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春潮涌,东湖柳色新。
3月13日至16日,第九届中国慢病健康管理与大健康产业峰会暨老年保健与老年健康发展论坛(简称“2025五湖健康大会”)在武汉举行。
作为我国健康管理学界与健康产业界融合发展的年度盛会,大会以“聚焦慢性病健康管理,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为主题,与我国多家权威相关学术组织携手,围绕《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以及2025年全国两会、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的精神与要求,深入洞察和解析我国家庭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新需求、新变化与新趋势,并发布了第七部《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25)》和《体重健康管理武汉倡议》,以思想之光引领健康未来,用科技之力推进全民健康。
群贤毕至
健康产业春潮涌动
“作为九省通衢的健康重镇,武汉坐拥顶尖医疗资源,是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的‘摇篮’,培育了光谷生物城等产业集群。2025年五湖健康大会在武汉未来科技城所在地光谷举办,搭建起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舞台,展现了健康产业的蓬勃活力。”五湖健康大会主席、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武留信教授说。
五湖健康大会举办三大主旨演讲与十场专题研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名誉院长陈孝平等作主旨报告,7位中华医学会相关专科主委以及来自全国近200名知名专家学者联袂献策,输出洞见;数十场健康科普系列活动与产业展览、技术路演精彩呈现,集中展现了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与人才链”之多链融合闭环式解决方案。
从健康产业数据来看,商务部发布的《2024中国消费健康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6.8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0.0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如此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规模,为保险业打造跨界融合的健康管理生态圈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会场很少看到保险业人士的身影,是什么原因让保险业界对参与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盛会动力不足?商业保险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的春天何时真正到来?
销售驱动还是风险减量
健康管理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和健康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保险业在健康管理领域的探索持续升温。然而,数据显示,尽管中国健康险保费规模已接近万亿,但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产品深度融合并不充足。例如,多数险企仅提供健康体检、就医绿通等基础服务,而慢病管理、个性化干预等高价值服务覆盖率明显不足。
一位参加五湖健康大会的保险业人士坦言,保险公司在健康管理领域的“雷声大、雨点小”现象,本质上是销售驱动模式与健康管理长期价值之间的矛盾体现。中国保险行业长期以来以保费规模为核心考核指标,销售团队更关注短期业绩增长,而非长期风险管理和客户健康改善。健康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投入,难以在短期内带来显著的保费增长或利润提升。这种短视的考核机制使得保险公司在健康管理领域投入的资源和精力十分有限,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
然而,这种模式还可持续吗?近期出版的《麦肯锡全球保险业报告2025:实现超越寿险本身的增长与影响力》给出一个答案:全球寿险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变革力量。随着消费偏好转变,寿险与财富管理和健康管理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保险公司应该利用寿险与财富管理之间的协同效应及在医疗保健领域的独特优势,向客户提供全面财富规划方案和健康解决方案,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从国际经验看,健康保险的价值与未来不在于“卖保险”,在于服务与赋能,用基于数据与信息科技的服务去赋能医疗大健康产业里的所有相关方,为整个医疗行业输送活力和良性竞争,从而形成价值医疗生态的良性循环。大、中、小型保险服务公司应该有各自细分的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很关键。
寻求破局之道
需要打造跨界融合的健康管理生态圈
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保险与健康产业的跨界融合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五湖健康大会上,华大基因以“星元启幕,智见未来”为主题的发布会,首次向全球展示了独具突破性创新与技术优势的疾病防控体系——13311i疾病防控体系与Ai99总检系统。据说,13311i是全新的多维度健康管理范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数据模式,融合基因组、代谢组、影像组等多组学数据,构建多维度的健康管理体系,并通过AI技术实现个人健康数据的实时更新,对疾病进行风险预警管理。
大会期间,重磅启动了《医师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中国专家共识》的起草工作,该共识的起草与发布将为我国多学科医师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如何推动健康管理与保险融合发展,提升健康保险能力和水平也是共识的重要内容,期待更多保险机构关注并参与。
“作为行业标杆盛会,五湖健康大会已成功举办9届,既是健康产业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也是跨界融合的助推器。” 《健康管理蓝皮书2025》编委、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理事长田利源博士说,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为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跨界融合注入了新动能,但深度融合仍然需要开拓革新,这个过程有许多难题需要协同破解。目前研究院承担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资助的健康管理与保险融合发展研究课题,就是要研究如何打通堵点、攻克难点。
他介绍,健康体检行业也曾经走过这样的历程,从“乍暖还寒”到“春暖花开”需要时间。《健康管理蓝皮书2025》将中国平安推出的“平安家医”纳入模式案例,希望更多的保险公司能探索深度参与健康管理的可行路径,实现从传统保险提供商向综合健康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保险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对社会健康需求的战略响应。通过政策协同破除制度壁垒、生态合作延伸服务链条、人才储备强化专业能力、理念革新重塑价值主张,保险公司可逐步从“风险承担者”转型为“健康管理者”,在十万亿级健康产业市场中占据先机。未来,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险企将成为“健康中国”生态的核心节点,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回报的双赢。
短 评
保险业在十万亿级健康产业市场中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政策推动、生态构建、能力提升和理念转变等多维度的努力,能够实现从保费驱动向风险减量的成功转型。
政策跨界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商业保险与健康产业发展勾勒出了清晰且极具前瞻性的政策蓝图,在多维度释放积极信号,推动二者迈向深度融合、协同共进的新阶段。国家医保局近年来积极推动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的数据对接,旨在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医疗健康数据的互联互通。例如,部分地区已试点将医保数据脱敏后向商业保险公司开放,用于精准定价和健康管理服务设计。
生态跨界
保险业应深化与医疗机构、科技企业的合作,构建全链条健康服务网络。例如,与AI医疗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嵌入保险产品中实时追踪用户健康数据,建立集预防、诊疗、康复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如友邦保险推出的“健康友行”App,通过积分激励用户完成运动目标、参与健康课程,降低疾病发生率,同时沉淀用户行为数据以优化产品设计。
人才跨界
保险业可以通过引进跨学科人才,组建涵盖医学、精算、数据科学、行为心理学的复合型团队。建立“保险+健康”双轨制培训体系,针对销售团队开展健康管理知识培训,使其从单一保险顾问转型为健康规划师。例如,泰康保险集团与武汉大学联手打造的健康财富规划师(HWP)职业培养体系,是国内保险业唯一面向大健康产业的高端培训体系;保诚集团推出的“健康管家认证计划”,要求代理人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慢病管理技能。
理念跨界
摒弃传统以理赔为核心的逻辑,转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例如,针对年轻客户提供基因检测和亚健康干预服务,对中老年客户侧重慢病管理与康复支持,形成“预防-治疗-康复-养老”一体化服务链。
麦肯锡报告指出,结合全球趋势和中国实际情况,保险公司可以在客户触达、保险产品设计、附加增值服务等全业务模块紧扣客户需求,以“客户驱动”模式真正成为客户健康财富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国内部分领先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财富管理、临终关怀等增值服务,配合寿险产品,实现基于客户层级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封装,一站式满足客户养老金融和非金融需求。
保险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是创新探索,也是大势所趋。正像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今年年报致辞中所言,未来已来,顺势而为,把握浪潮新方向。平安如此,保险业亦如此。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