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读过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所著的《芯片战争》,那么你对这场源自二战的芯片发展“简史”一定不陌生。
融合了科技、商业、政治、博弈,每一个环节都不可谓不精彩,其中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芯片先驱”英特尔,更甚。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市场蓬勃发展,除了苹果电脑,几乎每一台电脑都在使用英特尔的芯片,可以说英特尔垄断了个人电脑的芯片销售。
彼时的CEO格鲁夫曾勾勒出一幅英特尔的未来图像:一座被护城河环绕的城堡(城堡是英特尔的盈利能力,守卫城堡的护城河是x86架构芯片)。
近期采访的马磊,曾在英特尔有过一段难忘的实习经历,这不仅激发了他对新科技行业的兴趣,还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极具生命力的种子。
多年后,马磊已成长为汇添富基金旗下一名硬科技投资专家,当笔者问及最近在看什么书,他脱口而出《芯片战争》。这本据说是汇添富总经理推荐给大家的书,似乎在冥冥中牵起了一条线,而当年在马磊心中埋下的那颗种子,也在生根发芽。
从实业到投资
老实说,行业中过往有半导体芯片实业工作经历的投资人,有,但不多,尤其还是在这种全球巨头中历练过的。
在2012年大四那年,马磊就去了英特尔的亚太研发中心实习了一年,跟着带教老师接触了很多不同的科技方向,比如存储SSD、服务器的CPU、显卡的GPU等等,都是当时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如今当马磊再回想起那段经历时,依旧感慨颇深。
“只有真正在其中浸润过才知道,优秀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做研发,如何推产品,以及如何做运营的。
让我意识到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乐观,但很多事情又会比你想象中要快,下意识的线性外推思维需要在快节奏的科技行业中尽量避免。总之,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
2018年从复旦大学博士(半导体器件与工艺方向)毕业后,马磊将汇添富作为他投资生涯的第一站,是汇添富完全自主培养的一位基金经理。
头两年,公司从硬科技方向培养马磊,师从杨瑨和马翔,大量的调研以及投资框架的学习,让马磊成长很快。
第三年,马磊就已经成为一名成熟的研究员了,开始独立承担整个研究任务,包括对一些产业变化和重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和预判,以及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比较不同行业和公司,最后挑选出“胜者”。
从研究员做起,经过5年时间的积淀和打磨,现在的马磊已经开始独当一面。
热忱赋能专业
除了专业,对前沿科技的激情与热忱,并能转化成工作中的强自驱力,是我们这次与马磊聊完的另一大直观感受。
如果你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峰会或论坛,大概率都能偶遇到马磊。
“我非常喜欢参加各种半导体峰会沙龙,了解产业的变化,即便在周末,我也完全感受不到累,我很享受这种工作状态。”聊到这点,马磊明显更加兴奋。
作为汇添富TMT科技研究组组长,他每周都会组织公司内部举行的线下头脑风暴会,与组员一起交流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市场预期发生了哪些变化。
但最重要的是,马磊真正做到了用热忱给专业赋能。
通过不断的调研、总结,马磊把自己“泡”在了产业中,这对于科技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也正得益于此,马磊的投资也打上了“善于抓住产业主线脉络+底部把握最强成长龙头,选股注重产业逻辑和成长阶段”的标签。
业绩不会说谎:
马磊所管理的汇添富自主核心科技一年持有A近半年涨幅达到36.99%(同期业绩基准为25.56%),即便是在强如芯片这样的市场,他所管理的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A,近一年来的收益率依然跑赢了强劲的业绩基准。「1」
“热爱会形成正反馈,会不停推动你去做很多事情。”马磊说到。
深度对话
聪投:你是怎么做科技股投资的?或者说科技股投资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
马磊:科技产业的投资一直是中国以及全球都特别关注的方向,但科技行业的投资难度比较大,主要因为大多数科技公司的盈利不稳定,格局和产业趋势也不清晰,都需要我们做好提前预判。
我觉得要至少做到这几点:
首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众多的科技热点和趋势中,要准确把握哪些趋势是有可能成长为真正能带领产业往前走的、能带来社会价值的,或者说让上市公司盈利大幅提升的。
这就要求你要对产业的各个环节非常熟悉,要深入到产业一线,了解每一个产业变化是“真变化”还是“假变化”。
其次,在产业主线中,要能分清楚主次矛盾。
同样以人工智能领域举例,主要矛盾是算力、应用,还是模型?应该抓哪个方向才能带来最大的价值?
