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内外环境变化,云智慧十二年的持续进化论是什么?|| TOB独角兽

围绕内外环境变化,云智慧十二年的持续进化论是什么?|| TOB独角兽
2021年12月23日 11:54 i黑马数字观察

文:窦悦怡

“对于AIOps,我们的观点是,第一,与其说AIOps是产品,不如说这是一种理念和策略。其次,AIOps是描述一个趋势,要用AI算法来辅助运维产品和服务,它的核心是运维,而不是AIAI只是把算法能力赋能给运维后,使得运维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更强,进而给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简单来说,AIOps就是通过以数据为基础,场景为导向,算法为支撑的运维平台,为企业现有运维管理工具和管理体系赋予统一数据管控能力和智能化数据分析能力,全面提升运维管理效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智能运维市场变得更加热闹,市场上的新老玩家越来越多,同时这些玩家不再像前几年盲目提AIOps这个概念,而变得越来越务实,回归到商业本质,以及企业客户的运维需求上。”云智慧总裁刘洪涛告诉i黑马&数字观察。

云智慧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全栈智能运维解决方案服务企业。今年7月,云智慧获E1.5亿美元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波士顿投资、天际资本、CPEASGSIG、链兴资本跟投。

云智慧总裁刘洪涛

数字化浪潮加速IT运维转型升级

根据2021IDC2021年上半年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跟踪报告》显示,目前,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在2021年上半年达到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3%

IT统一运维软件主要细分领域ITIM(IT基础设施运维软件)ITSM(IT服务管理软件)NMS(网络管理软件)、以及NPAM(网络性能分析管理软件)市场构成相对平稳。

同时,根据报告数据显示,IT统一运维软件市场在2021H1同比2020H1有较好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有效控制疫情的诸多政策,使得中国各行业从疫情中有较快的回暖表现。其中制造、金融、医疗等行业更具特色。

i黑马&数字观察了解到,目前,我国IT服务发展已经进入到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有着极为可观的市场前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加入到数字化转型大军中,而IT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着变化,优质IT服务企业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然而,在移动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企业的IT技术架构悄然变迁,从传统“IOE架构”走向“互联网架构”。互联网架构所涉及的网元数、技术栈、服务数等元素成倍剧增,使得运维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对于企业客户而言,一方面享受着数字技术带来的创新成果,一方面却又有意无意的忽略了IT自身的潜在风险,不能在IT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发现,并作出有效应对。

首先,从C/S架构到B/S架构,再到移动化的APP和小程序,加上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企业IT架构越来越庞大,运维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

其次,庞大的数据量也是运维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很多大型企业的服务器数量就达到上万台,每时每刻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里还藏着大量关键信息,比如某系统的日志数据不正常,可能造成未来数小时整个业务流程的缓慢,甚至中断。

第三,过去受限于技术和人力等方面原因,IT系统一旦出现故障,需要手工排查问题,效率非常差。

科技进步推动IT从标准化、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如此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重新审视IT与业务的关系,否则就会被行业领先者和互联网创新企业所淘汰。

与此同时,IT运维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默默无闻的支撑者变成业务运行不可或缺的赋能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IT运维领域的不断深入,以往通过人工利用流程和工具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失效。

因此,利用AI和大数据实现自动化和主动管理,将人和大型机器产生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集输入到工具中,优化ITSM实践和数据处理,对于具有流程优化和数据处理实践需求的IT管理部门尤为重要。

此外,在政策层面,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数字未来”浓墨重彩,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正在加速驶入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

作为转型的重要一环,应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IoT、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智能运维,将帮助企业克服这一过程中的各类运维及运营挑战,从而使得“上云、用数、赋智”真正落到实处,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提供新的动能。

而云智慧要做的事情是专注于运维领域的开拓和深耕,坚持“以数据为基础、场景为导向、算法为支撑”的方法路径践行AIOps的应用落地。

围绕内外环境变化

坚持主航道持续进化

i黑马&数字观察了解到,2009年的时候,很多中小互联网企业的监控能力有限,ZabbixNagios等绝大部分监控工具提供的都是内网监控,只能监测内部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当外网出现问题或监测服务器宕机了,就无法收到任何告警信息,往往要等愤怒的用户打来投诉电话,运维工程师才知道网站或服务又不可用了。

云智慧看准时机,面向中小型互联网用户推出主动式拨测的网站监控SaaS产品——监控宝。

据悉,监控宝是一个简单、易用,基于外网监控的工具,它不需要有过多的投入,就能迅速发现问题。监控宝恰好满足了当时网站互联互通的需求痛点,用户增长相当快,2014年用户已达18万。

