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青年网民心态咋样?关于社会问题的认知又是如何变迁的?
近日,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基于B站、微博、豆瓣等六大青年网民聚集的互联网平台在2014年、2024年的海量数据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聚焦精神文化需求、思想需求、情感需求、代际观念、婚姻观念、生育观念、消费观念、对外态度等指标,探索中国青年网民的认知变迁趋势。
人民网上海频道摘编部分研究内容,以飨读者。
一边“一掷千金”,一边“抠抠搜搜”,青年网民看似矛盾的消费观念,有着怎样的特征?
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14-2024)》显示,当前,青年网民消费观呈现出低消费倾向与高消费偏好并存的新特征,即总体上追求高性价比的低消费,但在特定消费领域愿意一掷千金。看似矛盾的消费观念统一在消费实践上,“抠抠搜搜花大钱”“该省省该花花”成为青年网民消费行为的突出特征。
一方面,低消费倾向体现在消费降级不降质,追求极致性价比。
“大额消费品谨慎考虑”是青年群体低消费倾向在消费品类上的具象表现。整体而言,青年消费者对房子、车子、家装类大额消费品关注度不高,对吃、玩相关的关注热情持续升高,热门消费品类向能够提供即时情绪满足的食品与文娱类商品转移。
消费习惯类豆瓣小组特征分布
“吃穿用玩反复考量”是青年网民低消费倾向在消费实践中的突出特征,青年群体对快消品的购买决策愈发理性和慎重。减少小额快消品消费或出于控制支出的现实考量,或由拒绝消费主义的心态主导。青年网民对衣服、食品类小额快消品讨论的增多并不意味着现实购买行为的增加。
另一方面,高消费偏好是买新奇买快乐,愿意为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内容“下本钱”。
青年消费者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为兴趣爱好买单,为快乐买单,乐于体会即时满足的快乐,偏好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内容。火爆的“二次元经济”、名贵稀奇的文玩手串、新奇有趣的潮玩盲盒等均为这一偏好下的典型高消费品类。青年网民买新奇买快乐的高消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奢侈挥霍,而是相较日常开销而言的大额支出或是非物质性的消费支出。如各平台走红的“乌龟碰碰乐”游戏,许多买家称只为听店家称呼自己“老板”且连连夸赞自己“欧气爆棚”,对能否收到实际的塑料乌龟并不在意。相关话题讨论中,不少评论称“钱花得值不值只有我知道”,表示自己的快乐来自“买到了一种确定的好运”。
课题组研究发现,“情价比消费”浪潮来临。
2024年,兴趣社交网络平台Soul App总收入中高达九成来源于平台情绪价值型服务收入,包括avatar、虚拟礼物、推荐特权、游戏道具等。基于虚拟头像打造的游戏化社交场景,吸引了大批青年网民持续付费,站内主话题 #Soul数字头像曝光破1亿,对虚拟头像进行消费的总用户人次达到534万,实现384%的同比增长。2024年,以“好运喷雾”为代表的虚拟商品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只要不到1块钱,下单“好运喷雾”之后就会收到一段鼓励和祝福的“小作文”。
由此,青年网民的消费偏好与消费实践呈现鲜明的代际特征:成长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丰裕一代”青年网民,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都相对更高。当前,缺乏高情感浓度和联结密切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青年网民中较为普遍,高压力状态使他们亟须情感联接和情绪出口。网络平台的情绪型消费填补了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一些空虚感,关系型消费、陪伴型消费、萌宠消费受到追捧,消费偏好的本质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满足情绪需求、丰富情感体验是青年网民高消费偏好的原动力,“好心情”被放在了消费决策的第一位,情价比消费的浪潮已经来临。青年网民在有关消费的大量讨论中开始关注自身感受,向内探求“真实”需求,将满足这类需求的消费决策视作更纯粹的“真我”选择,希望“消费”成为帮助自身获得掌控自我与生活、建立内心秩序的工具,从而赋予“消费”新的意义。
(唐小丽 马作鹏摘编)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