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人才都去哪儿了?

山东的人才都去哪儿了?
2021年03月23日 00:00 ET财经观察

前 言

流入山东的人才我们当然是恨不得举“双手双脚”地欢迎,流出山东的人才却触动着每一个山东人的神经。

因为人才就是经济、就是发展,甚至就是房价。

连续8年的人口净流出,让不缺人的山东成为最大的人口流出省份。然而这一现象在2020年却呈现出不同的走势。2020年这场疫情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也挤掉了泡沫,将山东产业底色和比较优势展露无遗,这一点同样展现在留人引人方面。

如今,山东的“机械/设备/重工”这一“铁打”的优势产业在吸引、留住人才,而随着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京津冀和长三角也成为流入山东人才的重要来源地。

但另一方面,对于强省会战略刚刚起步的山东来说,目前还没有强大的城市群吸附能力,长三角城市群对山东省大学毕业生的吸附力已超过京津冀城市群,邻居省份也在抢夺和蚕食,人才争夺战已进化到城市群间的PK。

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未来人才争夺战,山东将如何应付?

谁留在了山东,谁又来了山东?

先说一个好现象:2020年,有85.34%的山东省市场化就业人才选择在省内流动,为近四年最高值,高校毕业生回流态势逐步显现。

原因是什么?

从2020年山东省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需求量按行业、学科排名,以及2020届驻鲁高校毕业生省内留存量按专业排名这些维度的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使旅游、餐饮等行业备受打击,但山东庞大的工业体系成为“压舱石”,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工学类毕业生招聘量最大,需求占比达 43.9%。

从省内毕业生来看,工科生更加青睐留鲁就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纷纷“选择山东”。工学作为制造业主要“人才供血源”,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高,更主要的是,山东传统工业在产业升级中激发出活力,成为“新风口”,吸引了大量人才。

从流入山东的省外人才来看,排名前三的行业同样均为山东传统优势产业。

这就不得不说一说山东工业体系在疫情期间爆发出的强大生产力。

2020年,山东省GDP增速达3.6%,与全国平均相比,完成工业增加值23111亿元,占GDP比重31.6%;规模以上工业营收8.43万亿,较2019年增长1108亿元,利润4238亿元,工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三。

在31个省份2021年经济增速目标中,GDP前三强粤苏鲁均设为6%以上,体现了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

根据《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到2022年山东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收入超过2万亿元,培育5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企业集团,100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这个2万亿量级产业赛道将带来大量人才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庞大的工业体系在转型过程中,尤其是工业互联网的兴起,也带来人才结构需求调整,结果就是“互联网+工业”类的人才需求量巨大。

从 2019-2020 年山东省就业市场人才需求量行业分析、按岗位排名来看,2020 年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机械/设备/重工、石化等排在前列。

制造业是山东的比较优势,也是山东投身于工业互联网的先天优势。2020 年,工业互联网成为山东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山东省“十四五” 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工业互联网行业级平台建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2020年山东省就业市场人才需求量大的岗位超过一半被互联网技术类岗位“霸榜”,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制造物联、人工智能、工业信息安全等领域专业人才需求大增。

这就带来了先进地区产业人才的回流。

从下面这张流入山东的省外人才来源地来看,除东北和河南外,京津冀和长三角也是流入山东的人才来源地,“互联网+工业”类人才的需求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山东的人才去哪儿了?

从2020届市场化驻鲁高校毕业生流出省份看,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成为主要流向地区,这反映了驻鲁高校毕业生就近流动趋势。

从各省市流向占比可见,北京市吸附能力最强。通过对比2019届数据发现,流往上海、广东的毕业生出现减少;与之相反,江苏、天津对驻鲁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同比加强,江苏反超上海位列第二。

从城市群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对山东毕业生吸附力更强,已超过京津冀城市群,上述两个城市群对 2020 届市场化驻鲁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占到外流总量的4成,这体现了2020年人才争夺战已经从城市间进化到城市群间。

省际流动方面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江苏与山东之间的人才流动明显加快。江苏与山东同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发力点聚焦在集成电路、生物医疗、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域。

一般来讲,制造业分几个阶段,最基础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下一个阶段是技术、资金密集型制造业;再提升到新阶段是智能化、软件化的制造业发展阶段,现在汽车制造已进入“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汽车时代,从国内重点城市来看,每座城市分别存在这三个阶段的制造业,只是占比不同。

这种情况下形成南北差异,本来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结果,人才随着产业发展不同阶段流向适合自己的地区,呈现出可逆性,江苏与山东人才互动明显加快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山东人才去哪儿了?

去长三角的多了,去上海的少了,答案却在江苏,其间的微妙的确值得玩味。

强省会、“万亿之城”的济南,人才留住了吗?