尽管监控宝做得非常成功,但产品面向的大部分客户群体主要都是小微企业,付费意愿不强,无法满足云智慧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再加上,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行业对APM的需求日趋火爆,云智慧顺势推出了APM应用性能管理平台透视宝。

据悉,APM和监控宝很大的不同在于它能够服务大中型企业,解决的是复杂的IT系统性能问题。当时有三家公司同时进入这个对技术门槛要求很高的领域。

也就是说这个方向比原来更有价值,客单价也从原来的一年几千块变成了几十万。因为APM满足了大客户的需求,而且大客户都是有预算的。

i黑马&数字观察发现,当时市面上的几家APM厂商过得都不太好,要么宣布转型,拓展新业务,要么就是创始团队退出,公司名存实亡,一时间APM被唱衰的论调此起彼伏。

刘洪涛解释道,我们这几家厂商从APM角度切入市场的战略是没有错的。随着企业系统复杂度越来越高,而IT对业务的支持或者业务对IT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这样客户对故障率、稳定性的需求愈加明显,而APM就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BAT这类大型互联网公司,自己做APM这件事很久了,没有靠外面的一个产品或体系来做。因为一个互联网公司从底层架构开始搭建到整个代码开发完全都是自己的,所以对他们来说,自己去做APM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一年IT预算几千万甚至是上亿的大企业,需要的是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个工具化的产品,而APM并不是大型企业的刚需。而且做一个大客户整个的销售过程是很漫长的,从挖掘客户需求到达成合作、签订合同、实施,半年时间过去了,同时还要有丰富经验的客户服务团队才能做这种事。

几十万,很显然,投入产出比不合理。这和中国APM市场的渗透程度有关:大客户不愿意买工具类产品,用什么产品他们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客户对于故障分析这类问题的痛点是存在的,但客户并不想去买一个工具性的产品。

“当时同一赛道的几家都是看到市场有需求,才进来的,但后来我们也都发现了客户不想要单一的APM的工具这个问题,这一点和美国那边做单一APM产商活的很好的状况不同。

美国客户是习惯购买单一工具类产品,因为他们的IT成熟度高,IT架构也比较清楚,客户技术水平也高,而中国的客户并不希望是买标准化工具。”

于是,在2016年云智慧再次转型,从单一的工具开始向一体化解决方案升级,全面向中大型企业客户拓展。

“云智慧的基因来自对客户业务和需求的理解,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无论是初创阶段做监控宝,还是转型做APM,或者又升级做业务运维,智能运维,我们始终围绕的是客户到底要什么,我们做对客户的业务,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的理解。

基于这些理解,我们开始思考,到底做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够满足客户需要。同时,云智慧也有自己的技术能力,把想做的东西通过技术做成产品化的东西,再落地。

一直以来,我们对客户的现状和未来有深度的思考和理解,对IT行业有深度的思考,同时又有技术能力去实现我们这些想法,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据悉,从2016年开始,云智慧把公司业务重点定位在业务运维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IoT、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打造智能运维产品,帮助企业克服这一过程中的各类运维及运营挑战,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提供新的动能。

为此,云智慧提出了智能运维实施的三阶段战略,第一,数据为先,在这个阶段实现企业IT数据的完整采集;第二,初步智能化,帮客户发现业务与IT的关联关系,实现业务全链路追踪和根因分析;第三,高级智能化,用AI帮助客户解决更有前瞻性的问题,包括故障预测、容量规划等。

概括来讲就是,云智慧通过智能业务运维平台(DOCP,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实时大数据处理、AIOps技术体系为基础,由轻量级、低入侵、松耦合的一体化监控、业务运维和智能运维解决方案,以及IT性能监控、应用性能管理、业务效能分析等应用模块为支撑构成一体化的数字化运维中心平台。

云智慧产品体系

自从2016年云智慧推出智能业务运维DOCP以来,已经陆续在银行、保险、证券、零售、制造、航空等多个行业的不同应用场景落地,并获得了用户的一致认可。

2019年开始,云智慧以“数据为基础、场景为导向、算法为支撑”的方法路径/核心理念,构筑了“全栈”、“全场景”及“全行业”智能运维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ITSM数智化升级,云智慧面向企业IT服务管理领域发布了新一代IT服务管理产品——数字化运维服务管理平台(DOSM,全称“Digital Operation Service Management”)

