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观点回顾丨圆桌对话:解决气候问题是门“好生意”吗?(下)

嘉宾观点回顾丨圆桌对话:解决气候问题是门“好生意”吗?(下)
2022年01月10日 16:24 社企论坛CSEIF

11月30日至12月2日,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2021创享盛典在线上成功举行。七岁的社企论坛年会将从今年起,升级为以“重塑商业与资本的使命”为主题的年度创享盛典,引领未来新经济浪潮。

2021创享盛典以“绿色复苏,共创共享”为主题,来自学术界、企业界、投资界、公益界和媒体界等多元跨界的国内外重量级嘉宾,从全球治理的视角,聚焦绿色经济,探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结合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和共同富裕的实践,交流科技创新和协同发展的向善之术。

2021创享盛典全程安排手语直播,与听障群体共享思想盛宴。小鹅通、新浪财经、网易新闻、中国网++等十多个平台同步直播,三天累积超610万人次在线观看。

本文是由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业务核心负责人吉雅图;青云创投合伙人卢琦;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江苏国技聚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苏州聚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卫星;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碳减排标准工作组组长、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总监颜磊带来的圆桌对话:解决气候问题是门“好意”吗?(下)。

王稚晟:下面我会给每位嘉宾一个相应的问题,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比较详细的表述一下。首先还是有请孙莉莉女士,阿拉善SEE是国内最知名的,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以企业家为主体,保护生态和环境的著名的社会团体,您本人也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您如何看待公益和商业的力量在解决气候问题所能发挥的作用?资本又如何可持续的为产生绿色价值而助力?谢谢你。

孙莉莉:好的,谢谢主持人,刚才听了各位嘉宾的分享,我相信在对“应对气候变化,企业是必不可少的主力军”这件事上大家是有共识的。尤其是中国在双碳目标的出台和推动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及全社会的大力推动和减排才能够完成这样的目标,而企业特别是处在高排放这个行业中的企业,他们也必将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也会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关键的行为主体。

比如,我们会员企业中占比较大的房地产和建筑行业,房地产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到整个中国碳排放的40%。大家都知道中国碳排放占到全球碳排放的20%多,折算过来相当于中国房地产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占到全球碳排放的8%。所以房地产建筑行业在全产业链的节能减排行动方面,必然有着特别大的提升空间和工作空间。

2016年,阿拉善SEE联合万科、朗诗、中城联盟、全联房地产商会共同发起了中国房地产绿色供应链行动,发起的时候有48家房地产企业参与,我们通过房地产企业绿色采购这样的形式,推动上游的供应商改善环境表现,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5年时间过去了,参与绿链行动的房地产企业现在已经增加到了100家,我们在十几个建材品类中推动了约4000多家供应商,达到了环境合规的标准,进入了白名单。

2019年的时候,我们又进一步推出了绿名单,绿名单是更加高于白名单的绿色采购标准,特别是把资源、能源、环境方面表现优秀的供应商纳入到了绿名单中,其中碳减排就是绿名单的重要的筛选指标。在2021年6月,我们发布了首批20家绿名单企业。

除了环境保护项目之外,在探索绿色发展道路上,阿拉善SEE的会员企业也做出了示范,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我们的会员企业德龙钢铁,积极推动绿色转型,之前钢铁行业大家都知道是一个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德龙钢铁投入了几十亿的资金做技术提升和改造,把德龙钢铁的邢台钢铁基地变成了4A景区,德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同行都纷纷来学习参观。

再比如我们的会员企业蒙草生态,他们是依托生态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的生态修复,建设了一个世界级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累计修复了各类生态类型和景观面积超过了3000万亩。

未来,作为企业家为主体的环保公益机构,阿拉善SEE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企业绿色转型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一定会带领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努力做出我们企业家和企业应有的贡献。谢谢主持人。

王稚晟:谢谢莉莉会长,阿拉善的很多企业也是我们的创始会员,包括德隆、朗诗作为我们的碳中和50人的创始会员,确实做了很多工作。谢谢莉莉会长。

我的给卢总的问题是,青云是国内最早的专注于绿色主题投资的机构,而且早年青云的可持续发展投资案例也入选了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库,您作为一个资深的投资人,是如何看待今年绿色发展绿色投资的机会?您和青云是如何兼顾投资的财务收益和绿色影响力的关系?

