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低空司,来了!我们离“会飞的汽车”还有多远?

官宣!低空司,来了!我们离“会飞的汽车”还有多远?
2025年01月15日 10:42 TOP创新区研究院

图片 | 来自网络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2024年最后几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的“机关司局”栏目更新,正式设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简称低空司。

该司的具体职责为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

中国民航局综合司副司长孙文生表示,低空经济是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也融合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还涉及无人系统、无人驾驶、芯片等多领域。

实际上,上周有多项顶层设计涉及低空经济:

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将低空经济、量子科技、商业航天等纳入其中。12月27日,全国工信工作会议提出到2025年培育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同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表示,到2025年将深化综合运输体系改革,加快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释放改革红利。

早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紧随其后,国家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中国民用航空局在3月底联合发布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低空经济将达万亿级市场规模,并制定了五大重点任务和20项具体工作部署。

其中,飞行汽车(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eVTOL),是低空经济中的一项核心技术与应用。飞行汽车的发展和普及预示着低空经济的成熟和扩展,同时也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摩根士丹利预测,作为新型交通方式,飞行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2040年将增长至1万亿美元

图片来源:Morgan Stanley报告《eVTOL/城市空中交通 TAM 更新:起步缓慢,但前途无量》如果需报告完整版,请后台回复MS,获取报告链接

抓消费、造飞机、搞基建,

是低空经济核心三大板块,共同将托起这数万亿元的市场空间——

其重点不仅是航空器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是它如何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一个全新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进而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抓消费

在任何产业的发展历程中,需求都是基础。

但需求的来源不能只靠政府,这是不可持续的,要想可持续地获得研发资金,必须主要靠市场。

只有当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企业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些利润又可以被再投入到研发中,从而带来更多的创新——形成创新能力和市场规模之间的良性循环。

在低空经济领域也不例外。

低空的大规模商业,需要市场,需要很大很广的市场。

正如历史上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民航局提出了“先郊后城、先货后人、先隔离后融合”的发展路径。

目前,低空经济在“郊、货、隔离”阶段已初见成效。

比如,无人机在农业、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已在郊区取得显著成果。从覆盖耕地面积上看,大疆提供的数据是,2024年农业无人机单年内作业量超25亿亩次,相当于覆盖中国38%的耕地面积。

在物流领域,顺丰控股旗下的丰鸟科技采用了“干线大型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三段式航空运输策略。截至2024年9月底,丰翼开通523条航线,飞行超百万架次,运输货物超520万件。

通过搭建低空物流网,货物配送时长大幅缩短,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同城平均两小时送达,跨城约3小时送达。

综合来看,系统性规划空巡综治、低空物流、低空农技、空中览景、医疗急救、低空出行、机场空防、空域监管、应急救援、低空消防这十大典型场景已经初具规模,这些场景的应用也让生活更加灵活快捷、生产方式更加高质高效、治理方式更加安全可靠。

下一步的重点是探索“进城载人,跨界融合”的发展方向。也就是逐步在城市地区开展载人飞行服务,并实现低空飞行活动与其他航空活动的融合。

而这方面的潜力巨大。

不少专业投资者认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汽车,eVTOL)最重要的价值是: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使得通勤更加便捷。

到2050年,全球65%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较目前的55%有显著增长。这意味着未来30年将有近23亿人迁入城市,每年约有7600万人进入城市地区,导致地面交通压力倍增。根据相关研究,世界上排名前十的“堵城”居民每天在通勤中的拥堵时间均超过了25分钟。

飞行汽车能垂直起降、噪音小、甚至零排放,可实现城市中高效、环保的空中出行,瞬间将交通系统从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空间利用率,还能大幅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通勤时间和疲劳,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我们TOP研究院一同事下班后,真的打了个“飞的”,昆山浦东航线,途经张江、金桥、吴淞、太仓。全程半小时不到↓

根据Kearney的分析,飞行类型可分为三类:

1. 城市航空移动(Urban Air Mobility, UAM):专注于城市内部的短途旅行,航程一般在10-15公里,平均飞行速度为70-80公里/小时。

2. 都市航空移动(Metropolitan Air Mobility, MAM):提供稍远距离的城际旅行,如从城市中心到机场,距离一般在15-30公里,飞行速度可达80-100公里/小时。

3. 区域航空移动(Regional Air Mobility, RAM):关注更长距离的区域旅行,如从一个城市到周边小镇或农村地区,甚至城市之间的连接,航程可达30-250公里,速度在100-200公里/小时。

eVTOL飞行器的载客量也有所不同:UAM和MAM通常设计为4-5座,满足日常通勤需求;RAM则提供5-6座设计,适合携带更多行李或货物,服务于更长途的旅行需求。

截屏自:https://www.es.kearney.com/transportation-travel/article/-/insights/advanced-air-mobility-winning-business-models-for-passenger-flight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未来这些服务有可能将采用共享出行的方式,类似地面交通的“滴滴”,通过应用程序预订,当然与轻资产的滴滴不同,低空运营商需要应对更高的资产投入和运营门槛,比如建立密集的垂直机场网络,将eVTOL服务整合到城市交通系统中,支撑这一全新的空中交通体系。

