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微波

说到微波通信,大家都会感到陌生,但一提起今天人手一部的手机,很多人应该很熟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借助于高频率的微波信号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微波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中重要的大容量传输手段之一,曾经在我国的通信现代化进程中,担负过举足轻重的长途传输重担。

从1971年入职邮电系统到退休,43年的时间,郑祖奇投身福建微波通信发展一刻不曾离开。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职业生涯,那就是“无线的光荣与梦想”。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郑祖奇的讲述,一起看看福建微波通信的变迁发展。

数字微波机房工作场景

高山创业:以苦为荣 以站为家

上世纪70年代,我国通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地处我国东南的福建省,没有大容量的无线通信能力,缺装备更缺技术队伍,当时唱主角的载波通信技术,通信容量小,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特别是国家要求长途网络传输电视信号的迫切需要满足不了。

在福建微波通信的“荒芜时代”,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建设大容量的语音和视频综合性传播平台成为当时邮电发展最迫切的需要。

据郑祖奇介绍,1971年,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福建电信局教导大队,接受了整整三年的微波通信技术训练。1974年他与同事们被分配至福建省微波总站工作,两年后,北京至福州的第一条微波传输电路正式开通,从此以后,从北京到福州能同时传输960路的长途电话和电视信号,第一次实现中央电视台节目在福建的实时播出,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福建省共有六个微波站点,分别是:邵武(海拔1040米)、将乐(海拔1200米)、南平(海拔750米)、闽清(海拔1100米)、北峰(海拔600米)以及福州市区内的微波终端站。据郑祖奇介绍,受地球曲率影响,微波通信需要每隔50公里建一个站,所以大部分微波站都建造在高山之上,站点所处地往往交通不畅,人烟稀少,物质稀缺,长期值守在站内的员工,不仅需要自己动手种菜种瓜,还得自制咸菜、咸蛋以备冬季大雪封山之后的生活需要。

在微波站点里工作的男女员工大多是处于婚嫁年龄的年轻人,为了工作,身处高山之上的他们,不仅远离家庭不能随时关照父母,连找对象也成了件天大的难事。许多姑娘只要听说对方在微波站工作,都不再考虑交往,因为一年中他们能陪在家人身边的时间,实在屈指可数。

不仅生活难、恋爱难,常年在微波站点工作的员工,看病也难。有一年大雪封山,地处邵武千米高山的同事们,用床板将半夜突发胰腺炎的同事踏雪抬下高山,送到最近的公社卫生院抢救。“如果再迟一会到,后果不堪设想。”当回忆起这一幕时,郑祖奇仍心有余悸。

微波是非常复杂的通信技术,当时福建省没有经验可以传承,也没有老一代的技术力量可以依靠,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年轻的员工们仍然努力克服困难,自己学习钻研相关技术。那时的福建省微波局,积极支持员工报名邮电高等函授,将一批又一批微波员工轮流送到全国的微波工厂、专业学院和外省微波站进行实习培训。

在企业持续的组织、关怀和鼓励下,年轻人坚持“以苦为荣,以站为家”,在高山上迅速成长成才,逐渐独挡一面,成为福建微波通信业的骨干力量。

搬运设备

将乐微波站外景

南平微波站外景

通往微波站的山路

追求卓越:建设全国一流的微波电路

1976年微波电路开通以后,福建省微波通信局积极引导员工将“建设全国一流的微波电路”作为奋斗的初衷。

高目标就有高压力,要成为第一,摆在微波局所有人面前,有几项急需解决的难题:电路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设备故障率高、微波电路不能自动倒换、如何让高山工作的员工更好地回归家庭……

为了解决这几项微波系统普遍存在的难题,福建省微波局的员工苦下功夫:

◎花了十年时间,自行研发出多种降噪技术手段,终于在1985年,成为全国第一家把噪声标准提升到国际标准之上的单位;

◎通过设备整治、技术研发,在全国第一家实现了“2:1微波波道自动倒换”,改变原本只能由人工切换的窘境,成为全国当之无愧的“第一位”,这项技术随后还被邮电部推广至全国应用;

◎他们还通过设备改造,用自行研发的新型微波部件,代替原本设备中故障率高的零部件,把每个站点的故障率从1年多次降低到1年1次。极大地提高了微波电路的可靠性。

在实现“2:1波道实现自动倒换”、降低设备故障率、提升设备质量后,为了让在高山工作的员工可以回归家庭,福建省微波局又提出一个大胆的思路——研发计算机集中监控系统,实现全省微波站点无人值守。

没有设备就自己造,没有技术就自己研发。福建省微波局的技术人员从芯片和软件源代码级开始研发,自己设计、自己组装、自己编写控制程序。又经过十年的努力,到1995年,福建实现全省40个微波站的计算机集中监控,无人值守。后来,国家电信总局还将福建研发的这项集中监控系统,直接推广到上海、青海、湖南、甘肃等四个省份的微波电路上使用,成为行业内的一段佳话。

“在这代微波人上下齐心的努力下,福建微波事业发展一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走在全国前列。”说起那段追求卓越的时光, 郑祖奇感恩自己身处这个时代、身处这个群体。

1988年12月,全国第一套彩色电视会议电话系统在福建七城市联网开通,图为彩色电视会议开通仪式

群山环抱下的微波站

1989年福建省微波总站获得“福建省质量管理奖”和“省级先进企业”

艰难转型:不忘初心 不负重托

时间来到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光纤通信的发展,微波通信大容量的优点逐渐被取代,如何在通信技术不断现代化的大环境下,继续发挥员工队伍的优势,成为所有微波人面临的一道难题。

1996年,根据国家“九五”计划,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在原先福建省微波通信局的基础上成立福建机动通信局,两局同时挂牌。应急通信专业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它装备了微波、卫星、特高频、短波、程控交换、海事卫星等国际一流的应急通信技术设备,为突发事件,抢险救灾、重大活动等提供全天候的应急通信保障。“微波老兵们”主动转型,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创造新形势下的市场新价值。2000年福建微波局又改名为“福建电信无线通信分公司”。

在转型过程中,无线员工队伍为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抽调技术人员,主动为中国电信福建公司提供小灵通网络优化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员工发现,全省小灵通基站拥有量大,设备故障率非常高,大小故障都得返厂维修,平均每次维修费都在4000元以上,成本非常高。为了帮公司解决维修压力,无线员工主动承担起全省的小灵通基站维修的任务,年平均修复基站设备超过5000次。

作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小灵通这项“过渡性”技术,不具备数据传输的基础,无法与移动通信技术相比。无线分公司认为,未来的发展一定是移动通信。于是他们提前布局移动通信的技术力量建设,主动调查全省移动通信基站的站点分布。

员工队伍不忘初衷,重走当年创业之路,把主要技术力量分批送至大学、移动设备工厂进行技术培训,2001年就在全省第一批开展了电信级WiFi商用实验,2007年在福州开展了小灵通与移动通信共存的商用研究,还主动派出技术人员为部分地市分公司提供移动技术培训。这些转型的努力,随着2008年中国电信获得第一张移动运营牌照,无线分公司也被福建电信正式授予“福建电信无线网络优化中心”的新任务。

如今,5G时代滚滚而来。展望中国通信产业的未来,郑祖奇认为5G通信技术将不断创新进步,必将给全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和创新。未来,无线通信将会更紧密地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微波到无线,郑祖奇是福建微波的“创业者”之一,也是福建电信无线通信转型发展的见证者之一。他说,“艰难转型,不忘初心,是职业生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2000年福建省电信公司无线通信分公司揭牌仪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