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滴滴的增长从哪来?

新形势下,滴滴的增长从哪来?
2024年06月03日 17:38 市值榜

作者:齐笑,编辑:嘉辛

网约车市场正在经历一个明显的变化:趋于饱和。有数据显示,多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超过20单。多地已经暂停网约车的新增备案。网约车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且就业门槛不高,承接了很多就业需求,同时,供给端的变化给市场的良性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网约车行业到了需要精细化治理的阶段。近期,网约车平台上市进程提速,包括如祺、嘀嗒、曹操都提交或者更新了招股书,滴滴也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

那么,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什么样的网约车更有优势?

一、规模和利润,两个目标怎么兼顾?

此前,据媒体报道,在2023年实现37%的增长之后,滴滴立下一个更高的目标:中国出行业务在2024年实现不低于10%的日单量增长,即日均订单量在3300万单。

2024年的第一季度,滴滴在国内的业务日均订单量为3250万单,出行总单量为29.5亿单,同比增长27.1%,这也是同期最好的数据。按照一季度的表现,日均订单量10%的增长目标,应该不难完成。

滴滴在中国的出行业务一季度实现收入445.4亿元,同比增长14.1%。

中国出行业务是滴滴的绝对支柱,包括在中国境内的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除了中国出行业务,滴滴还有国际业务,包括境外的出行和外卖等,和其他业务,包括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务(充电、加油、租赁等)、滴滴货运和金融服务等。

从10%的单量目标来看,稳步增长是中国出行业务的风格。而国际市场则处在快速增长期。

2024年第一季度,滴滴国际业务总单量同比增长44%至7.9亿单,同样是创下了新高,实现了24.3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高达43.9%。从单量来看,滴滴国际业务已经超过国内业务的四分之一。

第一季度,滴滴总收入为490.7亿元,同比增长14.9%。

不管是国内业务还是国际业务,滴滴的GTV增速都要高于收入的增速,这意味着滴滴变现率变低了,换句话说付出给乘客的补贴或者司机的激励增加了,或者兼而有之。

在当前的供需环境,以及监管明确对分成率做出规定的情况下,减少抽成或者增加补贴都是合理的商业行为。

今年一季度,虽然净亏损11亿元,有所扩大,原因主要是投资的小鹏汽车股价波动,滴滴出现了较大的账面浮亏,与主业无关,经营性净利润和经调整EBITA分别为3.7亿元和9.2亿元,都大幅好转。

其中,国内板块调整后净利润达到21.4亿元,有近翻倍的增长。海外业务和新兴业务则是亏损收窄。

经营性层面的利润转好,主要原因在于滴滴对费用的控制得到了加强。2024年第一季度,四项经营费用(分别是行政、研发、销售和系统支持)相较于2023年第一季度有所增长,但占收入的比重有明显的降低,和收入规模相似的2023年第四季度相比,合计减少了15.7亿元,主要是营销和研发费用分别环比减少5亿元。

滴滴向小鹏出售了智能汽车相关的资产和研发能力之后,相关研发费用自然而然地减少了,营销费用也有所降低。

整体来看,滴滴国内业务增长较稳,国际业务增速快,业务更加聚焦之后,业绩有明显改善。

二、网约车长期和短期的竞争焦点

伴随着网约车的普及率和范围不断提升的是运力饱和。网约车就步入了供给过剩期。

2022年和2023年,各地共发放的网约车驾驶员证每年都有超过110万的新增,到2023年年末这一数据达到661.4万本,车辆运输证这两年新增五六十万,到2023年年末数据达到281.3万本。

进入2024年,这两个数据还在增长。

“供过于求”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抢用户成为优先级更高的任务、扩大市场规模更加直接有效的手段。

长期来看,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4年到2028年,共享出行市场(包括网约车和顺风车)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6%,2028年的市场规模将是2023年的2.66倍。