江苏的万亿之城吸引着山东的人才,山东的新晋万亿之城、非典型性强省会济南起到类似的作用了吗?

2020年,在强省会战略及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加持下,济南市首位度由2019年的13.3%提升至2020年的13.9%,人才需求量及人才需求量增幅均居全省首位。

济南有52所高校,在校学生 76 万,人才储备足。那么,济南的产业底色是什么?反映到人才需求上,对于高校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行业依然是机械设备重工。

济南机械/设备/重工行业基础雄厚,拥有中国重汽、济南二机床等行业顶尖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业以及基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各大城市具有战略意义,杭州提出“新制造业计划”,济南提出“工业强市”号召,在多地掀起打造先进制造业之都浪潮中,立足各自优势,找准升级赛道至关重要。

2020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高于全国9.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2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3%,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4000亿量级。

2020年,济南进阶万亿GDP俱乐部。2020年或是“史上新增万亿GDP城市最多一年”,对于新晋的 “万亿之城”,惯常用的下一个发展指标是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

这个发展指标背后,反映的是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产业升级和带动能力。按照国际发展惯例,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后,该地区已基本完成工业化,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这也是成为发达经济体的“门票”之一。

2020年,济南市人均GDP为113831.5元,相当于17648美元。济南能否形成人财物各项生产要素的磁吸和集群效应,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具有辐射带动能力,且依旧在高速发展中?

笔者注意到,济南市将2021年GDP增长目标设在了8%以上,为目前山东省已经公布的城市中最高。

已经起势的济南能不能和青岛一起,发挥“万亿大城”的定海神针作用?

山东省内十六城的较量

省内的人才流动其实更有看头。

从 2020 年山东省就业市场 16 地市人才需求量增幅排名来看,济南以10.24%的增幅排名全省第一,临沂、菏泽分别以 8.01%、 7.95%的增幅位列第三、第四名,表现抢眼。

临沂和菏泽属于鲁南经济圈,两地在电商经济领域发展迅猛。2020 年,菏泽淘宝村数量以 396 个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目前菏泽拥有 18 万家电商企业,57 万电商从业大军。

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直播电商成为风口,临沂小商品批发行业抓住机会快速转型,打造“直播电商之都“,1-10月临沂实现网络零售额276.96亿元,同比增长11.46%;跨境电商进出口82.3亿元,同比增长49%,电商直接从业人员达15万人,迎来巨大红利市场。

这两座鲁南区域中心城市尝到了消费互联网带来的高增长性。2020年山东16市GDP增速上,临沂与菏泽同为3.9%,并列全省第二。

但从宏观来看,对于菏泽这样的千万人口大市,传统产业比重大,引领性创新产业少,电商经济虽然发展迅猛,但体量还不足以起到支柱作用,一方面,发展电商经济需要的大量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一方面人才外流到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的人才腹地,这体现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圈层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部分工。

人才结构的变化,正是在这种宏观与微观、城市与行业之间的矛盾中,逐渐趋于平衡。

未来人才争夺战,山东将如何应付?

2020年,南北差距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最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多种发展趋势交汇下,区域经济发展既有“虹吸”,也有分工协作、溢出效应,还呈现出可逆性。这一年,长三角集齐8座万亿之城,给出了处理好“自己的事”,也处理好“共同的事”和“邻居的事”,实现有效分工协作的样本。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人才机制建立,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破题,长三角城市开始以城市群为载体来进行人才争夺战,山东又将如何应对?

2月23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济南市将携手济南都市圈的6个兄弟城市,拟在北京、上海、济南举办三场省会经济圈招商推介活动。北京和上海是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龙头,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资源聚集度最高、创新密度最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

2020年国内重点城市GDP10强中,北京成为唯一的北方城市,这体现了南北差距,也凸显了北京在北方经济中的支撑地位。济南是距离北京最近,2020年GDP增速最高的万亿之城。目前,北京至济南高铁最快1小时22分抵达。这就是承接首都产业溢出和人才回流的最佳优势。

如何瞄准新的发展趋势积极有为,发挥好城市群作为人才争夺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引、育、用、留上制订契合山东“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这对山东提出了新的思考维度。

对于济南来说,新的课题则是:学会如何做大哥。

尾 声

长三角越来越像一个省,珠三角越来越像一个市。

从区域角度来看,无论是省会经济圈还是山东半岛都市群,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战略,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更加有效的分工协作、共建共赢。

从产业角度来看,2020年的人才流动趋势,让我们看到了山东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高端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将是山东留住高校毕业生、吸引京津冀和长三角溢出人才的两张王牌。

一个高效协作、生机勃勃的城市群,一批不断升级、吐故纳新的优势产业,比不值钱的山东户口要有力得多。

人,博得不就是一个未来吗?

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