卢琦:好的,谢谢您这个问题。我想首先回答您关于今年整个绿色投资的发展,我们是怎么看?我想可能即便没有在投资行业的很多同事们也能感觉到今年碳主题非常火热,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提出来之后,整个绿色行业都被带动起来了。

我想简单的分析一下原因。我们之前在关注的很多低碳技术,比如碳捕捉碳封存等,很大的问题是它经济不可行,由于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提出来碳加工碳中和的目标,很多大型的机构、大型的企业,比如像在欧洲的大众宝马等企业,包括化工行业的企业,都受到了明确的碳指标的约束,就使得它们被迫去寻找可行的一些商业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使得我们之前看到的很多技术更快的进入市场。

他们之前对这些潜在的客户的态度是“看起来不错”,但是并没有很紧迫的需要这个技术,然后价格相对又比较高,就选择再等一等。但现在大家会发现必须要去找新的技术,才有可能实现政府规定的这些很高的碳达峰目标了,会更加积极。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在去满足指标要求的过程中,可能会承担更多的费用,如果不能够达到的话,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惩罚费用。这些费用重新加入到我们对于这些低碳技术的商业经济可行性的计算的过程中,使得它变得更可行。这些远期目标,我觉得不是今天就可以实现,但却是中期和远期可以实现的结果。

由于这样的结果,就使得更多的资本更加关注绿色投资,因为在很多行业中会发现投资人或者说资本对于这些行业的变化感知非常的早,大家会有很快的反应,所以在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美好未来的前提下,对于这个市场的资本关注就会增加了很多,这是今年的整体情况。

具体到机遇,简单的可以说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大的历史转化,我想刚才吉总也给咱们描述了一些大的历史性机遇。比如我们非常关注电气化,还有智能化,那么在电气化和智能化交叉的领域,比如我再次讲到电动汽车相关的领域是我们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我们从2009年开始投资电动汽车相关优质技术企业,我们也看到了今年多家我们投资的企业都到了开花结果的时期,比如我们在美国投资的电动汽车生产企业LucidMotors,在今年通过SPAC上市了,现在市值超过了900亿美金,已经和通用汽车的市值相当或者已经超过了它。我们投资的精进电动是中国最领先的一家独立做电动汽车电机的企业,最近刚刚在科创板上市,现在市值也已经120多亿人民币了。

还有我们在美国投资的一家做电池负极材料,使得电动汽车可以在5分钟充满75%电力的电池负极材料公司,最近一段时间也获得了富达资本的大力投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很多的资本市场,无论是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场对于这个行业的关注,我们在很多年前去布局这些行业的时候就思考到了今天这样的局面,我们之所以可以看到是因为我们关注这些大的历史转化的机遇,我刚才讲到电气化和智能化交叉的方向,还有的时候我们会退一步去想还有哪一些是目前全社会在实现绿色发展或者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的一些痛点或难点。

比如我也经常会举的一个例子,我们发现全社会的能源有20%的浪费是来自于热的产生,这个过程中由于很多的功率器件它的效率比较低。传统的这些硅基的工具器件确实效率比较低,就需要去寻找新的这种下一代材料的半导体芯片或者是功率器件,我们就投资了一家这样的公司,它就可以使得效率提升4倍,然后同时体积重量都减少到1/4,而且它的成本也可以降得更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企业也在我们投资了几年之后,获得了主流投资机构的青睐,在最近的一次新的融资中估值也增长了好几倍。

