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不实消息为何泛滥?网络时代的顽疾,社交媒体也有责任

网络上的不实消息为何泛滥?网络时代的顽疾,社交媒体也有责任
2019年08月17日 23:52 品读百卷

互联网技术和行业刚刚兴起之际,业内的各个领军人物对互联网技术寄予厚望,认为它拥有无与伦比的广泛用途和商业价值,比如它会让人们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关联更为紧密,进而提升人类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凝聚力。今时今日,互联网技术的商业价值让人叹为观止(中国是受惠于互联网技术的国家之一),可它并没提升人类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凝聚力,而且“事与愿违”,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网络世界中的“部落化”和极端化越来越严峻,因“匿名性”、“去人性化”等等心理效应的影响,网络世界中的人们更有攻击性、更为肆无忌惮,甚至涌现了一批在网络世界中胡作非为的“喷子”,这些“喷子”常常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别人,宣泄着挤压的负面情绪。

除此之外,互联网技术革新了人们获取讯息的方式,也让不实消息的传播效率大幅提升,以致于不实消息比真实消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一些——此前的一项研究表明,若向1500名社交媒体的用户传播信息,不实消息的平均传播时间为10小时,而真实消息的平均传播时间为60小时,二者的差距非常显著——这些不实消息对中、老年人群体的损害格外严重,一方面60岁以上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比较缺乏缺乏数字媒体的素养,难以分辨社交媒体上的事实和谎言;另一方面中、老年人的认知和记忆能力渐渐衰退,难以抗拒“虚幻的真实效应”,若他们反反复复接触一类消息,就会倾向于相信这一类消息的真实性。既然不实消息的危害如此严重,为何它会泛滥成灾呢?

(互联网)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哲学教授凯琳.奥康纳(Cailin O’Connor)在《虚假信息时代:错误信念是如何传播的》一书中,对互联网时代的种种弊病开展了锐利的审视和深入的剖析,比如人际关系对个人信念的影响格外显著,以致于某个人相信什么、质疑什么,取决于此人与什么人相识和交好;再比如一些消息一而再、再而三被证实为虚假的,可它们在互联网上仍旧大肆传播,面对确凿的证据,受骗者宁愿一直自欺欺人,也不想幡然悔悟,凯琳.奥康纳认为,这些受骗者的“鸵鸟行径”并不是个人心理有什么问题,而是社会和文化的种种因素造成的。

《虚假信息时代》一书中,凯琳.奥康纳直言不讳的说人们生活在一个“虚假时代”里,现实生活中也好、网络世界里也罢,充斥着舆论操纵、营销手段和信口雌黄,它们如同肆虐的黄沙一样吞噬着所剩不多的真实和美好。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渗透,不管是互联网的个体用户、还是规模庞大的办事机构,都成了假新闻和舆论操纵的受害者,这样的后果会很严重——1898年2月,美国缅因号战列舰在古巴哈瓦那港发生了爆炸、随即沉没,大部分的船员丧命于此。缅因号战列舰沉没之后,一则不实消息广为流传,一些人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指责西班牙策划了这一爆炸事件,结果,这一不实消息成了美国-西班牙战争的导火索。

(互联网)

尽管各大社交媒体把不实消息的泛滥成灾归咎于算法出错、且竭尽所能的推卸责任,可凯琳.奥康纳认为,不实消息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的大肆传播,造成了社会、经济和个体用户的种种损失,这些社交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凯琳.奥康纳呼吁各大社交媒体建立第一道防线,扩充编辑队伍、强化编辑审核、以及积极的核查事实,这样的话,不实消息在流入“舆论场”之间就被编辑们过滤了。

(互联网)

小考题:分享和转发一则消息之前,你会不会核实一下消息的真实性?你认为自己有没有核实消息真实性的责任呢?欢迎你留言讨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