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城:盐碱滩的“色彩四重奏”

吉林白城:盐碱滩的“色彩四重奏”
2023年09月22日 08:34 北极光科技网

  禾海稻浪秋风起,又是一年好收成。吉林西部白城市,地处苏打盐碱地典型分布区,发展曾因地受困。面对治理盐碱地这一全球性难题,白城通过改土、引水、育种、增技等措施,让白色的盐碱滩“变”出黑色的庄稼土、绿色的生态链、金色的丰收图,形成“色彩四重奏”。近10年来,白城新增耕地30多万亩,连夺9年全省水稻产量第一市,为东北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持续贡献“白城力量”。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英台村稻田 无人机航拍照片(2023年9月8日)。 新华社记者周万鹏 摄

黑土“冒”出来 盐碱滩变成丰产田

  临近秋分,镇赉县嘎什根乡稻田一望无垠。水稻进入完熟期,再过10多天将迎来收割。记者拨开稻秆,寻根看到的是肥沃的黑土。很难想象,这足够根系生长的20多厘米黑土耕层下面,是白花花的盐碱土。

  盐的失水性,碱的腐蚀性,构成了盐碱土难长作物的基本属性。如何让白色的盐碱土“沉”下去,让黑色的庄稼土“冒”出来,使土壤重构后变得适合作物生长,是白城改良盐碱地的着眼点。

  以水定地,实现藏粮于地。“通过引水入渠,用水冲刷减轻盐渍化,使土壤积累出耕层。”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介绍,近10多年来,河湖连通等工程的相继推进,使曾经十年九旱的白城逐渐形成江河泡沼互济的水网,使依托水资源改土种地成为现实。

  以地适种,实现藏粮于技。从20世纪80年代末改良pH值的“马粪调酸法”至今,白城改土手段层出不穷,仅在大安就汇集了脱硫石膏复合、磷酸铝等多种改良技术,每到秋收季还会同城竞技。

  在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验室,副总经理董要东向记者演示,烧杯中注水的盐碱土中放入适量有机硅功能肥,水和土迅速分离。“功能肥能让泥土沉降,帮秧苗快速扎根成活。经过测算,每亩盐碱地稻田产量可达500公斤。”他说。

候鸟飞过来 盐碱滩滋育生态圈

  白城所处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白城还是全球90%以上白鹤每年迁徙的必经地。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土地资源取予失衡、林草资源缺乏保护,白城土地沙化以每年0.8%的速度递增,后来连年缩水,连白鹤喜食的藨草也越来越少,使候鸟经停数量骤减。

  稻田也被认为是天然湿地,让白城滋育出人鸟和谐共生的生态圈。记者在镇赉县建平乡丽华家庭农场采访时,稻田里突然飞出一只东方白鹳。农场主毛印华说,近些年在盐碱地发展蟹稻共养等有机农业的农民越来越多,还吸引了鸟类翔集。“再过半个月就能看到白鹤飞过。”他说。

  从“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对比照片可以看出,昔年画面中的处处白斑,已蜕变为如今的成片绿块。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范非介绍,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农业发展与生态涵养相得益彰,背后还有“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的科技赋能。

  “既要滋育生态,也要产好粮食。”范非说,近年来,吉林省农科院培育出的吉粳816、吉粳117,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培育出的东稻4号、中科发5号等,都成了白城的主推水稻品种,使多产粮、产好粮与好生态形成互动。

  生态持续向好的白城,今年预计实现粮食增产近7亿斤,为吉林省2030年粮食综合能力达1000亿斤的目标增添了底气。

项目旺起来 盐碱滩丰富产业链

  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的实践之路上,白城并不拘泥于基础作物,且逐渐丰富产业链,让更多项目在盐碱滩上旺起来。

  秋阳之下,洮南市黑水镇友好村的辣椒更显红润。“再过几天,红源辣椒就能采收出售了。”村民李洪波说,辣椒适种于轻度盐碱地,每公顷产6万斤,20公顷能收入150万元以上。

  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利用玉米生产氨基酸的吉林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每日消耗玉米近5000吨。遍布各县市的肉牛、生猪养殖屠宰项目,也正通过产业链条融合转换,实现了“秸秆变肉、粮食变肉”。

  在可开发利用空间有限的盐碱地块,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陆续上线:洮北区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内,铅碳电池生产等绿电储能项目已投入运营,通榆县已实现风机制造全产业链条的覆盖。

  “色彩四重奏”也催生出特色文旅项目。连日来,大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如织。“忙过丰收季,就是冬捕季,这些年白城生态旅游的名声越来越响。我们得好好准备接待,让外地游客感受这片盐碱地是如何变美、鱼是如何变肥的。”大安鱼馆老板陈国军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