所以我想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去兼顾投资的财务收益和绿色影响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去做投资的时候,真正去寻找的是解决制约我们绿色发展痛点的技术。当这样的技术企业它真正发展出来的时候,它就可以给我们同时带来财务回报和绿色的影响力。青云也一直以来都提出我们要三重回报,不仅仅要看财务回报,也要看环境回报,还有社会影响力的回报。

我们在每一次做新的投资的时候,都会去评估这笔投资的绿色影响力,我们也会去和自己的投资人积极沟通这些方面。同时在投后,也会每年对这些企业实际的运营以及它的商业影响力带来的绿色影响力做一个评估,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做的ESG工作,以及做一些影响力评估和测算工作的意义。所以也是回答您的问题,我觉得是多方面在共同努力。谢谢。

王稚晟:感谢卢总的解读,我觉得硬核技术可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增长,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吉总,我们看到的今年麦肯锡专门成立了可持续发展部门,同时也发改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的行业报告,能不能请您分享一下您和麦肯锡对商业和金融领域解决气候问题现状和趋势的观察?有请吉总。

吉雅图:好的,感谢主持人的问题,确实如您所说,今年麦肯锡在全球范围,包括中国区,对于可持续发展进行持续的投入,推进相关的研究和服务工作,今天挑选了麦肯锡刚刚发布的寻求净零排放方程的最优解这本报告,融合了20多个国家的专家顾问资源,以及20多项内部专项研究的成果。

我今天就一些核心的要点跟大家分享,有一些关键的数据刚才也讲到了,现在稍做补充。我的先从区域和行业角度介绍概况,最主要的时间留给我们刚才提到的资本再分配、整个行业的需求和成本变化以及劳动力转型。最后对于相关方尤其政府、企业等可以采取的举措和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些初步的思考。

分享一些核心的数字,到2050年气候对于全球的冲击在亚洲可能更为严重。我们会看几组数据,从左往右看到的GDP每年因高温而面临的风险全球4~6万亿美元,但在亚洲就有3~5万亿的规模。我们也看到全球经历致命热浪地区的人口有7亿到12亿,在亚洲有6亿到10亿左右,包括实物资产和基础设施。在2050年前因为洪水这样自然灾害而面临危险,全球受到的影响有1.6万亿美元,亚洲为1.2万亿。中国身处亚洲,在未来的30年,面对的气候变化压力可能更大。

对于行业来讲,像电力、工业、出行、建筑、农业、林业这6大行业就贡献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90%以上。当然这里有口径的问题,刚才莉莉会长也讲到了房地产视角,房地产是一个很长的链条,所以我们这里把很多像钢铁水泥这种上游企业的范畴都放在了工业的范围。

大家会看到电力工业占了6成,也就是说关乎国计民生和经济核心命脉的这些支柱产业,都会受到广泛的影响。当然报告对实体的基础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调整承诺赋能机制做了全面的分析,今天我还是挑重点对于大家关心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做一些初步的分享。

第一个在2050年净零排放场景下,如果以15年为一个阶段来看的话,会发生这么几种类型的资源再配置。

一个是浅绿色(见上图)的原本从现行政策情景延续而来的高碳投资会逐级从现在46%降低到15%,中间其实从现行政策情景延续而来的低碳投资会高速增长,从35%到58%,浅蓝色(见上图)是高碳投资重新分配到低碳投资,从3%到接近20%,然后深色(见上图)是真正新增的低碳投资。在15%新增投资以外,85%会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再配置,这里面有很多的机会,也有不少的风险。

我们测算,其实在现行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额外可能需要45万亿美元左右额外增加的投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2050年全球实现净零。

但这里面60%的投资需要发生在未来15年,也就是说所有相关投资,尤其涉及到基础设施及资本支出的,未来15年是黄金投资期,只有在这期间完成60%左右,后续才会逐渐释放影响力,所以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急迫。

