大批AI数字人正“扮演”权威医疗专家、西装革履的帅哥、妆容精致的职场女性,24小时不间断地讲述着养生“奇迹”。
历史报道显示,在2023年3.15期间曾曝光的李先生母亲因为高血糖在“小张说事”直播间买了主播宣传的所谓的“特效药”的案例。彼时央视报道便解释道,该产品实为压缩糖果片,李先生母亲在吃完后的第二天,她血糖升得特别多。即这款“固体饮料”产品不仅不能解决身体的根本问题,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为“花钱买罪受”真实写照。当下AI人售卖的所谓的“保健品”,几乎为“换汤不换药”。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不止局限在直播,据媒体报道,不少非节目官方发布切片视频,视频内容则通过AI技术对专家语音和字幕进行更换,轻松实现“名人专家”为自己带货的目的。如前不久与辉同行董宇辉被以切片视频的方式“主动推销”黑咖啡广告。
02
正向发展大有可为
制假售假套上“AI外衣”,便成了收割消费者的“利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及委员们亦在为AI的发展提出诸多建议,推动AI的正向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提出加强“AI换脸拟声”治理。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呼吁加强AI深度合成内容管理等。
演员靳东则在两会呼吁立法严惩AI诈骗,其直言“一些喜欢我影视剧的观众,被AI换脸视频骗得很惨,这个性质非常恶劣。希望能建立更好的规则。”典型案例为2024年11月,江西一老人因AI伪造的“靳东”视频被骗贷款200万元,民警用合成照片演示才使其醒悟。
行业人士直言,AI技术运用到终端,新产业模式出现,不法行为产生无可避免。而减轻危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加紧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强制力有效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回归食品赛道,事实上,除了直播带货上成本的降低外,AI+对食品行业的赋能亦是不可估量的。如AI大数据对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环节的增效作用。具体表现为AI对食材的智能监控与溯源、对有害物质的快速识别等。对普通消费者而言,AI技术亦可以通过个性化饮食推荐和智能营养分析,帮助我们监控自身健康问题及预测风险,实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此外,食品作为涉及健康的重要赛道,亦可以通过AI大数据系统进行跨学科合作,与医学、营养学等信息互通,助力一个更健康的社会生态形成。
目前来看,AI是一把双刃剑,推动行业科技迭代的同时,也诞生了一些隐患。如何趋利避害,成为全社会需要正视与应对的一大课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