我认为是算力这个环节(至少这两年是最强的环节),盈利直接实现了台阶式提升。
为什么大家在应用端的投资一直不顺利?因为在模型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情况下,应用一直在变化,这就需要你要对产业全景有全面的认识,要有能力找出主要矛盾来。
当找到了产业趋势,也找到了产业下面最强的环节,接下来就是要尽可能挑选出最强的公司,这里的“最强”不是说过去最强,而是说在下一轮周期中表现得最强。
所以还要做到,在自下而上选股时,要尽可能找到逻辑最好、业绩涨得最快的公司,并提前买进去。
对于A股的科技股投资来说,当用业绩报表去验证的时候其实已经落后了,至少要提前两个季度,美股科技股投资也是这样。
只有领先业绩报表两个季度以上,才有可能抓住这家公司的上涨机会。
聪投:科技的产业趋势波动和变化很快,如何把握科技产业趋势的变化?
马磊:Gartner的创新周期理论总结得很好,它把科技创新周期分成5个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谷底期、爬升光明期、生产稳定期。
每一轮科技创新,包括消费电子、半导体和人工智能,大概都是这么一个过程。
从投资上来说,有两个阶段是我们能去把握的:
一个是期望膨胀期。
这是技术从早期到落地的阶段,公司业绩可能还没有兑现,但此时估值是最容易膨胀的。当一个技术跨过了最初的萌芽期,后面发展起来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另一个是爬坡光明期。
任何技术一开始都会经历一个膨胀再回落又上量的阶段。
在上量的中前期去把握,大概率能抓住业绩和估值双升的戴维斯双击,因为处在爬坡光明期的话,往往公司的业绩会快速上量,估值也会快速攀升,美国科技股和中国科技股都有这个特点。
确定性更大,挣钱概率更高,但比期望膨胀期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聪投:旗下产品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业绩表现,这是如何做到的?
马磊:以汇添富芯片产业增强(014193)为例,我的思路是以芯片、半导体产业为核心,但要想跑赢指数,还是要发挥主动选股的能力。
第一,做好行业策略比较。
半导体芯片是一个大行业,可以细分成很多不同的子行业,比如说芯片设计、设备材料、晶圆制造、半导体封测、分立器件等,我们要对整个半导体芯片行业有一个全局的认识,然后再比较这些子行业,在各自所处的阶段做策略比较。
如果今天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是投资主旋律,那么在科技创新上,就应该更加偏重人工智能类的芯片半导体公司,从自主可控上应该偏重像半导体设备材料这类国产替代公司。
在策略上你要走在指数前面,发挥自己对行业深度认知的优势。
第二,自下而上选股。
同样是做人工智能芯片或者半导体设备材料的公司,选哪一家?或者超配哪些公司、低配哪些公司?
本身还是要看这个公司的行业地位、成长确定性和增速情况,然后发挥自下而上的选股能力。
聪投: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案例?
马磊:2018年加入公司后,我推荐的第一家公司,写的第一篇深度报告,就是某国产半导体设备的龙头企业。当时中国半导体行业进入了一个国产替代的周期,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市场份额一定会提升。
此外,这家公司的管理团队也出现了很大变化,受益于在2019年国产替代的产业浪潮中做了股权激励,实现了团队战斗力的大幅提升。到了2021年底,公司从推荐时的150亿市值涨到了2000多亿,实现了3年10倍的收益。
某半导体龙头:底部深度挖掘,领先市场认知(来源:WIND)
2022年,我挖掘了另一家做光模块的龙头公司。当时这家公司的业绩虽然很好,但是市场担心美国经济衰退拖累公司未来的业绩,股价持续下跌。
基于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同时经过深入调研,我判断这家公司所处的光模块行业,每隔三四年都会因为技术升级进入一轮新的产业周期,而2023年正好是技术升级的第一年,产品一跃从400G升级到800G。
技术升级带来了盈利的快速增长,而且受益于人工智能出现,公司产品的需求大幅放大。回头来看,这家企业在2022年市值跌到了200亿以下,汇添富是少数在底部加仓的机构。
AI光通信龙头:把握产业主线和最强龙头,左侧重仓(来源:WIND)
聪投:汇添富本身就有“选股专家”的基因,如今在科技行业主题指数基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怎么长久保持主动选股的竞争力?