另外讲到相关服务,大家可以看到能源结构会形成(上图)左上角这样太阳能和风能可再生能源成为主流的能源结构。钢铁水泥这样传统的高碳技术和相应的机会在快速消失,而相应的碳普及技术,像一些比如绿氢还原铁等等新的低碳技术会快速地迭代,也包括出行领域的零排放或者EV对于内燃机交通工具、建筑相应的绿色建筑、热能的再利用等等。既有对于现有产品流程脱碳的机会,也有用低碳方案替代高碳产品的机会,同时在原材料基础设施和碳交易软性的服务和轻资产的支持平台,也会出现多方面的机会。

未来15年相应新增的资本投资的成本可能会阶段性的高企,但是再往后带来的运营成本降低会逐渐抵消新增成本,所以也会明显的看到前15年和后15年在运营成本上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发电成本可能更为典型,由于新增的很多对发电、储电、配电等等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在未来的10年期间,整个用电成本还面临高企,我们估算到2030年会有35%左右,即便到2050年仍然有20%,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推演,整个运营成本下降和综合用电成本会逐渐下降,而且下降的快慢会取决于电网柔性的进步,以及一些跟电网设计相关的创新,所以可能下降比预估的来得更快。

到2050年全球有2.3亿人左右的岗位会受到影响,这里面有大概1.35亿个岗位是新增的,同时有9500万左右消失,可能还会集中在一些重点产业,包括化石能源、建筑、制造这些重点产业,但同时一方面是很多原有岗位的消失,另一方面其实很多低碳的机会、服务、投资也会带来新的机会,所以整体来说是2.3亿左右的人口范围,会面临整个劳动力结构的再调整。对企业来讲是面临员工队伍能力培养的压力,对于个人是面临一些职业选择上的挑战。

最后对于企业和相关各界来讲,从放眼未来50年的心态去面对转型,同时也要做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包括捕捉脱碳和减碳相应新机会的策略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风险应对,对于自然资源的投入支持,对于新业务新曲线和现有业务组合金融策略的调整,必须是系统性的打法,否则会错失一些机会,同时更主要的现有业务结构也会面对比较大的风险。我的分享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王稚晟:徐总所在的国际巨能和巨甪环保一直专注于循环经济和环保领域,能否请您从企业的角度分享一下您关于气候问题的理解和如何通过商业手段和跨界合作,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财务的回报和环境的效益?

徐卫星:在这颗蓝色星球,我们每天都在排放二氧化碳,无论是工业发展还是日常生活,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作为环保企业,如何把身边日常的有机垃圾做成一个闭环,以此来助力解决气候问题。我们也参与了大量的公益,提倡光盘行动、垃圾分类,不单是原来的环保,而是一个闭环。

具体在商业手段和跨界合作在什么方面呢?首先我们提供不单是设备,是对一种环境友好,个性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可以解决垃圾对环境污染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问题,解决生态农业问题。我们在多个环节上,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形成企业利润,农民增收。上面我们企业规划的生态圈,可以很好的助推农村有机固废变废为宝,对推广使用安全有效的生物配肥,提出了方向性、纲领性的明确要求。

在跨界合作上面,我们也去大胆尝试,跨界合作就是可持续发展。怎么实现共赢?我们和大学、相关科研机构、公益机构,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都达成了合作。在2021年两个100年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江苏国技聚能党支部,在7月1号,公司党支部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的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磅礴力量”的主题党日活动,签署了相关的合作协议。

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我们把每年企业利润的8%捐赠给基金会,用于环保人才培养,环保宣传和各方面的交流工作。这一专项基金的推动,包括良好的治理和非常优秀的监管效果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当前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这是重大的机遇,这也是和气候变化是息息相关的。从政府到企业我们都在一起寻求一种创新的方法,以此帮助整个世界实现探索碳中和转型。

王稚晟:好的,谢谢徐总。颜总,您所在的机构正一直在积极探索消费端的数字化,碳普惠多元机制,我们想请您结合您的实践跟我们分享一下,在目前双碳背景下,B端和C端如何分别积极参与到绿色转型的过程之中?