当然,增长不一定是均衡的,也有一些结构性的行情,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公共交通相对完善的特大城市,整体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但对于其他城市来说,网约车的用户规模和渗透率都还有增长机会。

比如旅游这类悦己型消费成为人们更加主流的休闲方式,打车作为旅游消费中“行”的环节,尤其是在现在流行的县城反向旅游、周边游中,网约车是解决出行问题的重要途径。

既要吃到长期增量市场,又要解决短期的矛盾,取得平衡的关键更应该是通过提升供给侧服务质量这一根本性举措来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增强活跃度与黏性。

网约车必须进入精细化治理阶段。

这一趋势从一些地方的法规已经可以看出来了,比如柳州宣布自6月1日起,一台网约车只能接入一个网约车平台。这一政策方便网约车平台规范网约车司机,同时,当司机切换平台不再毫无代价时,也就是机会成本增加之时,“提质”的重要性会大于“抢量”的重要性。

此类政策必然会延伸到其他城市,短期来看,能帮助市场出清,淘汰低质服务的司机,长期来看,是网约车走向高质量服务的推力。

在这个过程中,滴滴有一定的优势。

网约车是典型的双边网络经济,也就是,运力越充足,用户等待时间越短,使用的用户就越多、订单越多,这又能吸引到更多的司机。而现在,司机可以多平台接单、无成本切换、聚合平台提供流量,三大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滴滴的双边网络效应。

滴滴回归之后,市场份额从65%回到了70%以上,比较稳定。一旦多平台接单的路被斩断,滴滴的地位会更稳,也有希望再向上突破。

滴滴在市场上的优势也有助于开拓下沉市场,增加业务的覆盖范围。

三、怎么做细水长流的好服务?

网约车企业都是一手托两家。

作为市场参与者,司机合作方,滴滴需要从准入机制、司机成长路径、司机行为规范的建立以及奖惩机制等维度,探索出体系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司机的服务意愿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

2023年,滴滴推出了“橙意保障计划”,此后不断升级,在收入、权益和发展三大方面为司机提供保障。

收入方面,滴滴提供包括为新司机提供新手奖励和收入保障,并提供培训客服专线等服务;持续投入车费垫付、空驶补偿、节假日服务费等收入保障;承诺账单公开透明,抽成单单可查等保障;

发展方面,滴滴开辟了多个与司机进行交流的渠道,除了线下服务团队还有交流社区、恳谈会等多种形式,定期公布改进进展;针对有职业发展或"充电"需求的司机师傅推出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免费考证课程等。

滴滴还设有口碑值体系,包括出行分、服务分、安全分、合规分,口碑值与平台派单相关,鼓励司机在这些方面自我提升。

可以看出,滴滴希望与司机共建良好的网约车生态,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以出行分为例,滴滴会根据季节和城市,定期调整出行高峰时段和加分系数,这一方面让口碑值的计算和平台派单更合理,另一方面能够让供需更加匹配,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用户的角度来看,网约车用户的扩张,会带来更加多样化的、非标准化的需求,像老年人乘车、带宠物出行。

在对待用户需求上,滴滴还是挺听劝的。

近期,有两起由携带宠物乘坐滴滴引发的司乘纠纷,滴滴问题并发布详细说明情况的同时,滴滴称,为了更好地服务养宠人士,减少司乘纠纷,滴滴专车已在北京、上海、杭州推出专门的“携宠出行”服务,也将尽快推广到更多城市。

此外,滴滴支持视障人士携带导盲犬乘车,司机不得拒载。

这类频次不高或者适用人群不广的乘车场景,往往最考验服务是否足够人性化,对网约车平台来说,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性价比不高,但对于用户来说,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经营多年,听到、观察到各种各样的需求,对一些场景构建起了产品化的解决方式,比如,酒后更放心的“酒后报备”“紧急联系人”功能,为丢失物品专门开发的“失物寻找”功能等。

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网约车生态,既是滴滴长期发展和行业领导地位的关键,也是滴滴应该担起的社会责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