目前,制造商与地方政府的合资运营模式初见雏形,如亿航与合肥的合作。政府牵头、多方资本联合的模式,推动从物流到文旅的商业闭环成熟,为特定通勤场景落地铺平道路。

造飞机

再来看第二部分,造飞机。

低空经济它的背后是一场从新材料到人工智能,从3D打印到新能源的多技术大融合——

在设计与制造环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技术的运用,将使飞行器研发从以往的试错迭代走向了数据驱动的精准优化,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新材料技术的突破也至关重要,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高性能金属合金兼具轻量化与高强度的特性,为eVTOL提供了安全性和能效的双重保障,是飞行器结构性能提升的核心支柱。

在生产环节,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为小批量零件生产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同时,自动化生产体系则保证了制造过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为规模化商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还有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提供的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实时决策能力,使得飞行控制和导航系统在复杂环境下更加高效、精准。

当然对于我们中国来说,

发展低空经济的王牌,在于新能源产业链的大量积累——

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产业链可以说是睥睨群雄,而这巧就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与eVTOL的制造有着80%-90%的相似性!剩下的20%则是传统航空器中使用的高可靠性和昂贵零部件。

图片来源:MS报告

这种多领域技术的深度整合,不仅推动了eVTOL从概念走向商用化,更引发了一场跨行业的技术革新,很可能将会像是另一轮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成为技术进步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又会触发多个领域的创新加速,比如材料科学、智能化控制、自动化制造等,将因这一进程实现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技术的加速融合中,最让人兴奋的是成本——

业内预测,eVTOL量产后的成本可能降至直升机的15%,也就是说售价有望低至50万-80万人民币。

这一价格区间,不仅将eVTOL带入更广泛的消费市场,还将开启空中出行的新时代,进一步催生新的消费需求。

搞基建

最后咱们说说搞基建。

低空经济的基建既包括物理空间上的起降设施、维修保障设施,

也涵盖数字化的空域管理平台和行业协作生态。

数字化基建是空域管理的智慧核心——

之前11月公布的eVTOL试点的六个城市,已有城市展开相关的布局。例如深圳已经明确了“600米以下空域”的重要性并强化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在11月初,深圳宣布将新增超过8000个5G-A基站,重点覆盖600米以下的低空网络,目标是打造一个以5G-A网络为核心、辅以卫星通信和民航专网的“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体系。

而在之前的10月12日,北京、上海、重庆、杭州等15座城市与多家央企联合宣布,未来还将共建一个全国性的低空综合运营平台,并创建100个行业标杆示范项目。

物理基建是eVTOL运行的硬件支撑。

目前预计飞行汽车到2030年逐步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主流通勤方式,这种飞行模式带来的最大挑战和机遇之一,便是如何重新定义城市的空间利用,尤其在交通枢纽与土地规划方面。

当前的直升机场本质上是低频次的点状设施,完全无法满足飞行汽车的高频次需求,更别说解决人们日常出行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痛点了。

为了适应“飞行汽车”时代的新交通模式,

城市需要建立密集的垂直起降机场网络。

据专家估算,每100万城市居民将需要大约10个这样的机场,每个机场由两到三个设施组成。

巨大的停机坪数量会怎么建?建在哪里?

这不仅要求城市规划者重新考虑城市空间的分配和利用,还需要开发一套起降时刻管理系统,以确保飞行汽车的起飞和降落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

之前Uber构想的一系列“停机坪”提出几个功能,一方面要满足乘客装卸货物的需求,另外还能够在短短7到15分钟内为飞行汽车充电,更要拥有每小时处理1000次起飞和降落的能力。

停机坪的建设地点将非常灵活,可以是对已有的停机坪进行翻新,也可以新建在旧车库、摩天大楼的屋顶。

这一趋势可能引发一场商业地产的开发热潮,因为对地面停车需求大幅减少,腾出的土地将转而为垂直机场、商业中心甚至智能综合体提供空间。

此外还有一个挑战——

如果垂直机场建在摩天大楼顶上,人们需要搭爬楼梯或者挤电梯,费尽周折到达平台,势必削弱飞行汽车的吸引力。

因此,美国规划协会借鉴TOD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提出了全新的VOD模式(垂直端口导向开发,Vertiport-Oriented Development)

在这种模式下,垂直机场将被设计为综合枢纽,步行400-800米范围内涵盖办公、住宅、零售、公共交通和停车场,实现地空无缝连接。

截屏自:https://planning-org-uploaded-media.s3.amazonaws.com/publication/download_pdf/PAS-Report-606a.pdf

此外,VOD还承担了能源枢纽的角色,除了为飞行汽车充电,还服务于无人驾驶汽车、公共交通等新能源设备,当然,这也对城市电网的智能化和储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更有趣的是,这些技术也将进一步“融合”,促进新型交通技术的发展,推动城市向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城市如何布局低空经济?

