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独角兽企业评价标准发布

全球首个独角兽企业评价标准发布
2025年03月23日 09:48 经济科技速览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独角兽企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是科技创新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发明成果转化的标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创新生态的重要标志。

2025年3月15日,由中国发明协会归口,在中国发明协会独角兽企业创新分会的组织下,北京隐形独角兽信息科技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相关机构和独角兽企业共同编制的《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T/CAIS 001—2025)正式发布并实施,标志着我国在独角兽企业标准制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在独角兽企业培育领域实现了新跨越。    近年来,我国对独角兽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的发布恰逢其时,该标准对于正确认识独角兽企业的成长阶段,加强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力度,营造有利于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创新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黄泰岩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独角兽企业是民营经济创新生态的萤火虫。《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的发布,将为民企提供清晰的技术对标路径,推动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民营经济占据我国独角兽企业群体的绝大多数,但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上仍存在短板。《指南》从技术门槛、成立年限、估值规模、商业模式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为民企划定从“种子独角兽企业”到“超级独角兽企业”的阶梯式发展路径。标准不是简单的分类标签,而是企业技术攻坚的路线图。企业可对照标准中的专利数量要求,优化研发投入结构,集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这种“技术为先”的导向,将引导民企摆脱“重规模、轻创新”的路径依赖,转向以核心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标准的生命力在于与政策的深度协同。国家层面可通过标准筛选优质创新主体,将其纳入重大技术攻关专项;地方政府则可依托标准建立动态企业库,整合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工具,形成精准扶持机制。未来需打通标准与金融、市场等政策的衔接通道,对符合‘隐形独角兽’条件的民企提供专项信贷支持,简化技术转化审批流程,让政策红利直达创新一线。这种协同机制将为民企营造“研发有支持、转化有保障、市场有空间”的创新生态。随着标准落地实施,民营企业将迎来从“对标者”向“引领者”的转型机遇。未来,当民企以标准为指引,聚焦硬核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中国有望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涌现一批全球标杆企业。标准的动态迭代特性也将推动企业持续提升竞争力——通过定期更新技术指标与评价体系,引导民企始终瞄准行业前沿,在全球化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告诉记者:“我在今年两会上提出构建独角兽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是解决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不足、部分企业增长缓慢等问题的重中之重。该标准首次构建了一个技术门槛、成长阶段、商业模式三维评价框架,实现了三大创新突破:其一,破除"唯估值论",设置了专利密度、技术原创性等硬指标,引导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其二,建立了四阶分类体系,从需完成技术验证的种子独角兽,到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超级独角兽,为不同阶段企业提供了精准成长坐标;其三,强化了政策适配性,通过可量化的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等指标,为地方政府筛选符合区域战略的高潜力企业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标准发布的重要意义在于形成了一个政策协同枢纽:在国家层面,可依据该指南动态筛选符合重大技术攻关方向的企业,优先配置创新资源;在地方层面,通过建立分层分类的潜力企业数据库,系统整合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用地保障等政策工具,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这种"国家引导、地方发力、企业参与"的协同机制,将有效解决以往政策与创新主体需求错配的问题。蔡继明教授最后强调:“当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战略领域正处于创新突破关键期。通过该标准的实施,我们期待实现三重转变:资源配置从"大水漫灌"转向"靶向滴灌";企业成长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引领";地方发展从"被动承接"转向"主动谋划"。当更多硬核企业在新兴产业中破茧成蝶,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量质齐升。”

