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聊天机器人最近几乎每天都位居技术成熟度曲线(tech hype curve )的顶峰。信息平台应用争先夺后地为bot研发开放自己的平台,企业前赴后继为bot张开拥抱,百岁以上的老牌企业如银行等也兴趣盎然。
然而与以往一样,疯狂之举就会面临争议:bot是否真的会解决最终用户任何真正存在的需求?问题的答案并不像聊天平台和企业给我们讲解的那样简单清晰。
首先,通过聊天完成各项任务不仅仅只是在UI界面上简单地敲几下。 UI菜单对美学和视觉的卓越诉求,与纯文本和键盘驱动的手动输入格式相比孰对孰错甚至变得更加难以抉择。
第二,聊天机器人可能会因不精确地理解用户请求而导致错译。2000年我有幸出席了比尔盖茨在印度的一次讲话。会后有人提问他对科技的未来怎么看。他说他认为未来将不再需要键盘,用户与计算机对话就能完成操作,智能的台式机将能理解相应的指令和行为。他还宣布微软正往AI、语音识别等(后来组成了微软认知服务)领域注入大量研究资金。然而16年的披荆斩棘,几百万美金的投入和世界上某些最聪明的人的付出,却仍没有阻止得了聊天机器人在发布24小时内就因言论过激而下线。
请勿产生误解,我并非为嘲弄他们的科技,只是想反映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因此我困惑地发现,不仅聊天机器人开发者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企业竟然也极力想在没有任何有关真正的用户需求出现的证据时,就启用他们的服务。
为什么有人会想放弃一个有100%精确率且更易实用的设置(比如UI驱动的菜单),转向不准确且更难使用的东西呢(比如聊天机器人)?
最后一点,有关bot不可控地泛滥的风险仍然存在。造成去年最流行的即时通信Yahoo messenger失势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能处理bot释放的垃圾邮件。由于问题过于严重,雅虎甚至不得不为了阻止bot自动进入聊天室而设计验证码。学术研究人员也因此开发了分辨bot和人类的科技。
但是以上的情况就意味着在新兴科技中AI、ML、NLP 无栖身之处吗?不是,研发真正有用的应用的技术使用案例终将出现。
但我心中更有前途的某些领域会是,个性化、智能发现或VR、AR,而不是让聊天机器人当客户服务代表或接单代理,因为所有的经验其实都证明,事实正好与之相反。一个客户有问题的时候,他们最可能想要跳过自动回复选项而与能修复问题的真人交谈,而不是与有预设回复的半智能bot聊天。
与多数科技的进展历程一样,关于bot的狂热情绪一旦消失,真正存在于聊天生态系统的问题就会迎来真正的解决方案 。也可用这句流行格言的改编版描述我的想法:聊天机器人到达时已死,聊天机器人永生(Chatbots are dead on arrival, long live chatbots)!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