据悉,该平台以ITIL4ITSSAIOps为理论基础,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AITSM核心技术,以提高运维人员的整体效率,帮助企业对IT部门技术资源中各类要素(人、物、财)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提升运维管理工作水平与运维整体效能。

AITSMIT服务管理的重塑将是全方位的,并将体现在ITIL 4的各个实践和新一代ITSM产品的系统构建中。

刘洪涛告诉i黑马&数字观察,2016年到2018年时候,云智慧更多是思考客户需求,内部的发展模式,商业化的探索,同时也与众多友商一起孕育市场。

2019年开始,外部的政策、经济、技术、市场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带动TOB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运维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而经过2016年到2019年三年的积累,云智慧在内部管理、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积累,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到了2020年开始,云智慧采取扩张激进式打法,大举“进攻”中大型企业和央企国企类型客户。

当时,数字化浪潮开始席卷国内各个行业,金融、交通、运营商、能源行业最明显。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阶段特征是,中大型企业大规模上云,无论是基础的云服务,还是与业务相关的应用层,都开始云化、数字化,企业方面的需求十分旺盛。

不过这时候,企业客户的需求还是系统数字化,并非关注到运维方面的痛点。

传统的运维建设是,提供数字化系统的供应商提供运维产品,企业并没有完整的运维规划思路。

“当企业客户数字化建设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发现,现有的供应商的运维产品和能力不足以支撑企业的业务需求,存在很多的痛点,例如运维系统分散,不够集中;不专业,还滞后。

这时候企业的需求是可以提供统一管控的运维平台,对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系统的运维进行支撑。”

为什么在2020年年初,疫情蔓延时候,云智慧选择激进式打法?

刘洪涛解释道,在疫情时候,普遍的企业应急措施就是保守,但保守不等于不扩张,不拓展业务。

其次,疫情蔓延,带动国内的数字化需求加强,这时候企业客户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运维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云智慧采取扩张的打法,抓住时机,扩张市场。另一方面,云智慧主要目标客户是中大型KA客户,这些客户受疫情冲击比较小。

在谈到这些年云智慧变与不变的底层逻辑,刘洪涛告诉i黑马&数字观察,首先,云智慧持续在变,这是公司价值观里最重要的一条,或者从公司的管理角度叫持续进化。

这个持续进化是指,在TOC领域,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下,只要出爆款即可。但在TOB领域,从技术、产品、服务、商业化、规模化、生态化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让公司万劫不复。

这就意味着,一个TOB企业要想成功,要站在更深、更广的视角,从政策、市场、技术、客户需求等多维度的角度来看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努力关注和发现阻碍企业健康和持续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并解决掉这些问题。

那么,云智慧不变的是什么,就是一直坚持在运维这个领域,保证数字化永远在线。同时,面对销售带回来的客户各种需求,云智慧要坚持自己的边界,不做加法,做减法,坚持主航道。

完善产品矩阵

加速业务落地到行业

在产品方面,上文提到,云智慧坚持“以数据为基础、场景为导向、算法为支撑”的方法路径,打造全栈智能运维解决方案,涵盖ITOMITOAITSM等多个运维产品系列,构建了贯穿数字化系统从IT咨询、运维建设、工具和服务的产品矩阵,覆盖企业运维全生命周期。

目前,云智慧的产品已经为金融、政府、能源、运营商、交通、制造、教育等数十类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运维体系建设及全生命周期运维管理方案,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提升IT运营效率持续赋能。

以金融行业为例,云智慧服务了兼具传统金融经验与前沿互联网基因的国内某互联网银行,该银行不断探索开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建立了业界先进的分布式技术架构和智能风控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据悉,在此次合作中,该银行通过云智慧智能业务运维平台,与统一支付平台等行内主要支付系统和通道对接,建立了标准化数据接口,采用其数据处理流程,支持图形化配置构建动态大屏,实现了对特定业务系统和产品实时交易数据监控,以及对交易监测指标预警阈值和规则进行业务的配置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云智慧为该银行提供的flink+clickhouse流数据处理平台框架,拥有高质量的实时数据处理和优秀的存储能力,为该银行构建基于流数据的实时数据分析系统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该解决方案上线以来,大大减轻了运维人员的压力,实现了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并加速提高客户体验好感度,获得了该银行的高度认可。

最后谈到云智慧多次转型升级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刘洪涛告诉i黑马&数字观察,首先,团队自身的迭代就是很大的挑战。整个公司的客户服务流程或者业务流程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当解决方案在在客户那里上线以后,使用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帮助客户迭代升级维护。所以对于公司整体运营来说,挑战非常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