《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起草人、中国发明协会独角兽企业创新分会会长解树江表示:“《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迈出了构建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全面升级的关键一步。它不仅厘清了业界对独角兽企业定义的混乱局面,而且为投资者和政府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评价工具及政策制定的有力依据。该标准的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认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现象级群体。2024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总估值高达29.94万亿元(与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日本的GDP相当),新增51家独角兽,17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2024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总估值首次突破2万元(超过杭州GDP),有43家隐形独角兽晋级为独角兽;10家直接登陆资本市场。独角兽与隐形独角兽高速增长态势和巨大市场潜力不容小觑。然而,随着独角兽与科技创新企业的不断涌现,各种称谓和分类五花八门,使得业界对其定义和阶段划分缺乏统一认识。此次发布的《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将独角兽企业划分为种子独角兽、隐形独角兽、标准独角兽、超级独角兽四个类型,清晰界定了各类型的特征和成长路径,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的识别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有助于投资者精准定位投资对象,实现资本的有效赋能,促进独角兽企业的健康成长。不同阶段的独角兽企业面临着各异的问题挑战、拥有着不同的创新要素和成长需求,对资金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而《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的出台,投资者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独角兽企业的各个成长阶段和特征,从而选择合适的投资策略和提供必要的管理赋能、市场拓展等支持。这种精准匹配不仅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更为独角兽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有助于政府更好引育独角兽企业。该标准的实施为各级政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独角兽企业,制定差异化的培育政策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参考依据,为梯度培育独角兽企业明确了指标方向。各级政府可依据辖区内独角兽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阶段,量身定制符合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从培育种子独角兽企业,到扶持隐形独角兽成长,再到助力标准独角兽壮大,直至推动超级独角兽的崛起,全面营造适宜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构建完善的独角兽发展全生态体系。这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各阶段独角兽企业落地生根,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更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同时,随着独角兽企业的持续涌现和茁壮成长,将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汇聚,为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开辟新的机遇,助力地方经济蓬勃发展。

全国质量管理标委会委员、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蔡华利表示:当前,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但行业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导致市场对独角兽的认知模糊、资源错配甚至无序竞争。此次标准的发布,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将为中国科创生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蔡华利研究员从四个方阐述了标准的意义:第一,独角兽企业评价是激发创新动能、引领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独角兽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其成长路径往往代表了技术突破、模式变革和未来产业的趋势。然而,过去因评价标准缺失,许多高潜力企业被市场忽视,资本和政策的支持也难以精准落地。通过科学的分类评价,我们能够筛选出真正具备颠覆性技术、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为其提供成长土壤,同时引导社会资源向优质创新主体聚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国家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第二,统一标准填补行业空白,终结“野蛮生长”乱象。此前,国内外对独角兽企业的界定多聚焦于“成立时间短、估值超十亿美元”的单一维度,忽视了技术含金量、专利质量、商业模式等核心要素,导致评价结果片面化甚至商业化。例如,部分机构仅以融资数据为标尺,催生了“烧钱换估值”的泡沫。此次标准首次构建了覆盖成立年限、估值规模、专利数量和质量、商业模式独特性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并细分出种子、隐形、标准和超级独角兽四类企业,使评价更科学、分层更清晰,为行业树立了权威标尺。第三,规范评价机构行为,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秩序。在标准出台前,评价机构往往各自为政,指标设计主观性强,甚至存在商业利益干扰评价结果的现象。这不仅损害企业公信力,也让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无所适从。本标准通过明确评价流程、数据周期、申诉机制等要求,严格约束评价单位的操作规范,确保过程透明、结果公正。例如,标准要求设立专家委员会进行独立评审,并对融资证明、专利清单等材料进行交叉验证,从源头上杜绝“注水估值”和虚假宣传,维护市场健康发展。第四,严格执行标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权威榜单。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未来,我们将联合地方政府、投资机构、行业协会等主体,推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实施,定期发布基于本标准的独角兽企业权威榜单。这一榜单不仅是企业技术实力的“认证证书”,也将成为资本市场和产业政策的“参考指南”。我们呼吁各评价单位摒弃短期利益,以标准为纲,严守底线,让每一份榜单都经得起专业推敲和社会监督。只有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才能真正发挥标准对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助力中国诞生更多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企业。

随着《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完善,我国独角兽企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速科创企业从“潜力迸发”到“行业领军”的跃迁,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注入新动能。我们期待在全球独角兽企业的舞台上,看到更多中国企业的身影和更加辉煌的成就。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