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开放合作才能推动人工智能“向善而行”

锐评|开放合作才能推动人工智能“向善而行”
2024年07月04日 23:54 长安观察

“中国取得一项外交胜利!”

第78届联合国大会日前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140多国参加决议联署。“各国应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共享人工智能知识成果”的提议,得到世界广泛认同。

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是当下最具颠覆性的新兴技术之一,也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从“阿尔法狗”称霸围棋,到机器人“小冰”出版诗集,再到作家借助AI创作小说,人工智能赶超人类智能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随着大模型技术横空出世,智能助理、文生视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有关研究显示,在世界发达经济体企业中,人工智能使用率已从2017年的20%增长到2022年的50%,生成式AI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约7万亿美元的价值。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当人工智能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时,也在催生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难以预知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大模型技术遵循“规模定律”,数据量的不断扩大,令开发者已经难以搞清楚,某项学习所得及推理能力是如何生成的,这加剧了人工智能“演化”出不可控能力的担忧。另一方面,目前ChatGPT等生成式AI,普遍存在提供虚假诈骗信息、个人数据与商业秘密泄露、语料库与生成文本侵权等问题,但在狂飙突进中,很多商业公司并没有耐心建设“护栏”。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的安全性议题,已被事实证明是无法单靠行业自律实现的。

善治才能有“善智”。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既涉及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等发展议题,也涉及隐私、安全、公平、正义等价值伦理问题,唯有世界各国协作形成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方能趋利避害。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秉持理念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人工智能治理,在认识与能力上也不尽相同。更令人担忧的是,面对亟待缩短的“数字鸿沟”,一些发达国家反而笃信“先行者优势”,抱持零和思维,筑起“小院高墙”,企图利用技术垄断和单边强制措施制造发展壁垒,再次享受技术霸权,将后发国家变为产品倾销地,攫取超额利润的同时,在舆论、文化、教育上形成新的“霸权”。

网络空间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和具现。今天,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企业的经营运作、公民的人权隐私等都前所未有地集中在网络空间,以数据形式在全球流转不息。这理应成为全球携手合作的现实基础。回首人工智能60余年的发展之路,当其因性能和算法问题陷入“第一次寒冬”时,芯片产业链的全球协作推动“摩尔定律”持续生效,充沛的算力令“机器学习”成为可能;当大模型概念被提出之后,全球产业分工为语料数据标注降低了巨幅成本,使海量数据真正成为人工智能成长的土壤……这些故事隐喻着珍贵的文明共识:开放合作、优势互补、共享共治才是人类科技创新的正途。

各国无论大小、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如何,理当拥有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权利。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一贯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在国内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同时,主动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智慧。从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与美国建立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机制,再到向联合国提出“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中国言出必践,始终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普遍共识,弘扬平等互利、尊重人类权益的价值理念。

如今的人类,已经跨越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山峦,行进于智能化的快车道,科技创新需求前所未有。身处“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的难度同样前所未有。不只是人工智能,能源革命、太空探索、生物制药等前沿领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科技创新中心。置身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所有国家理应消除偏见与歧视,坦诚相待,以人类视角、文明眼光,共同推动科技成为为人类谋福祉的手段。

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智慧”的明天,是中国的美好愿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在开放合作的道路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中国必能更好扛起责任,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倡导者和引领者,成为人工智能伦理和法律制度的构建者和践行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