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起,上海市医保局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等48个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
从昨日的大部分消息来看,部分媒体在字眼上有所误导,需要明确的是:纳入医保的是医疗服务费用,而不是器械耗材费用。
据上海市医保局介绍,48个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后,预计每年可为参保患者减负3亿元。其中,危急重症关乎人民群众健康,也是此次纳保项目的重点考虑范围,具体包括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超选择脑动脉腔内血栓取出术、心肌缺血体外冲击波治疗术等。
根据上海医保局发布的文件,纳入医保范围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收费标准降至每次5200元,患者自负比例为10%。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未进入医保的TAVR手术总费用较高,全套手术花费在30万元左右,其中器械价格约占20万元。
实际上本次上海将TAVR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也不是全国首次。2021年2月,河南省的一份文件显示,进入医保后的TAVR费用根据医院级别所有不同,省级三甲价格为每次6000元,省级非三甲的价格为每次5100元。
除了服务费用外,TAVR产品在部分地区也有相应的医保政策。以爱德华Sapien3在河南的医保政策举例,医保谈判套价258000,患者自付40%,剩余60%费用按照省市、新农合报销。报销后省市医保耗材费用13万,新农合19万。微创的产品价格更低,在贵州、云南进入医保。在贵州,职工医保TAVR报销后自费在七万左右。
来看传统的SAVR手术,医保现已覆盖大部分费用,生物瓣膜的费用约在3-6万元(其中国产产品价格相对更低),考虑手术等各项费用估计总费用约在10-15万元,我们估计其中可报销的比例约在50%以上。
考虑到大部分需要纯自费的地区省市,国内SAVR的治疗费用整体低于TAVR,极大了影响了TAVR的国内渗透率提升。
参照海外经验,美、德两国的TAVR渗透率高,核心要素之一是医保报销,医保覆盖相对较多,实现了TAVR高渗透率。
TAVR在美、德的报销情况
本次上海这样的重点城市率先将TAVR医疗服务费纳入医保,意味着未来在全国推行将有迹可循,TAVR器械纳入医保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加。
受该预期影响,港股的TAVR三剑客在周五也纷纷开启了一波反抽。值得一提的是,以心通医疗为例,自港股上市以来,股价已经跌去了超75%。
1、渗透率极低,与其大家菜鸡互啄,不如一起把市场做大
从宏观角度,TAVR在全球已经累计植入超过90万例,2021年当年全球植入量预计将超过18万例,已经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主流产品。
2020年,TAVR的全球市场规模约为40亿美元。
据临床数据统计,我国2020年TAVR植入量仅3500例,2021年预计超8000例。可以预见,患者的支付能力是影响TAVR植入量重要驱动因素。
2020年中国TAVR介入治疗行业市场规模仅5.56亿元,预计渗透仅为1.1%。
如果来粗算一笔账,假设TAVR快速纳入医保并且集采,如果能将渗透率快速提升至10%,即便主要产品降价70%,届时的市场规模也也有接近17亿,是现有市场规模的两倍。
2、竞争虽日益激烈,但谈集采还为时过早
上述的计算,或许是个人观点的一厢情愿。
目前国内TAVR以及介入瓣膜行业处于发展早期,但植入例数不超过万例,相比冠脉介入动则上百万例的手术量和百亿市场级别的规模而言,近两年集采显然收效不大,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当下便谈及短期集采压力似乎为时过早。
问题在于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各家厂商产品的同质化。
有机构预测,2025年预计TAVR整个盘子超过50亿,而当下国内获批厂商已经有6家(爱德华、心通、启明、苏州杰成、沛嘉),未来4年又获批预期的后进者还有乐普医疗、蓝帆医疗、佰仁医疗,随着,随着市场规模增加+竞争格局的恶化,集采压力会越来越大。
另外从产品角度出发,性能上其实几家头部企业产品差异化其实并不明显(如下图),没有性能差异化,那么未来大概率会沦为拼销售、拼价格的额战场。
未来,只能寄希望于国产龙头厂商通过产品的迭代和技术的升级,来体现自身产品的差异化和提升瓣膜的耐用性,实现市场份额优势占据。
结语:短期寄望于TAVR这类产品降到千元级别并不现实,但医疗服务费用的减负也进一步体现了地方的态度:让更多人患者用上TAVR,但潜台词也许是:我最终还是要对器械收费动刀的。
皮球终将来到TAVR厂商这里,就是如何平衡“价”和“量”的关系,虽然短期无忧,长期的话,厂商们还真是要思考技术突破或者多元化布局层面的出路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