颜磊:好的,谢谢主持人。首先说一下我的老本行,我过去的十年一直是在做传统的B端碳交易工作,当时是在北京碳交易试点是全程参与从碳交易本身的这个机制,它是一个人为创造的政策性市场化工具,它的最终的作用是促进先进淘汰落后,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

比如说我们现在投的各种低碳的技术,前期可能投入成本会比较高,但是碳市场它会提供一个跨期的属性,现在投入的一些成本,通过碳价交易价格贴现的形式进行一定的补偿,包括一些其他减排的技术,比如说我们现在常见的风电光伏,在我们看来它实际上是一个零碳技术,可是在碳交易市场里,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负碳”的技术,带来了相比一个基准线场景的减排量,那么减排量通过碳市场可以获取相应的收益/补偿,这是B端碳交易很重要的作用。

C端主要体现在我现在做的数字化碳交易的方向上,想象的空间可能更大,我们之前是在北京做过一个叫“个人少开一天车”的碳交易的激励的模式,比如说一个家庭它用一辆2.0T的涡轮增压的小汽车,如果他一年当中停驶多少天,可能会带来几克或者几千克的减排量,我们通过北京碳试点用价格的方式体现出来,那么它可以获得一定的激励,每年完成一个周期的低碳出行之后,它能获得一定的减排量,并自主地在碳市场进行变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方式。

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它不像B端的碳交易可能体量都比较大,比如说一个高排放的发电行业,今年全国启动的发电行业2000多家,那么对于燃气发电厂,它可能在这个行业里是一些相对比较先进的。如果按照现在这个行业基准值/先进值去核算它的配额,它实际上是富余量是非常大的,因为大的电厂它有的时候是上千万吨,最高的是2000万吨的这样一个分量,富余的配额如果是燃气这种比较先进的发电厂,它能富余几百万吨,几百万吨是什么概念?现在的碳价格是40多块钱,大家可以估算一下。甚至比如有研究机构预估2050年在各种模型测算情况下,模拟出来它会达到2700~2900元/吨这样一个区间,实际上它未来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对于一些B端的低碳企业来说,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商业上的收益,投入的这种低碳的技术是可以很快的变现的。

但是C端就不太一样,还是以当时少开一天车这个案例去理解。一个车主的小轿车,可能在一年当中停驶200天,才能带来一吨的减排量一吨什么概念?在北京碳市场一吨的减排量的价格,当时才不到10块钱,当然最近是涨到了40块钱,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激励效果是非常的微弱,他有可能在一年一个履约周期过去之后,收到一个垃圾短信显示过去一年停驶了多少天,带来了多少的减排量收益,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几毛钱的这样一个概念,激励作用还是非常小的。

那么我们现在想做的突破,借鉴了蚂蚁森林的模式,要打造一个社会化的商业生态系统,把每个人的减排量,通过现在已经日渐成熟的数字技术,包括区块链等等给它记录下来,并且是一个公允的,包括社会、政府也能够认同这样减排量。我们是在中华环保联合会,一个全国最大环保NGO的背书之下去立项,制定相应的个人C端的减排标准,系统性认证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减排量。它是一个系统性的认证,而不是像蚂蚁森林那样,它只能叫“绿色能量”,因为它是一种自说自话的计算。如果通过系统化的方式能给它记录下来,是一个可以确权的减排量,那么从商业角度来讲,它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而且公益性也非常强。

大家知道可能一个互联网公司目前想获客拉新或者增加用户粘性,现在成本是非常高的,可能有一两百块的成本,包括银行开一个信用卡等等,在某一个商业楼里去租一段时间,租场地,放易拉宝,去给一些奖品去开信用卡,成本还是非常高的,花了很大量的时间。但是如果通过我们这种C端碳交易的模式,公益的属性能够带动更多人进行减排。每年很多互联网公司或者银行本身就有的广告费用等,可以用来买这些减排量以及背后的ID,来促进它的拉新或者月活。