马磊:想具备长期竞争力的话,必须保证自己要有比较高的主动选股能力。
第一,我认为任何产业,不单单是TMT科技行业,传统行业也一样,一定是立足于扎实的产业研究。
必须走在产业的最前沿,了解产业的变化,这是主动选股的人相对于指数来说最大的优势。
很多产业的变化是需要基金经理和研究员走到一线去调研的,很多时候还需要上一轮的积累,比如当你发现人工智能对光模块的需求提升时,你要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第二,找出“真成长”的好公司。
不管是美国的科技股,还是中国的科技股,里面有很多都是“伪成长”,并不是一轮真正的产业逻辑,也不是真正持续的业绩成长。
这个时候主动权益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要去判断公司这一轮的业绩成长能不能持续,背后的产业逻辑是否持续,公司的竞争力是不是在提升,份额、产品竞争力是不是在加固它的护城河。
要找出“真成长”的好公司,而不是“伪成长”的差公司,这是主动权益管理的优势和价值之一。
第三,把握创新的周期节奏。
产业周期的发展是有节奏的,在泡沫破灭期或者成长成熟期时投资,失败率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要主动分析产业节奏,判断到底处在什么阶段。
第四,合理估值。
任何一个公司都有自己估值的基本盘,如果市场预期过高,就可以兑现;如果市场预期过低,则可以进行左侧积极的抄底,这也是主动相比于指数的一个优势。
聪投:如何看待全球某芯片龙头企业?
马磊:实际上我们很早就非常看好这家公司,像我们的海外科技的基金也是很早就重仓了。
我们认为AI的三大核心点就是模型、算力和应用,当前的主发动机一定是模型升级,也就是说模型升级是这一轮科技创新的核心,而模型升级能否成功,取决于芯片算力够不够强大,要从1万亿到10万亿参数不停去训练。
这都离不开这家企业的GPU及其整个网络架构,所以我认为它在这一轮产业浪潮中,至少在前三年,会是产业链的核心发动机。
当然,这家企业不单单是一颗GPU芯片,而是一个全面的封闭的生态系统,包括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底层硬件包括GPU、CPU、网卡等都是打包的,整体效率最高,实现了硬件端的封闭。
其在软件生态上的封闭更牛,这家企业的整个软件操作系统,很难有人能够取代,每个从业者最喜欢用他,这也是其第二大优势。
这两点共同导致这家企业的护城河是非常深的,产业地位不可撼动。
我认为这一轮AI创新还处在中期阶段,模型迭代还没有结束,算力升级还在持续,所以它的优势还在强化,未来仍有不错的成长空间。
聪投:谈一谈你对科技产业的未来展望。
马磊:我认为全球科技目前处在一个爆发时代,这个时代其实是从2023年开始的。在这之前,我们经历过两轮科技创新。
第一轮是2000年到2010年的互联网创新,诞生了互联网和宽带,大家用上了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
第二轮是2010年到2020年的智能手机带来的移动互联网革命,以苹果手机诞生为标志。
第三种就是在2022年GPT大模型出来之后,进入到人工智能创新阶段,一直到2030年,这一轮创新可能会有非常多的变化,比如大模型的迭代,包括大家看到的各种像AI的助手、教育、设计、编程,已经展现出非常大的社会价值潜力了。
从中国投资视角来看,我们必须要找到能够参与到这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公司,这是未来三五年我们的投资主线,用八个字总结就是——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既包括大模型,也包括像自动驾驶、低空经济、虚拟现实、机器人等范畴。
自立自强说的是,过去这几年我们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也看到了我们国家经济转型、产业转型所遇到的瓶颈,即底层技术没有实现国产化。
像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都随时可能被“卡脖子”,这限制了我们的制造业走出去。
所以未来5到10年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心在于科技的自立自强,包括半导体国产替代、计算机里的信创、人工智能里的国产算力芯片,都属于这一范畴。
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