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真可“包打天下”?难说

区块链技术真可“包打天下”?难说
2019年11月21日 10:00 中宏网

中宏网11月20日电(记者韩鹏飞)最近这段时间,有个词特别火:区块链。今年年末,一系列行业利好政策推出,引发全球科技企业、投资机构、区块链从业者对国内区块链领域的关注和热议。

毫无疑问,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产业技术革新,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不过区块链技术并不能“包打天下”。我国在将区块链作为重大技术变革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如何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的新路径?本网记者走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研究所(以下简称“央行区块链平台”)。

区块链应用场景不断铺开

“区块链是一种新型的底层IT技术。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技术,每个区块链就像一个硬盘,把信息全部保存下来,再通过密码学技术进行加密,这些被加密保存的信息无法被篡改。”央行区块链平台技术人员陈有才告诉本网记者。

据介绍,央行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产业链金融领域,并建立了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该平台上线一年多以来已经实现业务上链3万多笔,业务发生量约合760亿元人民币。

目前该金融平台已经有30家银行接入,业务受理网点达到600多个,实现供应链应收账款多级融资、跨境融资、国际贸易账款监管、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等业务信息上链。

陈有才说,“我们选择供应链金融作为区块链技术的一个应用场景,是结合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低密度等特点。同时上链的数据一旦被确认将不可被篡改。”

陈有才表示,目前,央行推动的多个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正在加速落地,区块链技术已经被应用在数字资产、票据管理、存证取证、数据共享等场景中。

不可篡改或成区块链落地的“硬伤”

金融是基于信任的合作,而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追溯等特点与金融行业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创造信任建立了新的基础,为金融服务的革新提供了新动能。

不过,央行区块链平台吕宗明博士表示,虽然区块链技术有全程留痕、可追溯等优点,但这些优点很可能成为制约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硬伤”。

吕宗明说,“对于银行而言,关注的是个人或者企业的‘小征信’,也就是债务债权问题。一个人很难保证其在银行系统内的信用永远良好,当出现失信情况时,这个记录将被永远留在链上,但是银行对个人失信的追溯期限只是5年。因为区块链不可篡改,这个失信记录将永远存在。”

此外,数据产生的“信源地”也影响上链后信息存证的可信度。据了解,在一些对外贸易业务中,一些企业将虚假信息上传到区块链上,给有关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漏洞牟取暴利,卷款跑路。吕宗明表示,上联数据需要进行大量的交叉比对工作,这些是区块链技术的一个“短板”,因此区块链技术更是个应用在存证以及低密度、低并发的场景当中。

区块链领域亟待建立统一标准

中央对区块链技术做出明确定位后,国内很多行业、地方都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但是,对于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发展而言,链与链之间的数据共享已经成为制约该领域发展的最大障碍。

央行区块链平台负责人穆长春告诉本网记者,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的数据共享接口,各行各业在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的过程中很快会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

穆长春介绍,链与链之间实现数据交互需要迈过“语义、语法、业务”三道关口。就像两个不同语言的人交流,首先要解决词汇之间的翻译问题,其次是如何将词汇串联成完整的语句,最后还有彼此之间存在的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因此,我国在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亟需制定统一标准。

据了解,央行在拥有块链技术专利达到了79个,2018年,中国拥有的区块链技术专利已经超过了美国。在制定行业标准方面,央行正在积极探索。“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个区块链国际标准立项,其中有两个重要标准是由中国贡献的。” 穆长春说。

截至2019年10月,我国已经批准立项1项国家标准,申请立项1项行业标准,共发布7项团体标准,并有6项地方标准加速研究制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