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回顾丨展望低碳共荣明天

盛典回顾丨展望低碳共荣明天
2021年12月31日 15:32 社企论坛CSEIF

“绿色复苏,共创共享”,以此为主题,2021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创享盛典第二日的内容持续共创“向善之道”。

盛典第二日单日各线上直播平台累积播放量超200万人次,市场的力量如何助力创造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解决气候问题是门“好生意”吗?……社企论坛创享盛典第二天的活动邀请到来自国内外企业、咨询机构、公益组织等跨界专家、实践者,对于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理念、绿色经济的未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积极的展望。

主旨演讲:如何解锁市场的力量,创造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

互惠经济创始人兼执行董事、玛氏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布鲁诺·罗奇(Bruno Roche)和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周浩首先以主旨演讲的形式,对国内外对于ESG治理和投资的实践现状、对商业及资本的价值思考进行了各自的阐述,并提供了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可选方案。

Bruno Roche 巧妙地提出了三个关键词,从背景原因、面临现状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他认为市场如何构建了更包容的经济。

第一个关键词是“经济”。他认为在近50年中,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稀缺性由金融资本的稀缺转为自然资源、平等分配的稀缺,因此继续单纯追寻利润最大化或者说金融资本的最大化是不合时宜的;

二、跨国公司体量和权力的极具上升,因此当我们讨论经济模式转变时,也需要关注举足轻重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转变;

三、全球向数字经济的急速转变、从金融资本密集型经济向更多依赖社交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个关键词则是“市场的力量”。他提出,在民间社会、政府监管、广义的教育(包括研究、教育和知识创造)入场与市场力量“相抗衡”的背景下,经济在进一步发生系统性变革,金融应当服务于经济,经济则应当进一步服务于社会。

随后,他抛出了更为关键的第三个关键词,“包容型经济”或者说“互惠型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经济模式从制造问题就能够盈利变成只有解决问题才能盈利,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也从对立变成商业中的互惠互利,而商业模式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使命为中心,这种商业使命即是“开发可盈利的、可规模化的解决方案,为地球和人类解决后顾之忧”。

Bruno Roche | 互惠经济创始人兼执行董事、玛氏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

他创造性地指出,这种思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和“共同富裕”十分契合,是一系列原则、方法、工具、案例的集合,只要和使命相契合,且被嵌入了价值创造模式中,那么每一个利益相关方包括人类和地球,就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和传统的慈善模式的不可持续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周浩则分享了他代表贝恩在参与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后收获的观察和体验。在此次大会上,他认为主要体现出了急迫性,也即双碳目标的提出后,面对较大的任务全球政府及各公司部门如何刻不容缓地行动。另一方面,外部宏观环境加大支持力度,千亿美元级别的项目不断落地,但仍缺乏在低碳绿色转型方面的国际性统一衡量标准。

周浩表示,实际上,贝恩对于ESG的关注已将近5年。在这期间,他们观察到投资人、企业等私有部门对于ESG的热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投资人方面出发,以ESG为主要投资主题的项目回报丰厚,在融资方面,国家层面的金融政策对项目投资提供了更低的融资成本;在投资方面,投资人越来越主动积极地在投资过程中选择那些把短期收益更多投入到ESG项目中的被投公司;在被投企业管理方面,诸多投资人系统、定期地使用KPI追踪被投企业在碳排放和其他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在退出的环节,在ESG方面被投公司做了些什么,往往成为下一轮投资者非常关心的主题之一。

周  浩|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

而在企业方面,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对ESG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贝恩公司和《中国经营报》共同发表的《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其实还是以守为主来对待ESG的,往往要关注履约成本和合规的风险,但也有越来越多企业逐步开始以守为攻,把ESG作为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来考量,这需要它们未来积极寻找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实现碳排放目标的机会,也需要提前布局有效的行业外投资机会。

圆桌对话:解决气候问题是门“好生意”吗?

最后,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作为主持人,邀请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业务核心负责人吉雅图,青云创投合伙人卢琦,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江苏国技聚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苏州聚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卫星,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碳减排标准工作组组长、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总监颜磊参与到讨论中。

参与讨论的嘉宾围绕王稚晟提出的“在推动解决气候问题中,从公共领域进入主流商业和金融领域,有哪些可行的途径?其中主要的难点和机遇又分别在哪里?”、“解决气候问题是门‘好生意’吗?”等问题,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并根据自己所属机构的具体案例剖析了绿色价值在各自领域的不同体现。

王稚晟|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

孙莉莉来自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过去的17年投入11亿元人民币,搭建起了社会化参与的民间环保公益平台。她从国际上兴起的蓝碳碳汇交易切入,指出在海洋蓝碳生态系统中,红树林在未来具有避免经济损失、促进生态修复的巨大潜力,能够有效推动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也可以作为提升外交活动话语权的重要工具。

她以SEE推动中国房地产绿色供应链行动,建立企业白名单,并在2019年进一步优化推出标准更高的绿名单为例,强调了SEE在带领企业积极参与经济绿色转型方面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并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企业是必不可少的主力军。

孙莉莉|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

青云创投则从2000年起专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风险投资。卢琦认为,赋能私营部门参与气候变化议题的关键在于搭建生态网络。在大的气候变化议题下,未来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建立起打通客户、政府、银行等各个部门的生态系统,加速技术、项目的商业落地,解决时间的错配问题,而在建立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标杆企业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在今年碳主题、绿色行业的投资十分火热的背景下,涌现了非常多的历史性机遇,而对于青云创投来说,如何兼顾投资的财务收益和绿色影响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投资时,真正地去寻找制约绿色发展的痛点以及真正解决痛点的技术。

卢  琦|青云创投合伙人

吉雅图分享了麦肯锡对于寻求近零排放最优解的研究成果。他指出,未来30年,经济社会将发生三方面的巨大变化:

一、全球围绕减碳、脱碳、可持续发展的资产投资和资产再配置数量巨大。

二、各行各业,尤其是对于减碳脱碳关联度比较高的行业,既面临需求和成本端的机遇也面临了压力。

三、劳动力将面临再配置。

吉雅图|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业务核心负责人

徐卫星则从公司开展的垃圾分类工程切入,简要展现了他们将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他认为,作为一家环保企业,通过商业手段和跨界合作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关注多个方面,在多个环节上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相关的科研机构、公益机构,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上达成合作、实现共赢。

徐卫星|江苏国技聚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江苏聚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颜磊的工作主要围绕碳减排标准展开。从B端转向C端,他认为想象空间进一步拓宽了。目前,他所在的团队致力于打造社会化的商业生态系统,将每个人的减排量,通过成熟数字技术进行记录,激励大众实现个人减排甚至个人的碳重组,也帮助各个企业通过公益活动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

颜  磊|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碳减排标准工作组组长、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总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