那,城市该如何选准方向,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1)找到比较优势,避免“盲目追风”

资源禀赋分析是关键的第一步。

低空经济的产业链涵盖了制造、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城市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用户需求,明确低空经济的切入点,精准选择适合的细分赛道,从而在竞争中形成独特优势——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例如,航空制造重镇成都、西安和沈阳,凭借深厚的航空制造基础和技术人才储备,可以在无人机、轻型飞机和核心零部件研发上占据高地,构建强大的制造能力。

物流枢纽型城市则适合从运输网络的优势切入低空货运领域。郑州和成都凭借成熟的物流基础设施,可以整合低空货运技术,与现有网络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综合物流效率。

创新强市如深圳,可以利用其在无人机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推动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落地。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的具体应用方向也需与主要用户需求深度结合,精准对标市场痛点。

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面对高密度的商务人群和交通拥堵,空中通勤服务显然是最佳补充方案。从深圳到广州或东莞的空中航线,不仅能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更能为商务人士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选择。而旅游胜地如三亚、丽江,则完全可以通过低空观光航线拓展“空中看景”的新玩法,将旅游体验从地面延伸到天空。

通过深度分析资源禀赋并锁定适合的赛道,城市不仅能在低空经济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更能推动产业链的高效协作。

2)加入产业生态,实现区域协同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高度依赖资源整合和区域协同的产业,单一城市难以凭借自身资源和市场规模独立构建完整生态,而通过融入区域合作和国际网络,城市可以在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多个维度实现突破,形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中,有“4小时朋友圈”的说法,指80%以上的供应商都在车程4小时以内,通过集群的产业链整合实现规模效应。

特斯拉“4小时朋友圈”的主要的“朋友们”(截至2020年2月)

低空经济的制造生态中也会出现产业聚集的现象——

一批先进的产业集群也会诞生,以实现产业链的集约化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而随着集群的逐步壮大,不仅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制造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还能在集群式发展过程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珠三角地区的低空经济制造业就呈现出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深圳以大疆创新为龙头,形成了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的“无人机之都”,在原材料、芯片、零部件等环节均有布局。广州在开发区集聚了亿航智能等约50家低空产业链企业,年营收规模约130亿元,覆盖了从上游研发设计到下游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珠海依托中航通飞公司,聚集了纳睿雷达、海鸥飞行汽车等40多家低空经济产业上下游企业,2023年相关产值规模达42.45亿元。佛山、东莞、惠州等地发挥制造业配套优势,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支持。

此外珠三角开始建设跨区域低空物流网络,各城市能够在物流运输、空域管理和服务创新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像是深圳至中山的低空物商业化航线在今年4月正式启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山与深圳之间的快递物流效率。

粤港澳大湾区,随着交通的迭代将连接更为紧密

这种多城市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率,还为城市分工奠定了基础,如将制造、运营和服务环节分别布局于适宜的城市,形成“制造-服务-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3,从基础设施入手,打造“空中高速”场景

低空经济需要有扎实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且从技术层面来看,低空经济需要的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机场,而是一个覆盖物理和数字维度的综合系统——

随着飞行器数量的增长和业务场景的复杂化,对空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人力管控和手动审批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效率、安全和灵活性的需求。开发兼容性强、易扩展的智慧空域管理系统成为核心解决方案。该系统不仅支持本地低空经济活动,还能为其他城市或地区提供服务输出,帮助城市在低空经济的竞争中形成技术优势和话语权。

同时,高效的基础设施会吸引企业逐步集聚,从而形成上下游联动的完整生态体系。

2011年,投资界思想家彼得·蒂尔(Peter Thiel)埋怨:

“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

而现在,会飞的汽车,真的要来了。

看完想跟我们交流互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

❤️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是 FTA 的创新研究引擎,专注于为城市、企业和 园区提供系统化的前瞻洞察与战略建议。基于Talent(⼈才)、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核⼼维度,TOP致⼒于探索全球创新区的发展规律,并结合本⼟实践,为区域发展和企业创新注⼊新的价值维度。

FTA Group:用技术和艺术引领未来。 FTA Group致⼒于成为产业创新区综合解决⽅案的领导者,整合设计、运营和产业服务,提供全⽣命周期服务。作为中国产业地产领域设计实践数量最多的机构之⼀,FTA凭借逾1200个办公及产业地产的设计及咨询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已为多个⾼品质业主打造独特的成功体验。 在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中,FTA始终秉承专注、⼀体化服务与国际视野,为客户提供从研究、策划到设计的全流程⽀持。我们深耕产业科创园区和产业⽚区领域,成功助⼒上海张江、临港、漕 河泾、市北、G60、闵开发、杨浦科创等重点产业⽚区落地标杆项⽬,此外,在BioBAY、中关村⽣命健康园、张江药⾕等顶级园区的设计中,FTA始终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量。我们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士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