那么通过这种公益的方式,低碳的方式去买减排量而获客,它的获客成本相比传统的获客成本是非常低的,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这样一个玩法,所以说虽然我们成立了才两年多一点时间,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得到很多机构的认可,也实实在在的获得了很多机构的真正的合同,真正的打通了一些场景,包括已经在谈的一些场景。比如说我们今年已经拿到了低碳冬奥小程序的运营权,正在计算各个场景的减排量,包括在百日冬奥或者50天冬奥、冬奥当天,开展的各种骑行的活动,可以记录减排量,兑换相应的奖励等等。

这样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确实是能够带动并激励大众去实现个人的减排,甚至个人的碳中和,也能帮助各个企业通过这样的公益的活动去实现商业上的价值。当然政府肯定也愿意参与这样的事,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还有经济效益都非常好的点,那么政府肯定也是支持。而且在这种双碳的大背景之下,它应该是长期支持的一件事情,不管是个人、社会、政府还是企业,都愿意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去开展很多各种各样的工作,从这里我们找到自己的定位之后也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我的主要的介绍,谢谢主持人。

王稚晟:谢谢颜总,做了非常多有益的探索。大家所知的本场圆桌论坛的主题是一个问题,就说解决气候问题是门好生意吗?最后我想请各位用一两句话给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莉莉总。

孙莉莉:当前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所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从政府到企业都在一起寻求新的方法。刚才各位嘉宾也介绍了各自的实践,以帮助全世界全社会的碳中和转型。

中国是碳排放规模比较大的,中国同时拥有了绿色金融和清洁技术,所以在这一股气候商业浪潮中应该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所以我相信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复苏政策和行动的推动下,世界必将迎来一场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和产业的变革。但是对具体的企业而言,如何能够抓住双方目标带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机遇,打造新的增长点,这也是一个非常难艰巨的挑战。谢谢主持人。

卢琦:我的回答很直接,这个肯定是一个好生意,解决气候变化是未来几十年上百年我们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机遇,所以我也鼓励更多的企业或者年轻人考虑在这个行业内去创业,也鼓励更多的投资人去在这个领域投资。

吉雅图:从全球视角来看,肯定是一门好生意,尤其在资本的再配置,重点行业的需求捕捉和成本提升的应对,以及在劳动力的整体转型中找到企业和个人的机会和地位。

徐卫星:我和大家答案是一致的,解决气候问题是好生意,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国内国际来看,气候投资它不单只是可再生能源和基础设施,而是正在向一个主流发展,美国的特斯拉股票它飙升70%,整体市值已经超过老牌通用。在国内,今年6月份开启了中国碳交易市场,一个新的机会,包括首批纳入发电企业,规模已经占到了全球碳排放的10%以上,今后碳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货币名词。

第二,现在3060碳综合碳达峰深入人心,非常坚定,它所带来的安全的技术,成本的趋势下降,产业的模式循环,一个开放链接,能够把一些原来的灰色系统转化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易体系。

第三,随着整个理念的创新和技术发展支撑,包括对我们企业,对实践来讲,垃圾是低碳,垃圾是资源,垃圾是财富。我对整个气候参与和投资充满期待并充满希望和信心。所以说解决气候问题不仅是门好生意,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好生意。

颜磊:我跟大家的意见肯定是一致的,我想跟社会上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意见是一致的,我们的愿景就是2020年到2060年,两代人为碳中和做出的每一份努力都给记录下来。这个不仅仅是对个人,对企业对政府它都是一门长期的可持续的一个好生意。谢谢主持人。

王稚晟:谢谢颜总。这个论坛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感谢各位嘉宾的积极参与和讨论,也感谢我们社企论坛马总和林总的组织,谢谢各位。

(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分为上下两篇,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阅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